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义理解与结构转换

作者: 李富林

关键词 高考阅读 句义理解 同义结构 转换方式

句子是语言中最基本的使用单位。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有了一个基本思想,就要一句一句地表达出来。这一句句表达出来的思想就是句子的字面意义。我们平常所说的句义,在一般情况下,多指句子的字面意义。但是,一个基本思想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有时,我们对这种说法不理解,但换一种说法就理解了。这就是同义结构转换的功能。这种基本意义相同,语言形式不同的句子是就是句子的同义结构——同义句。

转换的方式很多。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变换语气。语气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和感叹语气。它们属于不同的句类,但有时可以表达相同的语义。语气变换以后,只是附加色彩有些变化,基本意义不变。除此以外,还有8种变换方式,兹简介如下。

一、变换语序

语序,就是连贯话语中词句的排列顺序。包括单句中成分的语序和复句中分句的顺序。例如:

①你把这封信好好看看。→你好好看看这封信。

②溪上有灯心草,但是没有树木。→溪上没有树木,但是有灯芯草。

变换语序不能违背逻辑规则,否则就是错误变换。例如:“李明是五年级学生”但不能说“五年级学生是李明”;但若说“李明就是那个做好事不留姓名的五年级学生”则能说成“那个做好事不不留姓名的五年级学生是李明”。再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不能说成“人类是伟大的,然而自然更伟大”;样,“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也不能说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不是自己,而是别人”。

二、变换词语

变换词语,就是变换说法。一个概念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即不同的说法。这不同的说法就构成言语中的同义结构。言语同义结构可以是词与词,也可以是词与词组。例如: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母亲是个劳动能手。→母亲很能干。→母亲很勤劳。

②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有话非说不可的人了。→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能抑制自己说话欲望的人了。

③人生在世,既要有所敢,同时又要有所怕。→人生在世,既要胆大,又要心细。

变换词语要选择同义词语,否则就可能导致错误变换。例如:

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这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出任何像样的辩驳。”→“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这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没有作出任何像样的辩驳。”

这是错误变换。因为“不可能作出”不等于“没有作出”。

三、分解与加合

分解就是把一个结构体依据语法关系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结构体;加合则与之相反。例如:

①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地前进的,也是有意识地前进的。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出水很高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③哪里绿树成荫,哪里百鸟齐鸣;哪里野草丛生,哪里牛羊成群。→哪里绿树成荫、野草丛生,哪里就百鸟齐鸣、牛羊成群。

分解与加合要认真辨析分解与加合的项目是否对应,否则就可能造成错误变换。例如:

“思维模式包括由已掌握的经验和理论形成的知识结构和利用知识结构加工输入的思维信息的方式。”→“思维模式包括已经掌握的经验理论、知识结构、思维信息和加工输入的方式。”

这里,原句说思维模式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由已掌握的经验和理论形成的知识结构”,二是“利用知识结构加工输入的思维信息”;而变换句说它包含了4项内容。

四、缩略删减

缩略删减就是抽取长句的主干,把长句变短。有单句的缩减,也有复句的缩减。

1.单句缩减

抓住主干,删去枝叶。所谓主干,一般指句中的主语和谓语中的核心动词和动词的宾语。例如:

①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是民族英雄。→鲁迅是英雄。

②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没钱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带工游说同乡。

单句缩减既要要准确辨析句子结构、把握主干和枝叶,又要看哪些枝叶可以删去,哪些不能,否则就可能致错。例如: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中国人民创造奇迹。

这是错误缩减。原句有一处能愿状语“一定能”,主观推断,不是客观事实。正确缩减应保留能愿动词“能”:中国人民能创造奇迹。

2.复句缩减

复句缩减要辨别关系、分析层次、把握中心。具体方法有三。

第一,提取主干。有的复句——解证复句,有主干分句和支撑分句,这样将主干分句提取出来即可。例如:

①每群象都有一个象冢,或是一条深深的雨裂沟,或是一个巨大的溶洞,或是地震留下的一块凹坑。

②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两例都是解证复句。①是申说式结构,②是按断式结构;横线标出的是主干分句。像单句的主干成分一样,复句的主干分句也是覆盖全句语义的。所以①句可缩减为:“每群象都有一个象冢”;②句可缩减为:“这些石刻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第二,留正(实)去偏(虚)。有的复句,分句之间有偏正虚实之分,正的、实的要保留,偏的、虚的可删去。这项工作十分复杂,它涉及到复句的大类及其具体语义,以下举例说明。

①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秋天是繁荣昌盛的标志。

②无论怎样忙乱,她的微笑从没离开过嘴角。→她的微笑从没离开过嘴角。

③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根本坏了的人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④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落日颜色不同于旭日。

以上4例,①是并列复句,有虚有实。横线标出的是表肯定的,是实的部分;与之相对的另一个分句表否定,是虚的部分。所以表肯定的能体现原句的本义。②③④例有偏有正,保留正句,删除偏句,加以整合,即为缩略后的本义。②是条件复句。“无论”表示任何条件,所以等于无条件;这样一来,正句的语义就“绝对”固定了。③是假设复句。“根本一坏”是大前提,“即使”是虚设的小前提,横线标出的是结论;删去虚设的小前提,将大前提整合成主语,让结论充当谓语,原来的复句就成了同义的单句。④是因果复句。该复句由“因此”联结,前后为推论关系,横线标出的是结论,所以是正句。

以上复句,大多一个层次,有的是两个层次,但因为有呼应的关联词语,所以层次关系不难认定。如果没有呼应的关联词语,或者层次较多者,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例如:

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人是不幸的,①但祖国建设需要的不只是“人”,而且是“人才”,②因此,我们青年一代应该胸怀大志,做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材③。

这个复句的第一层是转折还是因果?两种可能都有。如果第一层在“但”字处,那就需要这样压缩:保留①句,删去②句,结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人是不幸的,但我们青年一代应该胸怀大志,做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材。”这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如果第一层在“因此”处,那就需要保留③句,由于①②两句为转折关系——前偏后正,所以再删去①句,结果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不只是‘人’,而且是‘人才’,因此,我们青年一代应该胸怀大志,做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材。”可见,这里的因果关系是成立的。删去表因的②句,保留表果的③句,全句则为:“我们青年一代应该胸怀大志,做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材。”

有的复句,其层次关系在句子内部难以确定,需要借助更大的语言环境。例如:

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①,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 ②,而忌讳仍然极多③,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④,倘不得已⑤,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⑥,可惜我又不知道⑦,因此屡次想问⑧,而终于中止了⑨。(《祝福》)

这个复句有9个单分句,而且从句中的关联词语看,有表转折的,有表因果的,有表假设的,第一层次只靠关联词语难以把握;因为,句中虽然有呼应的关联词语,但它们都不在最高层次上。第一层次有两种可能:在①与②-⑨之间——为转折关系;在①-⑦与⑧⑨之间——为因果关系。按第一种理解,该句的思路是:“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最后终止了”;按照第二种理解,该句的思路是:“我终止了打听祥林嫂的消息”。两相比较,还是第一种思路符合“我”的心理。因为,从上文看,“我”既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又担心为自己找麻烦。

五、归纳概括

有的复句,分句之间平行并立,没有偏正虚实之分,要进行缩减并非易事。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可窥见其基本语义。例如:

①汉语是我的肤色,汉语是我的血型,汉语是我的心律。→汉语是我的生命。

②我小时想做一个建筑师,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个复杂的公式。→我小时候对做建筑师存在矛盾心理。

③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牛郎织女各司其职。

④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劳动是丰衣足食的保证。

这里,①是单主语复句,且是“是”字判断句;保留其主语,抽象“是”的宾语,得出“汉语是我的生命”的概括意义。②也是单主语复句,为转折复句,但分句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并存关系,所以得出了“我小时候对做建筑师存在矛盾心理”的概括意义。③是双主语复句,两个单分句各有自己的主语,所以均不能舍去;依其谓语语义,得出了“牛郎织女各司其职”的概括意义。④是多主语复句,包括两个范畴:“开荒,种庄稼,种蔬菜”和“纺羊毛,纺棉花”。两个范畴都是动词性的,都是“劳动”的不同方式。从两个谓语中分别提取两个核心词语,就得出了“劳动是丰衣足食的保证”的概括意义。

六、逻辑引申

逻辑引申就是依据推理规则从原句的基本语义中推演出应有之义。推理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之分。归纳推理是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各种推理都有不同的逻辑规则。例如:“凡特殊技能都是需要专门训练的,开车需要特殊技能,所以开车是需要专门训练的。”这是个直言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整个推理只有三个概念——特殊技能、专门训练、开车;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这里的中项是“特殊技能”,它在大前提中是周延的。

这样严密的推理过程是在思维中进行的。在自然语言中,推理大都是以省略形式出现的。可以省略前提,也可省略结论。如上面的推理在自然语言中就可有如下表达方式:“开车需要特殊技能,所以需要专门训练”——这里省略了大前提;“特殊技能都需要专门训练,所以开车需要专门训练”——这里省略了小前提;“特殊技能都需要专门训练,而开车需要特殊技能”——省略了结论。

这种引申有时体现为一种概念外延的推演。例如:“孩子都爱吃糖”可以推出“男孩儿都爱吃糖”;再如“他在看《红楼梦》”可以推演为“他在看小说”“他在看引申有时可以借助相反相成的规律,由正面推出反面,或由反面推出正面。例如甲说“我们去看电影吧”,乙说“我们是来学习的。”这里,乙的话语是肯定形式,但它引含的意思是否定形式:“我们不是来看电影的”。这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语义,经常共现于一个语言片段中。例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