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传统教学建构与诗意语文渗透
作者: 李定广 陈婷李定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诗词杰出专家,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大型系列传统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命题专家组组长,中央电视台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首席文学顾问、出境讲解嘉宾。曾任教于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学校。
摘要:从剖析当今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传统诗教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师鉴赏能力提升的紧迫性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等层面,明确从课堂教学走向“大语文”的诗意语文渗透,是着眼于现实,又展望于未来,在更高的层面去强调中学语文课堂把诗歌教学放在重要位置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诗教;审美教育;核心素养;诗意语文
陈婷(广东省揭阳普宁市教研员):李老师,您好!很荣幸能够有机会与您一起探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作为高校教师和研究学者,我知道您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同时作为《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与《经典咏流传》首席文学顾问,面对不管是选手群体还是受众群体,都是中小学生占比比较多,同时您又是中学教师出身,相信您对中学语文教学肯定是非常熟悉的,那么,面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您觉得什么是最急需改变的呢?您对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有什么思考想跟我们这些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分享的呢?
李定广:我觉得,诗词教学应该是放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诗教的传统我们可以追溯到孔子删定《诗经》三百篇,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定了对“五经”和诗歌的考核,再到宋元明清对诗教内容的巩固与发扬,这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贯穿我们整个中国历史。自“五四”以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诗词教学被放在了边缘的位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很不利,好在近年来扭转了这个局面。所以,我们应该把诗词教学放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更好地彰显其价值,让学生受到更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当今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据我了解的现状,就是较重视背诵,却不重视背诵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个问题,在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身上也很突出,可见不是小部分同学所遇到的问题,而是大部分诗歌爱好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串词”和“错字”,看似是个小问题,但是,事实上,却也暗示了学生在诗歌理解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还有较重视翻译,而不重视赏析的问题,就是用教文言文的方式来教诗歌,使诗歌失去了本身的审美性。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致命的。什么样的体裁,就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这样才能彰显多种多样的体裁美。教师的生搬硬套,只会让学生用文言文的方式来理解诗歌,从而使诗歌的优美感给限制住了。我们简单举一个例子,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与其结尾的《滕王阁诗》,看似结合在一起的文章,但是事实上,在教授方式上却是千差万别。《滕王阁序》重在其事件经过与写作主旨,而《滕王阁诗》重在其思想感情与人生境界。《滕王阁序》可以逐字逐段分析其事件发展,而《滕王阁诗》是从意象来体会情感。因此,不同文体,就应遵循文体特征来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甚至还有只重视名句,而不重视整体教学的问题,就是用教现代文的句段分析方式来教诗歌,使诗歌失去了思想与情感的整体性。现代文有“文眼”,诗歌有“诗眼”,现代文通过“文眼”去讲解无可厚非,但是,诗歌只通过“诗眼”来讲解,很明显是不够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文中引用的《采莲赋》《西洲曲》,虽然《采莲赋》《西洲曲》是《荷塘月色》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的教学方式却与现代文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区别。
所以,我们除了要把诗歌教学放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还要给予诗歌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真正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兴趣,让其从诗歌中受益。
陈婷:完全认同老师的观点。我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确实对这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不仅教师在诗歌教学方式上存在问题,而且文言文教学与写作教学在中学的试题中占的分数比例是相对较高的,所以从知识层面和应试层面进行优先考虑,老师都喜欢把这两大部分教学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您觉得诗歌教学要放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呢?
李定广: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偏向于“五育”中的德智教育。而诗歌教学承担的是“五育”中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尤其是美育。中国诗词是世界上最美的诗歌,它是最美的审美教材。诗教当然也具有德智教育的作用,但是它更偏向于审美教育。德智教育,是知识类的教学与思想品质的熏陶;而审美教育,是精神的丰盈与内心的富足,是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从而让世界不再是物化的世界,而是审美的世界。可见,诗歌教学从审美教育这个层面来看,它是无法替代的。
不可否认的是,诗词名篇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是全民最易接受的。文言文在教学方面,虽然也强调背诵和默写,但是因为其篇幅及用词方面等原因,并没有像诗歌一样让人容易接受。所以,才有了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都能对诗歌熟记于心,并能脱口而出。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更要把诗歌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让易于传唱的诗歌变成人们精神建构的核心元素。
要重视诗教,就是要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唯有重视它,才能让它的作用及魅力得以更大程度地发扬。《中国诗词大会》从2016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季,从很大程度上,让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中国诗词热,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但是还不够,唯有深入到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环节中,才能更好地做到内外结合,让诗歌教学长久地深入人心。
陈婷:刚刚老师说,“中国诗词是世界上最美的诗歌,它是最易接受的,也是最美的审美教材”,这一点特别触动我。相信大家也很想再进一步了解诗歌教学是怎样更有利于审美教育,这个方面,您能不能再展开来说说呢?
李定广:“中国诗词是世界上最美的诗歌”,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从音节的层面,还是意蕴层面,都是非常精致化的,超越了其它语言的诗歌。而“它是最易接受的,也是最美的审美教材”,这个,我们来展开说说。
从节奏层面来看,五言诗句,是二三节拍,前二后三,但是很多同学还是把“锄禾日当午”,念成二二一节拍,或二一二节拍;把“床前明月光”,念成二二一节拍,或二一二节拍。七言诗句,是四三节拍,前四后三,但是很多同学还是把“黄河远上白云间”念成二二一二节拍,或二二二一节拍。这样声音之美,情感之美,就给破坏了,审美没有达到最大化,这是非常可惜的。诗歌是通过吟诵来抒发情感的,我们都是从背诵的层面来熟知诗歌。所以,重视中国诗歌的声音之美,是中国诗歌审美教育的第一层次。
从理解层面来看,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诗歌的翻译上,有时诗歌的翻译,反而破坏了诗歌的美感。特别是中学语文诗歌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背诵诗歌,背诵翻译的诗意,这样很容易引起误导的作用。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诗意来看,就是“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这样翻译出来,其实完全感受不到诗歌的美感,很明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平”和“一帆”的翻译不准确或没有翻译出来。所以,理解层面,并不等于只是明白诗意,而是在明白诗意的基础上,对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情境等层面都有一定的把握。
从审美鉴赏层面来看,其实很多人都很难达到这个层面,如果中学语文教师可以达到这个程度,那么对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帮助,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因为诗歌鉴赏中感染力是需要揭示出来的。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字,只是说明了诗人思乡之急,归乡之切,而一个“绿”字却能做到境界全出,原因在于,它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变成可视化的鲜艳颜色,春风所到之处,江南处处绿草如茵、满目生机,不禁令人眼前一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中学语文教师能够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技巧,那么就能赋予诗歌更充沛的生命力,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因此,在这个层面,中学语文教师是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诗歌能否真正彰显其影响力,是否能真正让学生入肺入心,其关键在教师。
从审美判断层面来看,这是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了。审美鉴赏,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领悟;审美判断,是在鉴赏的基础上进行优劣判断和评价。所以,审美鉴赏偏于感性,而审美判断就偏于理性了。遵循相关诗论观念的发展,运用审美判断去解读诗歌,这样才能更高层次地理解诗歌的妙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什么比徐凝的《庐山瀑布》好,要从审美上进行分析判断,作出令人信服的优劣评价。
诗歌的审美教育遵循的就是四个层次:背诵—理解—审美鉴赏—审美判断,这也是我把从小学到研究生各个阶段学习诗词的重点概括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只有在逐个层次中加以掌握,才能让诗歌的审美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陈婷:李老师,记得在汕头大学读研期间,跟着您一起学习了施蛰存先生著的《唐诗百话》,王运熙先生译注的《文心雕龙译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的文学素养。那么,正如您说的,在诗歌的审美教育遵循发展的四个层次中,中学语文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您认为,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这方面的素养或能力呢?
李定广:关于古典文学的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确实有助于增强文学素养。语文教师是诗词教育的发动机,我觉得,有意识地去努力提高自身的诗词修养,才能增强这个发动机的马力。不管是通过专业读物,还是网络课堂等途径,都可以快速地丰富其诗词知识积累和理论修养,从而也可以从熟知诗歌到热爱诗歌的心理转变。譬如,语文教师如果不掌握诗词平仄格律知识,则难以进行有质量的诗词教学。也就是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人。一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应是对诗词教学持着专业且热爱的态度,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内心的感染与召唤。比如,同样是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因为它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诵读诗歌部分,所以,很多老师并不重视它,只是要求学生进行背诵,殊不知它被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如果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与深度,那是多么大的损失呀!所以,教师有意识地去努力提高自身的诗词修养,这不能单单只是指向个人的兴趣,还有作为一名合格称职的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还有,就是应努力改变为应试而教学古诗词的状况。高考是应试的风向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语文的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应试。教学古诗词应从应试的条条框框中超脱出来。很明显,在高三的几轮诗歌鉴赏复习后,学生遇到诗歌鉴赏题目时,还是一知半解,愁眉苦脸。高三复习时,花越多的时间复习诗歌鉴赏,学生成绩的提升并没有与此形成正比。其原因很简单,就是用公式性的、技巧性的套路解答,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也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努力改变为应试而教学古诗词,才能把古诗词从应试中解放出来,从而用古诗词的本身之美,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在素养的提升之中得到能力增强,再重新服务于应试。这样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教材里的经典诗歌,要踏踏实实地讲解,扎扎实实地引导,因为它们就是诗歌中最高的典范,如果在诗歌中最高的典范,还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那么如何让学生读懂诗歌?不畏惧读诗歌?
另外,重视制定诗歌教学方案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对古诗词的发展脉络有更全面更系统的把握,我觉得可以制定按照时间的发展来进行教学方案布局,这样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些小孩在咿呀学语时,就开始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等等的诗歌启蒙,所以,要相信学生是有一定的诗歌基础的。而现在急需的是,如何让他们零散的诗歌记忆,能够放在相关的知识框架中,形成有效的记忆,并从基础的诗歌接受,上升到诗歌知识的系统把握。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什么,并且知道自己需要掌握什么,从对诗歌的一知半解,到对诗歌系统化的知识把握,让这些知识更好地帮助他们审美鉴赏。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中间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