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感走向“语理”
作者: 胡根林【任务群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其主要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有:
1.在全部的语文活动中,积累汉字、汉语的有关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解读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3.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勾连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4.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进一步领悟语法规律。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5.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
6.反思和总结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提高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
其主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侧重点为:
1.积累、整合与探究,都要边积累,边记录。必修阶段主要写语言札记,随时记录点滴材料。选择性必修阶段可试写短文,整合和解释有关现象。
2.重在过程的典型性,不论是积累、梳理还是探究,都注重发展语感,增强对语言规律的认识,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与系统,切忌违背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生硬灌输一些语言学条文。
3.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针对学习内容,可通过专门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词语是语言学习中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的。本单元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其一,丰富词语积累;其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其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同时提供了与这些学习任务紧密关联的一些“学习资源”(多为语言学大家的文章),引导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来自主建构关于词汇的相关知识,把握词义理解和词语运用的相关规律。考虑到语言活动目标、以及相关的教情和学情,本单元教学一般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作为独立单元来设计与实施,另一种作为必修上册前七个单元之后的“梳理和探究”单元来开展教学,也就是把前七个单元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现象作为积累和梳理的对象,从中探究字理和词理。比如,词义发展变化现象的积累和梳理可以结合古诗文的学习来完成,词语辨析可以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和第一、三、七等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来开展。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本单元要求完成丰富词语积累、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等一些具体的学习任务,自然会涉及到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和大量语料,这很容易让教师陷于机械灌输,学生陷于单纯记背的困境而不能自拔。这里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积累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本身不是目的,引导学生在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中探寻规律或规则,才是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落脚点。以此看来,本单元的语文大概念或核心学习目标应该是“语理”。
语理和语言学习的特定阶段密切相关。我们知道,积累、梳理、建构、应用是语言学习的不同层次,它们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积累,强调搜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较为多样的言语活动经验,以形成良好的语感。何为语感?个人凭直觉判断某个语言表达的好坏,其中包括语言表达得体与否、到位与否,贴切与否、精当与否,正确与否,甚至还包括怎么表达更好,怎么修改一个表达欠妥的甚至错误的表达所作的判断(陆俭明《语感与语言能力》)。梳理,是在积累基础上在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以形成“语理”。何为“语理”?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上升到语言规律,就产生了语理。……理性的概括对语感有解释作用,也形成语言运用的自觉性(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应用》)。建构,是将丰富的言语活动经验转化为具体学习方法和策略,从语言现象和语言材料中探究出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运用,则是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语文知识和语言规律。
语文学习是个不断积累和梳理的过程。本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涉及三方面的“积累”与“梳理”:汉字、汉语的有关现象和语言材料;汉字、汉语的有关知识;个人汉字、汉语的运用经验。语言现象主要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学生在必修上册前七个单元的学习中有发现意识,能注意到汉语表达中典型、独特的语言现象,进行梳理与整合,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语感,并进而上升为语理,建构起相应的知识。
从语感到语理,以学生自己的概括为主,而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这意味着这个单元的学习,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活动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体验。如果只是教师讲解语言知识,或者围绕考试题型进行语言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训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即便能积累一些词语,梳理一些语言知识,也会流于机械的归纳,谈不上语言建构,更谈不上语言运用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情境,才能在语言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语言素养,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①
1.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筛选学科“大概念”
(1)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第一个学习单元,目标定位为:①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②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③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梳理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④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
(2)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内容由三个学习活动组成。活动一,丰富词语积累”侧重于积累和梳理词语“家族”、熟语和新词;活动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侧重于梳理和探究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以及古今词义的演变规律;活动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侧重于根据不同的语境准确、生动、得体地运用词语。三个活动彼此紧密关联。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能更有效地积累和使用词语;丰富词语积累的目的是使词语表达更为准确生动;而在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中能进一步丰富词语积累。
(3)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积累了一定量的汉语词汇,但比较零散;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也不太清楚,在根据语境得体地使用词语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
(4)单元大概念:①主要学习内容: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古今异义词;词义的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②从语感到语理:在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形成语理。
2.围绕大概念,提取学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汉语词语的基本特点,丰富熟语积累和关注新词,增强积累词语的意识,扩大词汇量。
(2)探究一词多义现象,通过具体语境把握多义词的含义,学会运用词义引申的知识,探究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关注古今词义发展演变的现象,了解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以今律古和望文生义。
(3)辨析词语的细微差别,把握词语的用法。
(4)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准确得体地使用词语。
3.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我校正在创建上海市“海洋文化教育”特色高中,将举行一次区级展示活动,请同学们参与前期的宣传工作,负责制作宣传“海洋文化”的手抄报以及展示活动的邀请函、宣传海报。
子任务1.以“海洋文化”为主题,搜集相关的词语、熟语和新词语,制作手抄报的“海洋词语集锦”栏目。(对应单元学习目标1)
子任务2.搜集整理与“海洋文化”有关的文献资料和浦东历史文化名人事迹,制作手抄报的“海上名人风物”栏目。(对应单元学习目标2)
子任务3.精选两则文学名家名作或者同学的习作,配上推荐语,制作手抄报的“海洋文学欣赏”栏目。(对应单元学习目标3)
子任务4.制作展示活动的邀请函,并在微信朋友圈推送宣传海报。(对应单元学习目标4)
4.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
(1)单元起始课:丰富词语积累(1课时)
单元学习任务情境
学校正在创建“海洋文化教育”特色高中,本学期将举行一次展示活动,请同学们为学校的展示活动制作一张宣传“海洋文化”的手抄报。
首先,我们一起来制作手抄报的“海洋词语集锦”栏目。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一 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情境与任务:搜集与“海洋”相关的词语。
步骤1:学生列举与“海洋”相关的词语。
步骤2:教师示范,对本册教材中的词语进行归类梳理。
同义关系:张皇——惊慌;废弃——荒废
反义关系:蓊蓊郁郁——疏疏落落;张皇——镇静
亲属关系:荷叶、荷花;松、柏;梅、兰、竹、菊
顺序关系: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步骤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同义关系:海洋——大海;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反义关系:浅海——深海;近海——远海;领海——公海
亲属关系: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北海;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海豹、海狮、海象、海星、海参、海龟、海螺、海虾
学习活动二 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情境与任务:搜集整理与“海洋”相关的成语和歇后语。
步骤1:成语接龙。
步骤2:积累与“海洋”相关的成语。
海阔天空、海纳百川、海角天涯、海枯石烂、海誓山盟、百川归海、精卫填海、学海无涯、四海为家、翻江倒海、排山倒海、沧海桑田、福如东海、八仙过海……
步骤3:积累与“海洋”相关的歇后语。
(1)大海里捞针——没处寻
(2)大海里荡舟——划不来
(3)大海里的浪涛——波澜壮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4)大海放鱼——各散四方
(5)大海里扔石头——不见影儿
(6)大海里撑篙子——点不到底
(7)大海翻了豆腐船——水里来,水里去
(8)大海里一片叶——漂浮不定
(9)大海里的黄花鱼——掀不起大浪;翻不了大浪
(10)大海里吐唾沫——不显眼
(11)大海里的浮萍——没着落
(12)秤砣掉进大海里——富(浮)不起来
步骤4:比较成语和歇后语的风格差异。
预设:成语典雅凝练,歇后语通俗活泼。
学习活动三 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情境与任务:搜集整理与“海洋”相关的新词语。
步骤1:教师列举新词语,如辽宁号、核潜艇
步骤2:学生列举新词语并简要解释,如航空母舰、055D导弹驱逐舰、“巨浪-3”。
步骤3:梳理新词语的来源:
新造词:核潜艇、大湾区、中欧班列
外来词:雅思、托福
网络用词:下海、给力、秒杀
(2)单元突破课: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2课时)
①探究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教学活动设计(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