SOLO分类理论视野下写作思维认知能力的评价与实践

作者: 李新华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 写作思维认知 过程性评价

统编本《语文》九年下册第二单元《审题立意》提供了“审题”指导途径:审题要注意题目上中的限制条件、注意分析题目,探究含义。教材立足于语言的角度、明确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无疑对“审题”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方法。教师按照单字、词语、短语等类型设定一定数量的题目,引导学生审察题目的含义,反复训练,短期来看,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习得经验。

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只停留语言分析层面的引导方法,只注重语言规律,一味在文字上下功夫,却忽视了语言背后写作思维认知能力在审题中的关键作用。写作思维认知能力指学习者在写作实践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科认知加工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习者在秉持科学态度,运用严谨的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感性思维,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结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激发个体好奇心、想象力、塑造创新人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学生的思维品质的个性差异会影响对语言的把握,良好语感的形成和整体把握能力,而传统的“唯经验论”“唯结果论”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有效认同及正确评价,会导致写作学习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缺失。将SOLO分类理论引入写作过程性{平价,有助于教师从“思维结构”层面提供可观察的形式,正确评价学生“写作思维认知”能力,进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过程。

一、SOLO分类理论的基本特点

教育心理学教授约翰B·彼格斯和凯文F·科利斯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分类理念,SOLO即“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re ofthe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并将其转换为具体的学习任务,旨在解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劝机。根据个体反应时的复杂性和层次变化特点,从能力、思维操作、一致性和收敛、回答结构四个方面确认了五个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即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扩展结构,构成了运行模式下螺旋式上升层次,这五个层次呈递进关系,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二、SOLO分类理论在审题评价中的诊断

审题中的“题”是文章的问题线索,一般来说,深究题目,探究其含义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只会差之亳厘,谬以千里。但仅仅从“题目”去审察,毕竟还是写作技能的训练,不能真正提高思维质量。一般来说,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行文的过程基本呈现审题的思维走向。因此,借助SOLO分类理论,将学生作文从能力、思维操作、一致陛与闭合、应答结构四个方面确认为五个由低到高的可视思维水平层次,为初中学生习作划分出类别,分出档次。同时对不同类别、不同档次的写作思维认知情况进行系统描述,清楚反馈给学生作出该评价的原因,使学生清楚知道改进、调整的思路与方法,学生能够整理每个阶段的习作,并进行自我测评,形成个人写作成长纪录集。在形成性评价中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进阶,在评价中落实关键能力的形成,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和精神成长。以作文《有一种甜》为例。

1.单点结构层次的特点:它能抓住问题线索,联系单个事件进行“概括”,只触及到某一点就立刻跳转到结论,行文中没有考虑读者的期待。

案例1:有一种甜

生活中,有很多人很多事,有的让你悲伤,有的让你痛苦,但大多数还是让你甜的。

有一天,我们军训刚刚回来,天空万里无云,太阳照射着温暖的阳光,但好景不长,不一会,不知从那里冒出一朵乌云,天色也忽然暗了下来,顿时,一颗颗如葡萄一般大的雨珠倾盆而下,我们许多同学都没带伞,就只能叫家长来接。随着时间的迁移,同学们都被接走了,就我一个孤零零一个人在那等,雨非但没停还下大了。我十分焦虑。但就在这时,一位少年骑着自行车披着雨衣路过,他可能看见我没带伞,便停下来,问我要不要伞,我当时心颤了一下,我与他素不相识,但他却直接借给我伞,忽然,一瞬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种感觉真的甜到我了。虽然天气很冷,但却全身都挺温暖的。

为什么人会对一个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呢?我想,这世界还是充满爱的。

【诊断】掌握问题线索“有一种甜”,在思维操作上,学生只能联系“雨中有同学将伞借给我”这单一的、相关的素材进行“叙事”,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审题思维判断是以直觉思维为主,但急于迅速收敛,当他接触到“温暖”的感受时,就立刻跳到结论上——“这世界还是充满爱的”。这一写作样式是线性的,按照时间顺序从起因到经过到结果单线展开,过程相对简单。“雨中同学将伞借给我”的描述是基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没有读者意识,只是一种纯粹的事实表述,没有利用语言来唤醒对“由爱带来甜”的体验和感悟,也就无法呈现“有一种甜”的题目意图。

2.多点结构层次的特点:能抓住问题线索,联系多个事件进行“概括”,但是事件间是孤立的。只注意孤立的素材没有建立联系,且行文收敛太快,可能导致用同样的素材得出不同结论。

案例2:有一种甜

有一种甜,它是快乐幸福的结合体,它有一种特别的滋味。

说起甜很多人会想起糖果,我会想起的是快乐,记得是一天的早晨,我要去盼望很久的游乐场,我坐在车上很激动,因为很久没有和爸爸一起去玩了,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到了。

一下车我就飞奔到入口的买票处,一直叫爸爸快点,我激动又兴奋。我思考要先玩什么,爸爸提议先去玩海盗船吧,我有点怕。在爸爸的洗脑下,我勇敢的坐了上去。刚开始的时候有点怕,一直抓着爸爸的手。看到爸爸脸上的笑容,我渐渐不害怕了。

玩完海盗船,我又蹦蹦跳跳的跑到了射击馆,我让爸爸教我,爸爸手把手的教我射箭,刚开始好几箭都没中,又射了好几次,成功了!我笑了,爸爸也笑了。

之后爸爸带我去吃东西。我又蹦蹦跳跳的,爸爸看了一直在笑。爸爸带我去了一家面包店,有各种各样的甜品,我东一口西一口吃着甜品,喝着奶茶。我当时开心极了。心里甜甜,这种甜有吃甜品的甜,又有一种特别的甜。

这种甜是我和爸爸一起出去玩的甜,是快乐的甜,又是幸福的甜呀!

【诊断】这一类型是典型的多点结构,围绕“有一种甜”问题线索展开,联系了去游乐场的三个片段(玩海盗船、射箭、吃东西)相关事件,但这几个事件是“孤立”的,每件事的叙述始终还是受制于直觉思维,尽管试图营造出一种开心氛围感染读者,但关注的焦点还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各个孤立的事件虽然都想达到一致,但由于只注意孤立,三个事件没有产生联系,且三个事例视角平淡无奇,行文自然就索然无味了。

3.关联结构层次的特点:关联结构能在设定的情景或已经历的经验范围内利用相关知识推动,无论是单一事件或多个事件,都是从多种角度观察得出,将问题线索与相关素材建立相互关系,形成融合,事件或人物的思想呈现出动态变化。但仍然囿于个人的具体经验,因而会由个人的认知水平的局限,得到与中心不一致的概括。

案例3:有一种甜

我坐在家乡的土地上,吹着暖洋洋的风,闻着氤氲的青草香,听着忽远忽近的鸟鸣,望着家人们忙碌的身影。

这是外婆在制作豆浆。外婆的豆浆从来不放糖,却有一种别样的甜味。豆浆的制作过程并不精巧。家里没有石磨,外婆于是用一张带着细细小网的白布,将它固定在交叉的木架上,吊在屋檐的横梁上,将豆子均匀地分散在网里,加上一勺水,便有白花花的豆浆随着慢悠悠的摇晃倾泻下来,一股一股摔到网下的白桶里。

这脱胎换骨成为豆浆的豆,须是菜园中所有豆里最好的。这豆,饮了山中小塘的甘霖,汲取了它的营养,长势自然是喜人的。豆很香,我闲来摘几颗放在手里把玩,没过多久,连手心都有甜甜的豆香。我就像猫儿洗脸似的,把脸埋进两个巴掌间细细地嗅着,不愿落下一丝香气。妈妈总是会勒令我让我把手洗干净,我却总是不愿意,但最后的结果都是妥协。妈妈给我打来井水让我洗手,我每次都趁妈妈不注意时偷偷喝一小口井水,清清凉凉的,夹杂着一丝清甜。用井水和最好的豆制作而成的豆浆,一定是有着土地的厚重醇香以及井水的清幽甘甜的吧!

在我的记忆里,制作豆浆的季节通常是冬季。当准备的豆磨完后,“磨豆浆”这道工序就算完成了。我曾经有意要帮他们磨豆,但他们总以“你力气太小”为由,把我赶得远远的,所以我至今不明白他们是如何不用石磨就能磨出豆浆的。

磨出来的豆浆是不能直接喝的,需煮过了才行。站在厨房门口,我看着从里面飘出来的白气,竞闻到了淡淡的豆香!我又抬头看烟囱,烟轻快地从烟囱里蹿出来,继而又蹿向天空了。

属于我的豆浆被装进了一个印花白瓷碗里,静静地立在桌上,耀武扬威地看着我,等待我伸出双手迎接它。我拿过它,飞也似地跑出门外。我坐在了那片属于我的土地上,小口小口地饮着,一股浓浓的甜味刺激着我的味蕾,让我不由分说沉沦其中。

我曾经要求外婆在我的豆浆里多放糖,可那浓浓的糖味竟将清新豆香盖住了。超凡脱俗的豆浆,霎时染上了甜腻的世俗烟火。

我坐在家乡的土地上,吹着暖洋洋的风,闻着氤氲的青草香,听着忽远忽近的鸟鸣,喝着香甜的豆浆。我一直以为自己所喜爱、所眷恋的甜是豆浆的甜,现在才明白,我所喜爱、所眷恋的甜,叫故乡。

【诊断】本篇文章,“融合”是最大的特征,作者将问题线索“有一种甜”设定在一个自己经历的生活场景中——做豆浆、喝豆浆。“外婆在制作豆浆”“豆的来源”“制作豆浆的季节及正确喝法”三个片段串联起作者“甜”的感受,归纳这一高阶思维的介入,片段之间互相关联,层层递进,推动作者隋感的抒发。“白花花的豆浆随着慢悠悠的摇晃倾泻下来,一股一股摔到网下的白桶里”“小口小口地饮着,一股浓浓的甜味刺激着我的味蕾,让我不由分说沉沦其中”细致描绘,不紧不慢,思想在文章中自由流动,读者如身临其境。

但是,文章但仍然受制于个人的具体经验,“超凡脱俗的豆浆,霎时染上了甜腻的世俗烟火”“现在才明白,我所喜爱、所眷恋的甜,叫故乡”的感受受到个人认知水平的局限,且只有一种收敛方式,因此在文章呈现出来这种感受显然与文章所要呈现的感受有些不适宜,显得突然,有拔高之嫌。

4.抽象扩展结构的特点:抽象扩展结构在关联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突破自身的经验束缚,在问题线索的引领下,关注相关素材融合,通过假设、演绎与归纳,对未经历的情景进行概括,多元性、多维度,可以容许逻辑上兼容的几个不同构想,呈现出开放的格局。

案例4:有一种甜

她那只瘦骨如柴的手捧着白瓷碗,另一只手则颤颤巍巍地用勺子舀起散发着苦涩味道,色泽发黑的汤药,往嘴里送,一勺一勺。我低着头,细细为手中的生莲子剥壳,去皮,挑芯。碗中的汤药快要见底,我手中的莲子也由青绿到浅黄最终变为玉白。

“当!”一声轻响,她把瓷勺搭在空碗中。我用两指拈起莲子,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温和而不容抗拒地将它按进那枯萎的双唇中。我看着她花白的双眉从紧皱,舒张到弯起,“阿婆,甜吗?”她原本无力,病弱的眸子中溢出一种和莲子味道一样清澈而甜美的光亮。“嗯,甜的。”

有一种甜,清新而隽雅,从十年前外婆温柔的掌心,穿过层层流年,来到我灵巧的指尖,从未改变。

对于儿时的我,或黑或棕,或稀或稠的中药是家常便饭。遵循药性,外婆不敢让我含着糖果驱散口腔中的浓浓的苦涩。每当我悲愤无比地一口闷下那苦得出奇的药汁后,外婆总是眼疾手快地将一颗剥得干干净净,剔透如玉的嫩莲子按进我嘴中。莲子的清甜顿时在我口中弥漫,与中药味中和,缠绕,最终彻底驱散所有的药味,留下若隐若现的甜。“再来一颗?”外婆总是带着心疼而无奈的微笑,一颗接着一颗地剥着,尽数极为温柔地喂进我的口中。外婆瘦而有力的手沾着故乡特色的水乡清香,拈起粒粒莲子,为我苦涩的味蕾,苦涩的童年带来阵阵甜蜜。这种甜不似麦芽糖般绵腻,也不似白奶糖般单调。这是一种以温情而清雅冲散所有的阴霾,并且延绵数年,无处不在的甜。

而如今,外婆仿佛与当年那个孱弱的我互换了位置。那缕经久不散的,融入了亲情,守护希望的甜,由我的手中流回外婆身上。时光格外宽容,让我有机会成为外婆的“外婆”,给病床上这个垂垂老矣、满头白发的老妪带来她曾为外孙女带来十年的清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