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体定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

作者: 陈婷

摘要:以依体定教为理论基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来展开教学思路,通过《怜悯是人的本性》的驳论文文体,到重构“驳论逻辑学习任务群”,再到落实单元学习任务的驳论文写作,从“读透”一篇文到“读透”一类文再到“会写”一类文,从而真正地做到“能教”“会教”到“能写”“会写”,不仅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写作能力,更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做到真正把教学任务与学习任务落实到位。

关键词:依体定教;驳论逻辑;整体思维;思维品质

法国文学家卢梭的《怜悯是人的天性》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思辨性论文。本单元另有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张岱年《修辞立其诚》、柏拉图《人应当坚持正义》六篇文章。这七篇作品是旨在落实“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其中《怜悯是人的天性》排名第六,前四篇文章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中心,后三篇文章以立身处世的思想认识为中心。“单元导语”要求“要通过研读经典理论文章,获得思想启迪,提升思维品质”。

王荣生教授对“依体定教”的阐释是这样的,“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涉及,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需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1]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是一篇思辨性论文,很好地运用驳立相结合的论证方式。因此,在教授时,应从文体出发,依体定教,明确其“驳”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分析“立”的多重涵义,达到“读透”一篇文的目的。然后再从“读透”一篇文到“读透”一类文,对“体”有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从而明确“体”的多样性与多变性。最后再从“读透”到“会写”,从文本的“体”,再到写作的“体”,做到规范写作,灵活运用。

一、教什么:“读透”一篇文

《怜悯是人的天性》的主体部分以批驳为主,特别是第二段和第四段。我们从明确其“驳什么”,才能明确其“立什么”。第二段主要是通过“驳观点”“驳论证”及“驳论据”等角度对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观念的驳斥。“驳观点”,并不在于全盘否定,也可以是部分否定。卢梭接受了霍布斯所看出的“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力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但否定了其得出“人天生是恶人”并看不到“怜悯心的存在”的结论。“驳论证”,并不只是驳论证的逻辑,更是在驳论证的缺漏。卢梭不仅在驳霍布斯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更是在驳其“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并运用了“虚拟论敌”的驳论方式,“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通过“驳论据”得出霍布斯结论是自相矛盾,且站不住脚根的。最后指出霍布斯忽略了“怜悯心存在”的事实,并运用举例进行论证,很好地做到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第四段主要是通过“驳观点”的角度指出曼德维尔认识的盲区,再进一步论证社会美德与怜悯之间的关系。把“曼德维尔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与“但是,曼德维尔没有看到的是”两个内容进行对举,为后文的“这种说法,除了更加有力地证明我的论点符合真理以外,还能说明什么呢”做铺垫,换句话说,不管曼德维尔认不认同,都是为论证卢梭的观点服务的。然后再通过哲学家与野蛮人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的不同心理进行对比论证,强调怜悯心的存在本身就是源自自然的天性。

明确了卢梭“驳什么”,我们再梳理一下其“立什么”“怎么立”。开头作者对人的自然状态作了说明,指出文明社会的问题所在,进一步明确对自然状态思考的必要性。这里通过运用“不过,只要我们不抛开这几个词的通常的意思,我们就最好是不要匆忙下结论,并捐弃我们的偏见,用天平来衡量一下”“最后,从总的方面来衡量,让我们评判一下”等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运用驳论的话术,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如果不重新“衡量一下”,就是还囿于“通常的意思”,还是“匆忙下结论”,甚至还带着“偏见”。不得不说,这驳论话术的运用,确实很好地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让人们思考,是不是得来重新“衡量一下”。

第二段通过对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观念的驳斥,强调“怜悯心存在”的事实。这里是在对“怜悯心”进行概念阐释,强调“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连用了四个“最”字,加重了强调的语气,其关键在于强调“怜悯心”存在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怜悯心出于自然天性。这里列举了三个例证,从泛指的剧院中的普通人,到特指的“嗜血成性的”苏拉和“暴君”亚历山大,来论证不管是任何人,不管品性如何,也不管性格如何,都会有怜悯心,因为这是“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

第四段接着指出曼德维尔认识的盲区,强调怜悯心的存在本身就是源自自然的天性。这个段落的最后运用泛例,即“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却往往避而远之;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出来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进一步地论证“怜悯是人的本性”。这样论证的精彩之处到底在哪呢?很明显就是,抓住了“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出来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的”特殊紧急情况的前提,人的本能的反应,就是“怜悯心”,因此,“怜悯是人的本性”。可见作者逻辑的缜密与思维的灵敏。

第五段,再次重申本文观点的作用,得出结论。明确了“怜悯心”不仅“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顺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作者论证的着眼点,已经不再局限于怜悯心对个人的作用了,而是推而广之,涉及到“整个人类”的依存。甚至用“但是,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的推理的话,则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收束全文,更是从驳“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的角度,从而来再次强调“怜悯是人的天性”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无不彰显作者思维的完整与语言的犀利。

由此可见,《怜悯是人的天性》就是通过“树立靶子——分析批驳——得出结论——联系拓展——收束结尾”的论证思路来论证观点,做到边破边立、破立结合,“驳”的目的是为了“立”得更到位。驳论文因其“驳”得准确、到位,从而使“立”更具有思辨性。所以,我们不仅要明确其“驳什么”“怎么驳”,更要明白其“立什么”“怎么立”,这样才能依文定教,在教师的引导下,“读透”全文。

二、怎么教:从“读透”一篇文到“读透”一类文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驳论文的写作形式,我们进而梳理了一下教材,把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加上《怜悯是人的天性》一共三篇课文组成“驳论逻辑学习任务群”。首先,通过三种基本驳论形式,即驳论点、驳论据及驳论证来展开分析。

驳论点,一般就是从概念层面进行反驳,“主要可以考虑选择概念界定辨析、外延拓展廓清、概念置换厘清等角度来确定驳论‘靶子’。”[2]《反对党八股》是开门见山亮观点,直接罗列党八股“八大罪状”;《拿来主义》是针对当时社会现象,批判了“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从而强调了“拿来主义”的重要性;《怜悯是人的天性》是根据当时写作的社会环境,对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观念的驳斥,从而论证“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很明显,三篇文章都做到了明确“靶子”与论点,知道在“驳什么”与“立什么”,做到主题鲜明,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驳论据,一般是从事件本身层面进行反驳,主要可以考虑的是论据运用的准确性、契合性与指向性等角度来确定驳论的针对性与着眼点。《反对党八股》中针对“《资本论》不是很长吗”的论据进行驳论,明确《资本论》确实是长,但是它不是“言之无物的八股调”,再者要懂得“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里,毛泽东驳的是论据的准确性。《拿来主义》中针对“送去主义”的论据进行驳论,从“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到“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再到“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用一句“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妙用反语、欲说还休及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当时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卖国求荣”的实质。在这里,鲁迅驳的是论据的指向性。《怜悯是人的天性》中针对霍布斯认为的“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的论据进行驳论,连用三个反问句式,如果从“强壮的孩子”的角度来论证指出这种说法的矛盾性。很明显,三篇文章都做到了针对论据与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驳论,做到反驳有力,富有逻辑性。

驳论证,一般是从论证的逻辑思维进行反驳,主要可以考虑的是论证中所运用的演绎与归纳、归谬与反证、比喻与类比等方法来确定驳论的逻辑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反对党八股》中针对“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的目的,运用反证法,提出“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定决心不要群众看”。《拿来主义》中针对“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通过归纳推理得出“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接着提出观点“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怜悯是人的天性》中针对“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大家公认的义务”的看法来进行反驳,运用归谬法,指出文明社会的问题所在,从而引向对自然状态的理解和思考的必要性。很明显,三篇文章都做到了针对论证与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驳论,做到逻辑缜密,使论证思路更清晰。

其次,通过论证思路的写作特点,明确驳论文写作的多样性。《反对党八股》从总起树立靶点子,再罗列党八股“八大罪状”进行反驳,最后重申观点,收束全文。其中罗列党八股“八大罪状”中的段落的反驳思路,“一般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来进行论证的:提出问题(摆情况)—分析问题(揭危害,挖根源)—解决问题(提出正确办法)”[3]。《拿来主义》与《怜悯是人的天性》论证思路差不多,都是边破边立,破立结合。“驳”的目的是为了“立”,唯有边驳边立,才能步步布局,论证到位。如《拿来主义》开头驳“送去主义”,强调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就得“拿来”;其次阐释“送去主义”的涵义,驳“抛来”“抛去”,把“送来”与“拿来”划清界限;最后才正面阐释“拿来主义”主张,用什么态度“拿”,要怎样“拿”,“拿”了要怎么用等层面进行分析,层层递进,逻辑缜密,落实到位。

最后,通过驳论文的语言特色进行建构与表达,明确驳论文语言表达的缜密性。《反对党八股》是讲话稿,为了让其更易于接受又深入人心,其语言充满辩证性与趣味性,既有讲事实摆道理,也有情感互动,换位思考,做到以理服人,又亲切动人;《拿来主义》是鲁迅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既情感充沛又幽默犀利,其语言充满讽刺性与幽默感,既一针见血,又具有号召力;《怜悯是人的天性》主要是对霍布斯观点的驳斥,其语言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特别是多组关联词的综合使用与追问句式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批驳的力度。不同的语言风格,建构了不同的论证思路,从而使驳论文的写法更具有多样性与灵活度。

一篇文只是一种格式,唯有整合一类文,才能让学生对此类文体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在“驳论逻辑学习任务群”中,我们从驳论形式、驳论思路到驳论语言等层面,来明确如何从“读透”一篇文到“读透”一类文,从而对驳论文有了更全面地把握,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做到知识的系统化。

三、为什么教:从“读透”到“会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学生“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即“尝试写驳论文”。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在教授驳论文的课文时,更倾向于重点教授驳论证的论证方式,殊不知这只是针对论证逻辑,学生在论证逻辑中绕不出弯来时,对课文的论证思路、论证目的等方面更是一知半解,更别说落实驳论文的写作任务了。因此,唯有明确驳论文的驳论形式、驳论思路、驳证语言等层面,对驳论文有全面了解,才能从“读透”一类文,到“会写”驳论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