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语文课堂的理论关照与实践生成
作者: 田新柱摘要:磁性课堂基于兴趣观点、情境教学法及沉浸体验理论,志在使师生于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浓郁兴趣以至于入迷,心无旁骛沉浸其中,全身心忘我投入,并产生持续强烈的愉悦感。理想的磁性课堂始于兴趣,陷于情境,痴于热爱,醉于沉浸,终成自觉。磁性课堂连接语文世界与人生体验,追逐生命诗意与远方梦想,唤醒师生生命的本真,遇见美好的自己、自然万物和烟火人世。
关键词:磁性语文课堂;理论;实践
教育应该为人而做、因时代而变。当前教育已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从掌握知识走向探究知识,从归纳走向演绎,从双基训练走向体现核心素养的多维目标。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师生在课堂上要通过多维互动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语文老师应该深度融入课堂,与学生产生磁性相吸,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情感、认知、理念共振的生命磁场。
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愿景呢?一代代的语文人一直在马不停蹄地探索和追寻。叶圣陶先生认为最要紧的还在吸引他们爱上语文,形成磁场,让他们主动地阅读分析,涵泳感悟,品味咀嚼[1]。于漪老师在《当一名深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一文中指出:“学生喜欢教师,与教师在情感上就会‘零距离’,交流就能敞开心扉。爱屋及乌,爱教师,就会爱教师教的学科;教师教的课有磁性,吸引他们,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形成爱好,从而学习积极性高涨,孜孜以求。”[2]
一、教学理想——磁性课堂
众多语文名师都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进行过深入独到的探索。而怎样让学生从感官兴趣走向自觉兴趣乃至志趣,汇聚成学习内驱力,形成语文课堂磁场效应,目前还未看到更深入的论述;更无针对师、生、文等多种元素化合促进师生语文素养共发展提升的提法。
广大普通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大都也有着自己的想法。记得早年听魏书生老师作报告,他谈起有次游山观景,看到众多的善男信女不辞辛劳地爬山,虔诚地去庙里求神拜佛,颇有感慨。他说,要是学生对学习也这样多好呀。很多语文老师为此也想了很多,甚至也做了很多。有人说,“要把想法变成做法,把做法变成说法”,我很欣赏这句话。作为语文教师,我其实也一直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并且几十年执着于“把想法变成做法”,当我把多年零散的“做法”逐步串起来后,我开始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说法”——“磁性语文”。
有人喜欢把自己萃取凝练的教学理论称为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我则更喜欢用教学主张这个通俗易懂的说法。“磁性语文”教学主张努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浓郁兴趣以至于入迷,目标明确集中,思想和行动融为一体,全身心忘我投入,并产生持续强烈的愉悦感。“磁性语文”教学主张包含着我多年来积淀的教学观和方法论,也浸润着我本人的个性特质、学养品格、信念价值观,既是教学观念的个性化、具体化、学科化,也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凝练和升华。在众多名家同仁实践与研究的肩膀之上,笔者经过近30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研究积累,逐步提出了“磁性语文”教学主张,而“磁性课堂”则成为我多年守望语文诗意杏坛的教学理想。
语文课堂是师生研学语文的舞台,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磁性语文课堂就是要激活语文课堂的内在磁力,激发出师生研学语文的原动力,让语文研学成为师生生命的本能和自觉。磁性语文课堂是基于杜威兴趣核心观点、李吉林情境教学法以及米哈里沉浸体验理论等而提出的师生双方借助教材、项目、活动等路径,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逐步形成沉浸式学习语文的理想语文课堂。磁性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能够使师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浓郁兴趣以至于入迷,目标明确集中,思想和行动融为一体,挑战和技巧之间平衡,内心纯净无杂念,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全身心忘我投入,自我意识和时间流消失,并产生持续强烈的愉悦感。
总之,我理想中的语文磁性课堂:始于兴趣,陷于情境,痴于热爱,醉于沉浸,终成自觉。师生都沉浸其中无可救药地爱上语文而不能自拔,在语文课堂上遇见美好的自己、自然万物和烟火人世。磁性课堂连接语文世界与人生体验,追逐生命诗意与远方梦想,用语文疗愈自我,淬炼自我,升华自我。在深度研学中获得充裕厚重的感性经验、科学严谨的理性认知以及美好纯真的知性素养,通过唤醒师生生命的本真,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厚度和高度。
二、高阶思维——支撑理论
教学理念的萃取和凝练既离不开教育实践,也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撑。经典理论可以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探索提供指导,使我们对各种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前人的经典论断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引发我们产生更多的想法。磁性语文教学主张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重点汲取了以下理论基础。
(一)杜威兴趣理论
兴趣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积极的、稳定的、显著的参与行为和情感倾向,是一种受到个体主观感受影响和个体学习、经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的心理现象。杜威提出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与天赋才能,确保给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还要考虑学生对教学活动是否感兴趣,关注学生兴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发展状态,根据学生对活动兴趣的实际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兴趣与进取、兴趣与训练之间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有着有机联系。它是从感兴趣发展成为志趣的道路上的助力器。如果高中生对某一门学科非常感兴趣,他就能够忍受当下的苦难与困境,砥砺前行,不怨天尤人,并在直面困境和克服困难、直面消沉和克服消沉中寻觅到真正的兴趣。顾明远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作为其教育人生信条。他认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校和老师要尽量为广大学生提供自由、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不同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兴趣持续生长的方向发展。
语文教师修炼自身才艺能力素质,努力探索语文学科自身所蕴含的磁性特征,通过创新思路方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学生积极主动,热情高涨,爱上语文课堂和语文学科。立足兴趣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对于兴趣活动的需要。在设计兴趣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活动的内容、目标等,以确保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情境教学理论
李吉林老师第一个系统建构起我国情境教学范式: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通过活动连接情感与认知,引导学生学、思、行、冶。她的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创设或引入生动形象真实、感情色彩浓郁的具体场景,以此激发学生一定的情绪体验和实践感受,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情感认知得到发展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故而情境教学要关注情感和认知的相互作用,了解认知的直观原理以及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把握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有效转化;注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情景教学的基本途径包括图画再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生活展现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通过凭借情境、带入情境、拓宽情境、优化情境来达到陶冶、暗示或启迪学生的功能。
磁性语文课堂注重情境教学。教师建立有效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推进认知的发展。磁性语文强调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和互动,充分发挥情感的组织、动力、调节等作用,激发学生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情感,让课堂充满磁性的魅力。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感受语文美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吸引学生,让学生爱上语文、主动地去学习语文。磁性语文课堂同时也是通过情境来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磁性语文还借鉴哈贝马斯对话和叶澜教育交往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师生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所学内容,从而吸引他们爱上语文,全身心走进语文课堂。
(三)沉浸体验理论
沉浸语出韩愈《进学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本意是在水中浸泡,沉潜渐渍,常用来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聚精会神于某一事物,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和行动融为一体,内心评判声音消失,时间感消失,有着强烈的自主以及强烈的愉悦感。沉浸像一颗不断开枝散叶的大树,沉浸着创造世界,沉浸着创造幸福。
现代意义上的沉浸体验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沉浸体验就是一种沉醉感,将全部精力投注于某项实践之中,自动过滤掉其它不相关知觉,以至于忘却其它万物存在甚至进入忘我状态。沉浸体验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正面的心理体验,它让师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获得很大的愉悦感,从而达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师生一旦进入共同经验模式,意识集中在极小范围,只对精准反馈和具体目标有反应,且对周围环境体现控制感,则可以完成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沉浸体验理论包含控制、注意力集中、好奇心、内在兴趣等四大构件,其关键特征如下:发自内心地喜欢到忘乎所以、时间和知觉产生变形扭曲;个人智能与活动难度高度匹配,目标方向集中明确,行为潜意识自动化;控制感强大且能够即时反馈。磁性语文课堂是一种专心致志的投入,一种忘我忘情的痴迷,一种融嵌灵魂的热爱,一种沉浸体验的主观状态。
三、教学设计——加减乘除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升级改造,运用加减乘除进行增删合分,来创设各类情境、加工活动环节,打造高效磁性语文课堂。以期达到删繁就简、事半功倍之功效。
(一)“加”料烹饪,鲜美灵动
教学设计之“加法”,在于根据课堂活动需求适时加入新鲜材料,助推思维发展,渗透情感体验,充盈课堂容量,实现深度学习。当前教学中存在个别教材内容陈旧,问题设置肤浅,情感教育缺失,很难实现立德树人之要求。语文教学设计不能固守教材内容,而应紧跟时代足迹,贴近生活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和世事变迁,“加”些时鲜材料和深度链接,让课堂新颖别致、摇曳多姿,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他们的思维和表达也因即时汲取新鲜养料而灵动新颖、睿智辽远。比如在讲解《张衡传》时引入汶川地震视频,在学习《陈情表》之处播放小黄人版陈柯宇《生僻字》等。
(二)“减”冗瘦身,水落石出
教学设计之“减”就是去冗存精、删繁就简,实现课堂教学的简约化。“减”与“加”是一张盾牌的两面,所说的有舍才有得,只有“减”去冗繁,让芜杂繁琐的教学情境瘦身,才有富裕的时间和空间去腾挪,让课堂更具灵活性。
一些老师在创设情境时没有学会用心筛取、精心裁剪、悉心挖掘,只会生搬硬套、胡乱堆砌、简单拼凑,其课堂表面上五彩缤纷、纷繁热闹,但其实质却是挖掘不深、内容肤浅、流于形式、效果一般般。只有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情境契合,方能收到减时增效、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课堂要大胆含弃,大开大合,围绕活动任务,创设问题情境,精准发问,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乘”风而翔,事半功倍
磁性语文课堂要聚焦大概念和主问题,创新方法,延伸拓展,实现教学成效“乘”以倍数一般的提质增量。所以,我们要精准理解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反思课堂。抓住共性问题精准发力,实现事半功倍之功效。课堂活动不能事无巨细平均用力,而要聚焦核心目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最大化。语山路漫漫,文海水茫茫,语文课堂纵然一贯勤学苦练也只能画虎类犬;只有领会思路方法,把握语文规律,才能举一反三,轻松高效。如在介绍韩愈字退之时,联系“三苏”名与字、陆游与秦观名字互换的传说,一通百通。
(四)“除”法分解,化整为零
除法,就是把目标细化、将任务分解,以便各个击破,最终全面干净地完成各项学习活动任务,这就是除法“分解”原理。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通过解读课标、解构任务群、解疑思维等方法技巧,将繁重教学任务分解为若干小目标,或找到完成任务的若干个小路径,这样就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解读课标,从源头保证扎实推进课堂教学,并围绕相关教学主题展开,扎实推进,步步为营。以解构教学主题为抓手,厘清其内涵与外延,前后之因果,从中提取核心要点,打破教材固有体系与思路,予以整合并重新建构。这样,既能使架构更清晰紧凑,又便于逐一突破,分进合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