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随文设题”的高频考点及备考

作者: 尹杰

摘要:随文设题是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考查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如果还停留在知识化、套路化的经验中答题难免会事倍功半。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随文设题的高频考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备考策略,将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助力学生取得良好成绩。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阅读;随文设题;高频考点;备考策略

随文设题,也叫因文设题、依文设题,指的是命题者依托文本,紧紧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核心素养目标,从文本语言、形象、视角、思路、特征、手法、构思、主旨等方面设计问题。命题人根据“这一文”的鲜明特征和内在逻辑,精心设计只属于“这一文”的问题,培养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的关键能力。[1]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总结出文学类文本阅读随文设题的三个高频考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有效的备考策略,以期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有效提高阅读分数。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随文设题的高频考点

文学类文本阅读随文设题,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可以考查的内容是丰富的、广泛的,这里只是就考查频率较高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对文本语言的考查

在随文设题中,命题人往往对文本中反复出现的某个物象、动作、话语甚至情态等进行考查。例如:

2020年新课标Ⅱ卷《大师》的第8题: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文中“板凳”的用意。

2021年新课标Ⅱ卷《放猖》的第8题:文本一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021年新课标Ⅰ卷《石门阵》的第9题: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2年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的第8题: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2023年新课标Ⅱ卷《社戏》的第9题: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了“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从以上题目可以看出,从2020年至今,每年的试题中都涉及了对语言反复的考查,甚至出现了一年两考的情况。同时也应看出,命题人设题角度也在不断创新,每道题的命题角度都不尽相同。从答题情况来看,应特别关注两点。一是关注题目的设题角度及答题提示。命题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或明或暗的有所指向。比如《大师》中第8题说“板凳”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这就暗示要把板凳和人的动作联系起来考虑,否则板凳就只能是物象而非细节。故顺着这个提示去分析文章中的“板凳”,则可以梳理出“父亲坐板凳”“儿子替父亲背板凳”“儿子背两个板凳”这些富有意味的细节。再比如《社戏》第9题说“结合全文”,其他题目都没说“结合全文”,只有这个题说“结合全文”,那“结合全文”到底是暗示什么?是结合文章的背景,还是结合文章的主旨,还是结合文章除画线处、考查处之外的其他文字?文章里写到了“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时局既不大好”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次社戏多次强调“照例”,体现了活动的来之不易,也暗示着可能将出现“例外”。所以关注命题中的“细节”尤其显得重要。二是关注答题的方法。对于语言的考查,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根据文本的内容揣摩答题的角度。比如《“九一八”致弟弟书》第8题考查“恍惚感的由来”,就必须结合“恍恍惚惚”这个词语出现的地方,反复揣摩,才能得出满意的答案。

(二)对文本层次的考查

在随文设题中,命题人往往对文章的整体或局部的层次进行考查,不过这种考查并不是直接考查,而是通过考查心理、感受、逻辑甚至手法等方式进行间接考查。例如:

2020年全国Ⅰ卷《越野滑雪》的第8题: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2020年全国III卷《记忆里的光》的第8题: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2021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的第9题: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2021年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的第8题: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2年新课标Ⅰ卷《江上》的第8题: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2023年新课标Ⅰ卷《给儿子》的第8题:“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从以上题目可以看出,考查层次梳理的次数,比考查语言反复的还要多,一年两考是家常便饭。同时,也可以看出,层次题每年的题型设置比较相似。解答这种题型,一是锁定区间,二是梳理层次,三是概括层意,四是按命题要求作答。除了《秦琼卖马》的第9题是梳理全文情节外,其余题目都是考查局部,有的考查几段,有的考查一段。比如《越野滑雪》的第8题,这段对话可以分为三层,由“我们一定得滑”“我们要去滑”“我们一定得滑”等对话,表明了他们对再次滑雪的强烈愿望。由“希望我们就此说定了”“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等内容,表明两人即将分别,一再相约,体现了两人依依不舍的心情。由“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这句话,反映了他们对再一次滑雪的不自信,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怅然。三种心理对应三个层次,换句话说,三个层次概括三种心理。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按命题要求作答”,一定要注意命题人的小心思。比如《江上》的第8题,一要关注答题区间是“舟行江上”的三段内容,二要关注“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的命题提示,作答时除了正确分层之外,还要顺应命题的要求,先写子胥的所见所感,再写其思绪的变化。

(三)对文本视角的考查

在随文设题中,命题人往往对叙述视角进行考查,有时是从作者视角切入,有时是从故事主人公视角切入,还有时从故事的次要人物视角切入,这就需要作答时谨慎审题,瞄准视角,切勿忽视。例如:

2020年新课标Ⅱ卷《大师》的第9题: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2021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的第8题: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2021年新课标Ⅰ卷《石门阵》的第8题: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了反复的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2021年新课标Ⅱ卷《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的第9题: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2022年新课标Ⅱ卷《到橘子林去》的第9题: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从以上题目可以看出,考查视角还是比较普遍的,不过同时也发现,视角的考查,特别容易被忽略。比如很少有人关注从父亲视角来理解自己所说的话,从王超杰视角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从王木匠视角来解释反复的动机。“我们下棋是下棋”这句话出现在文章倒数第二段,这个题目作答的关键是从父亲的视角理解,因为题目中已经提示“父亲说”,如果只是单纯的考查“我们下棋是下棋”,那么这句话还会有更多的理解,比如照应题目,刻画父亲淡泊名利的“大师”形象;情节上承接上文,呼应拒绝挂东西,结构完整。王超杰卖瓷盘遭婉拒,借唱《秦琼卖马》表达自己此时穷困潦倒、走投无路,处境与秦琼类似,借此抒发自己郁闷无奈之情;秦琼卖马,单雄信出手相助,王超杰也希望杨成岳能像单雄信一样,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王超杰唱得壮气不足,则是因为自己虽曾为戏曲界名家,而如今不得不为生活所迫,舍下脸面在此唱戏向人求助,尊严受损,内心痛苦。这些答案都是从王超杰的视角考虑,而非作者写作视角,更不是读者阅读视角。王木匠为了把故事讲得精彩,讲述时使用了很多反复手法,因此应从他这个“讲述者”角度思考表达效果。所以解答这种题的关键就是读懂题目要求,然后让自己变身为“那个人”,从“那个人”的视角所思所想所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随文设题的备考策略

虽然学生对“随文设题”这个词语并不陌生,但在真实答题时却很难做到“依文解题”,多数情况下,是看不出随文设题的妙处,不自觉又陷入套路化的思维窠臼。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换位思考,进行“假如我是命题人”的随文设题训练。在学生随文设题之后,引导学生编拟参考答案,以“依文解题”来检测“随文设题”是否合理,从而让学生亲自感受命题与答题的内在关联,强化“随文设题”和“依文解题”的思维意识,真正提升学生阅读答题的关键能力。[2]在备考时,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随文设题和依文解题。

(一)结合高频考点进行设题

精选一篇文章或一组文章,首先考虑能否从语言、层次、视角三个方面进行设题,这并不是说这三个方面都要设题,而是说结合文本哪个适合就设计哪个。语言反复,不仅要关注名词、动词等词语,还要关注一些重点的句子。不仅要关注内涵、用意、好处,还要关注由来、动机、结果。命题不要单线思维,一定要多设几个门槛,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既是提示又是限制,这样才能算是好题。例如:

2015年全国乙卷《马兰花》第(4)题: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三次流泪的表现在小说中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描写: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第三次是“满眼的泪水”。三次流泪的心情,实则是写出流泪背后的原由。第一次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第二次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第三次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三次流泪的表达效果:“打转”“含着泪”“满眼的泪水”,一次比一次表现强烈,说明马兰花的情绪也在不断变化,正是在这种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马兰花朴实善良、与人为善、做人有原则的美好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思想主题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这道语言反复题设计得非常精妙,它既考查了流泪的表现,又考查了流泪的原由(心情),又放在一起考查表达效果,可以说是考查语言反复题的标杆。

2016年全国Ⅰ卷《锄》的第(2)题: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锄”有动词、名词两个词性,这一特点是隐性的;“结合全文”是显性的,这里的“结合全文”不仅仅指结合文本,更是结合作者的意图,结合文章的主旨。

以上问题,是对近几年考查语言反复题的拓展,学生反复揣摩,相信一定会有所启发。考查层次题前文所述已经不少,在此不再赘述。考查视角题只强调一点,就是视角的考查多从故事主人公角度设计,但同时也可以从次要人物角度设计。

(二)结合文本特质进行设题

每篇文章都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随文设题重点不是考查所有文章的共性,而是考查“这一篇”“这一类”的独特之处。因此命题应重点挖掘“这一篇”“这一类”的“特点”和“亮点”。例如:

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的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理水》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就“这一篇”而言,其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故事新编”,那“故事”怎样理解?“新编”怎样理解?“故事”和“新编”是个怎样的关系?命题人正是抓住了文章最显著的特征设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