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语文教学解读
作者: 林启华摘要:文本由词语组成,每个词语就是一个概念,词语的组合就是概念的组合。词语组合不是各个概念意义的叠加,而是新的意义的生成。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词语的组合存在着糅合型与搭截型两类,它们在生成意义时有着各自的心理特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运用的规律,语言概念整合的心理特点与机制是语言运用中的重要规律。我们利用语言概念整合的心理规律,针对镜像型、单域型、双域型、截搭型文本采取一些教学解读的策略。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语文教学解读;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1]学生要想形成语言经验,养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运用规律。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了语言运用中概念之间相互整合时的心理特点与内在机制,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语言规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一、概念整合的理解
(一)什么是概念整合
概念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是人创造出来,表征着某个事物,也是对某类事物的范畴化,也就是人在大脑中对某一类事物进行打包的结果。我们说话时,实质上在说着一个个概念。任何一个概念都是一个集合,如,我们指着一棵树说,“这是一棵松树”,而“松树”这个概念包涵着无数棵树。也就是说一个概念是一个变量,一个空间。概念并没有与某个事物相对应,它恰恰对应着某类事物。
整合指集中不同的意见或事物,对它们重新统合,成为新的整体。如将不同颜色调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颜色,把不同的矿物熔炼成新的物质材料,把数个思想锤炼成一个新的思想。整合既是人类生存、生产、社会发展的基本行为,又是人类的基本思维。
概念整合指:“人类把来自不同的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2]概念整合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认知活动与认知方式,它的实质是空间的整合,是许多空间进行了新的融合。概念整合在一起,不是概念的简单组合,也不是概念意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形成新的概念空间,类似于一种“化学变化”,生成新的意义。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一个概念相当于一个心理空间,概念整合涉及到四个心理空间,它们是: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合成空间。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抽象信息,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而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要通过跨空间的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生成空间。生成空间的形成是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形成一个层创结构,层创空间要通过自身的组合、完善和扩展而建构原来输入空间所没有的新信息、新意义和新知识。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一环扣一环地彼此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这些概念整合网络,是人们认识世界、形成思维的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从而人类可以生成创造性思维,产生出新的意义。
如:“这个外科医生就是一个屠夫。”此句中“外科医生”和“屠夫”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个输入空间,它们在类属空间中共有一个抽象结构:外科医生与屠夫都用刀子对某个人或某个动物进行解剖。在合成空间中,两者形象与动作进行组合,屠夫的动作投射给外科医生,屠夫解剖动作的特点是:运用大型的刀具,解剖出来的肉体或器官是大块的,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是医生解剖人体时,工具是小型的,精致的,解剖人体是细微的。投射后,我们知道医生在作屠夫一样的解剖,违背了医生的特征,他把人体当作动物来解剖,用的器具是针对动物的,医生的角色发生了错位,这样完善信息后,扩展出新的信息:这个外科医生的手术做得非常粗糙,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
再如:“故都的秋”短语中存在多重概念整合,“故都”存在两个不同的概念:“故”和“都”,它们构成两个输入空间,“以前”和“都城”,“故都”是北平这座城市的特征,说北平是故都,而不说它的名称,能突出北平这座城市的特征,起到一定的表达效果。“故都的秋”由两个输入概念组成,一是“北平”,一是“秋”。传统语言学认为这个短语是限定语加中心词构成的偏正结构,这种静态的分析,遮蔽了这个短语丰富的含义。如果从概念整合的视角来看,“故都”是输入空间一,它包含一定的文化框架:北平,北方的一座城市,一座都城,多个朝代的国都,曾经的繁华,国家的象征。“秋”是输入空间二,它包含着与秋相关的特征:萧瑟、悲凉的季节,文人喜爱吟咏的季节,最易触动文人情思的季节。
与“外科医生”和“屠夫”的相似关系不同,“故都”与“秋”是相关的关系。“故都”与“秋”组合成类属空间为地点与时间的结合,也就是截取了故都在秋的时令上的景象,完善两者的信息,扩展出新的信息:作为都城北平的萧瑟、悲凉的秋季。不是简单的理解为“故都”对“秋”限定、修饰,或者“秋”对“故都”的限定、修饰,“故都的秋”由两个输入空间组合后生成全新的意义,就像“书虫”“人妖”“黄酒”“植物人”“车库”,等等。
(二)概念整合的类型
语言学家沈家煊把概念整合分为“糅合”和“截搭”两种类型,他认为,“糅合就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抽取一股重新拧成一根,而截搭就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截取一段重新接成一根。”[3]糅合,是将两件相似而不一定相关的事情整合在一起,如“这个外科医生就是一个屠夫”,这句话整合着两件事情,“外科医生给病人施行手术”和“屠夫屠宰牲口”,它们有一定相似性,但是不相关。
截搭,是将两件相关而不一定相似的事情整合在一起,如,“车库”一词,“车”与“库”,它们没有相似性,但在空间上,它们联系在一起,车要存放在库里,因为空间上的关系它们被压缩在一起。
区分糅合和截搭,关键在于概念空间一和概念空间二之间的相似还是相关。好比一个概念ab,另一个概念xy,如果a和b之间的关系对应于x与y之间的关系,是“a:b=x:y”这样一种对应格局,那么概念ab与概念xy之间的关系相似而不一定相关,是一个糅合型的整合。
如“书虫”,a(人)b(读书);x(虫)y(吞食叶片)。人与阅读的关系对应着虫与蚕食叶片的关系,形成了“a:b=x:y”这样一个对应格局,即两个概念ab和xy的关系是相似而不一定相关,因此,“书虫”的整合方式属于糅合型整合。如果整合概念ab与概念xy有一定联系,形成一个“ab-xy”的线形链条,即二者相关而不一定相似,是一个截搭型整合。如“车库”一词,概念空间一“车”与概念空间二“库”,分别属于车辆和仓库,它们在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它们并不相似,因此,可以把“车库”看作由两个概念空间截搭而成。
(三)糅合型的概念整合类型及意义生成
糅合型的概念整合是常见的整合类型,按照福柯尼尔和特纳的思想,此类概念整合可以划分为四种: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双域型。
1.简单型概念整合
在简单型整合中,一个输入空间包含特定框架及角色,另一输入空间包含无框架组织的元素,跨空间映射将角色与元素相匹配。如:“李总是李小刚的父亲。”在这句话中,输入空间一是“家庭”的框架以及“父亲”和“儿子”的角色。输入空间二是“李总”和“李小刚”两个具体元素。“父亲”和“李总”以及“儿子”和“李小刚”形成了对应关系,跨空间映射在角色与相应的值之间进行匹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简单型网络整合模式。再如:“痴儿了却公家事”一句中,输入空间一是“官府”的框架以及“官吏”的角色。输入空间二是“太和县衙”和诗人两个具体元素,“官府”和“太和县衙”,以及“官吏”和作为县令的诗人形成了对应关系,在跨空间映射在角色与相应的值之间进行了匹配。
2.镜像型概念整合
镜像型整合中,存在着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一个含有层创结构的合成空间,所有心理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因此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通常能够一一匹配,形成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就是映射,包括三种模式: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和图式映射。投射映射是把一个认知域的部分特征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是用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结构领会另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语用函数映射是指两个本身有联系的相关事物通过一个语用函数相互映射。图式映射是将具体情境中的值填充到抽象图式的空档中去从而生成意义。如:
(一对夫妇在河边钓鱼,妻子在一旁唠叨不休,后来,有一条鱼上钩了。)
妻子:这条鱼真够可怜的。
丈夫:是的,只要它闭嘴,不也就没事了呀。
输入空间一是一条鱼上钩了,空间元素有“鱼、张嘴、上钩”等;输入空间二是有妻子在一旁的唠叨,空间元素包括“妻子、唠叨、让人厌烦”等元素。从两个输入空间中得到类属空间的抽象结构是“行为者某个特定行为导致特定结果”。四个心理空间共享的框架是“行为者动口的行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在合成空间组合步骤中,“鱼”与“妻子”,“张嘴”与“唠叨”,“上钩”和“被厌烦”相对应,认知框架告诉我们“鱼张嘴导致它被钓上来,造成生命的终结”,以此来完善“组合”步骤中的意义。再通过“扩展”步骤来完成“妻子也像鱼那样嘴动个不停,也不会得到好结果”的意义生成。
再如,“在冯友兰的追问下康德无言以答”一句中,输入空间一是“冯友兰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发问”,输入空间二是“康德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回答”,两个输入空间都提供谈话的框架,两个框架相同,只是各自的元素不同,一个是冯友兰,一个是康德。通过组合,两个进行跨时空的对话;通过完善,调用生活经验的辩论的框架;通过扩充,得到辩论的具体情景和辩论的胜负结果,最终得到意义:就某一个问题,冯友兰战胜了康德。
3.单域型概念整合
单域型整合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但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并经过扩展形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
如,“联想重拳出击戴尔”一句中,输入空间一是“联想在商业上出击戴尔”,输入空间二是“联想重拳击打戴尔”,空间一的框架是商业战争,空间二的框架是拳击战斗,两个空间中所含的框架截然不同,“拳击战斗”的框架最终投射到整合空间,并触动句意的生成,“商业战争”的框架提供“联想”和“戴尔”这两个元素,“联想”在“商业战争”中的特征无从知晓,全凭“拳击战斗”的特征来呈现。经过“组合”“完善”“扩展”等环节,生成“联想公司有效实施了对戴尔公司不利的竞争行为”的意义。
再如,“老王是个书虫”中的“书虫”一词,传统语言学理解为,“书”是修饰、限定“虫”,说明“虫”的性质,这种解释简单机械,因为这个词不能理解描写“虫”的。我们从概念整合的视角来对这个词进行理解,则较为透彻。输入空间一“书”,属于与书相关的文化知识框架,“书”有“知识载体”“供人阅读”等特征;输入空间二“虫”,属于与“虫”相关的动物框架,“虫”具有“爬行”“吃东西”“有生命”“啃着叶片”等特征。通过组合,书与虫在空间上进行压缩,虫与书进行结合;通过完善,我们调用虫啃叶片的知识框架,就想到两个空间共同的结构是虫吞食着书;通过扩展,虫的生命体对应着人,书对应着叶片,产生“人像虫吃叶片一样热爱啃书本”“勤奋学习”的意义。“老王”的特征全凭“书虫”的特征来呈现。
4.双域型概念整合
双域型整合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但是两个组织框架均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同时包括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结构。
如,“那些建筑是堆豆腐渣”一句中,输入空间一是“建筑行业中的建筑物”,输入空间二是“食品行业中的豆腐渣”,建筑物必须具备“坚固”“高耸”“结构成型”等特征,而“豆腐渣”具有“松散”“破碎”“无凝聚力不成型”“不牢固”等特征,两个框架是不同的,把豆腐渣的框架投射到建筑物上,那些建筑物存在“松散”“破碎”“不牢固”的特征,与建筑物本来的特征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生成“那些建筑物质量极其低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