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写作

作者: 范守纲 陈晓琼

范守纲,语文教育专家。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审,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中语文课本主编,《语文学习》杂志前主编。历任中国青少年写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球汉诗总会荣誉理事。著作有《范守纲写作例话》《作文题型研究》《高中生作文十日谈》《范守纲作文评说》等多部。

摘要: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难点,语文教师应关注青少年写作,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感悟这个写作的关键环节,在讲评中热情鼓励学生,善待学生的真实表达,重视实用写作,编排写作序列时兼顾必要性和可变性,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关键词:青少年写作;写作教学;写作素养

陈晓琼(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学习》编辑部):范老师好!我写研究生论文的时候,曾就新诗在沪教版教材中的相关问题采访过您。具体问题我已记不清了,但是犹记得您闭上眼倾听问题时的神情。这次应《语文教学与研究》之约,再次采访您,我感到很高兴,也很荣幸。

范守纲:是么?我闭眼倾听,说明我很重视你的提问,一面听,一面想,态度认真呀!(笑声)请提问。

一、感悟是写作的关键

陈晓琼:写作是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老大难”问题。您曾说,写作是一种“痛快”,必经“痛”才有“快”。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感到“痛”,少有体验到“快”。在您看来,该如何解除这个“痛点”?

范守纲:学生作文为什么会感到痛,产生怕?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学生感到无内容可写,无内容而又要硬写,自然很苦。第二个原因,写了也白写,成绩没有提高。我认为这两个因素要解决一下。首先是写作无内容之苦。按理说,学生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怎么会没有内容可写呢?我认为这中间缺少一个重要的关节,就是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梳理一下,写作从感受生活到下笔成文,其逻辑顺序是:生活(原生态)→感受→感悟(动情+悟得)→行文。青少年有生活,也有感受,但是当中跳去感悟这个环节,生活是生活,文章归文章,搭不起来,自然感到无内容可写。感悟是对生活的认识,包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及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有认识才有感情。“情动而辞发”,没有“情动”,哪来“辞发”?感悟生活,从中得到认知,所谓写作灵感即在这一阶段产生。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篇学生作文《姐姐走后》。姐妹两个人挤一张床,早上抢地方刷牙,姐姐还要盯着她做功课,她觉得姐姐很烦。后来姐姐进大学了,她感到一下子就空了,感悟到失去了才知道姐妹情深的可贵。“失去的东西才会觉得珍贵”,这个感悟就是文章的核心。如果没有这个悟得的过程,就成不了作文。

成人写作也是这样,出现一个现象,你不思考,它转瞬即逝,而一经思考,这里面就有含义。巴金写过一篇散文《灯》,人教社的教材里面加注:“山那边”,即有灯光的地方,指革命圣地延安、党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我看了整篇文章,觉得此注太实。自然,有“灯光”的地方应包括“革命圣地延安、党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但不仅指此。“灯光”象征光明是泛指的,希望在人民心中,它还包括抗日根据地以外的人民大众,包括沦陷区的人民大众。我把这个看法写信寄给了巴金。巴老时在病中,由于手颤不能写字,就委托女儿小林把他的意思告诉我:你的信,我爸爸看了。他说,你的看法是对的。于是我就按照原话写在稿件上,然后把清样寄给巴老看,巴老亲自做了修改:圈去“你的看法是对的”,改为“他同意你的看法”,加了“他认为教材加的注太实了”。这一改笔引起了我的思索。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容许各抒己见。即便是作者,也只是作为一种意见,而不轻易判定不同意见为错。这是一种宽容,一种气度,更是一种境界。从中我深受教益。巴老的改笔告诉我,发表意见要以理服人,不要盛气凌人。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悟得非常重要。有了悟得就有文章,随后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巴金鲜为人知的一处改笔》。

动情、理解、悟得是写作成功的关键。

二、热情鼓励胜过“精批细改”

陈晓琼:您刚才讲到学生怕写作文,一个原因是无内容之苦,还有一个原因是成绩没有提高。写作教学存在一种尴尬的情况,教师教不教,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影响并不大,提高很难,因此也导致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并不高,缺乏写作的动力。您认为语文教师该怎么走出这种窘境?

范守纲:教师批改学生作文费时很多,而学生只看分数,收效甚微。我认为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学生害怕作文,却欢迎讲评。一篇优秀作文,或张贴,或朗读,同学羡慕不已,竟至于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上海曹杨二中金志浩老师将喜欢写作的同学组织起来,鼓励他们投稿,《新民晚报》登载过他们的习作,竟滚雪球似的形成了“小作者群”。对待写作水平较差的同学尤需关注,每有创意,每有亮点,哪怕是微小细节,不惜大加肯定、赞扬。须知教师的一次称赞、一次表扬会让学生铭记不忘,说不定就此改变他们写作的心态,从而开创写作的新局面。我认为及时讲评,肯定成绩,肯定进步,激励学生写作兴趣,其指导写作的效果远胜于逐篇的精批细改。我甚至设想,不一定每篇作文都打分数、评等第,而只对优秀学生、优秀习作打高分、评等第。至于中下水平的作文,只肯定成绩、肯定进步,提出希望。一旦这些学生作文有起色、有进步再打分评等,以保护、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善待青少年的真实表达

陈晓琼:我们倡导真实写作,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那么,能说有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吗?讲真话有没有风险?讲的是真话,却是错话,怎么办?

范守纲:“修辞立其诚”(《易·乾·文言》),这是古训,也是至理。学生写作当然要讲真话,表达真情实感。问题在于青少年的情感自有特点。不认识这些特点,对于青少年表达的情感往往会产生误判,伤害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例如,有一篇学生作文《金色的童年》,写的是儿时一场荒唐游戏。那是农村学校,一群男孩子放学路上,忽然兴起,举行“撒尿比赛”,得“冠军”的“我”捧回泥制的“奖杯”,兴奋不已,晚上还尿了床。这篇作文形象生动,语言活泼,尽现天真无邪。欢乐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的特权,这样立意符合他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情绪释放。说这样的“童年”是“金色”的,并不为过,孩子就是孩子,批评它“格调不高”,显然言之失当。

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作文表达情感,总体是真实的,有积极意义,但也确有不足,甚至差错,那就应该是好说好,是错说错。例如有一篇作文,题为《乡音》。“乡音”是指地方语言。人们出门在外,各奔东西,一旦“老乡遇老乡”,则“乡音无改”,它“愉快地从一方口中飘出,温柔地落进对方的耳中,轻轻地回旋一阵之后,又从其口中飘出,以相同的方式回应着”,这就是“乡音”的神奇魔力。一名中学生能对地区语言(方言)有如此的感情(亲情交流),如此的认识(文化价值),实属难能可贵。但在肯定乡音作用和价值的同时,她担心普通话“一统天下”,认为外语是“偷渡者”,把普通话和外语视为乡音的对立面,这就失之偏颇了。外语不是“偷渡者”,而是文化使者;普通话更是国家法定的通用语言。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乡音和外语、普通话,各有价值。少年作者敏于思考,勇于表现,这是难能可贵的,但同时他们又往往表现出某种不成熟性,这又需要我们细加呵护,“倒掉脏水,护住孩子”,正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还有一类“问题作文”,着意渲染青少年生活“轻狂”的一面,而且是以欣赏的态度表现的。如一篇题为《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的作文,写一场足球比赛,为了夺冠,队员们只要进球不要命。对裁判“只要一做出对我们不利的判罚……一律开‘骂’”,“青春就是该有这样的冲劲和冲动才名副其实”。青少年在赛场上有激动的表现,是正常的,但不问是非,无理取闹,则是不可取的。足球场上这些表现是真实的,情感也是强烈的,但却是不文明的,是应该批评指正的。文章以欣赏的态度,冠之以“风华正茂”“热情奔放”等词语表达,是不妥当的。这篇“问题作文”来自考场,发表于报端,推荐者说它是“我手写我心,我心传我情”的佳作,我不认同。

四、重视实用写作

陈晓琼:您好像更强调写作的实用功能。义教语文新课标和高中语文新课标设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还分别设置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作,比如学写诗歌、小小说、文学短评等等。您怎么看待中学生的文学写作?

范守纲:是的,我很看重写作的实用功能。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写作,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是为了将来进入社会能适应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生活中人际交往,如写信、留条、询问、应答、问候等;学习中,如摘记、资料整理、课题报告、论文写作等;工作中必要应对,如自我介绍、新闻报道、请示、回应、申诉、声明、计划、说明、建议、发言、演讲、通告等。这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掌握的,这或可称为公民写作。这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

我注意到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设置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我认为,这些设置是有新意的,反映了新时代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语文学科写作教学理当有效地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我这样说,与我强调中学写作应以实用写作为重的看法并不相悖。这里有主次之分,实用写作能力是公民必需,是中学写作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文学写作是修养,并不要求学生进入社会人人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再说,我们看待“实用写作”和“文学写作”,不仅要看到它们相异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们相通的一面。它们都是面向社会生活,凭借语感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进行表达与交流,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写作教学目标有主次之分,又是相辅相成的。这从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学提示”中可以看出,它要求学生“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这些要求和举措同时对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大有助益。再说,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多方面的。对于一部分对文学写作特别有兴趣和爱好的同学,课标设定的这一任务群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条件,让他们有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一展身手的空间。

五、写作训练序列的必要性和可变性

陈晓琼:您在给叶圣陶先生的信中提到“写作训练应该编排序列”,叶圣陶先生表示非常欣赏这句话。当时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句话的?序列有不同的编排方式,现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则建构了单元写作任务序列。您认为的写作序列应该是怎样的?

范守纲:我给叶老写这封信是在1979年5月,其时,我任职于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发文,呼吁改变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一时应者云集,我也积极投入,正着手试编语文教材。为向叶老请教,我贸然投书。“写作训练应该编排序列”是这封信里的话。我这样说,是针对当时写作教学处于教师各行其是的散漫状态。教师设题,学生作文,一学期作文8次,如此而已。循序渐进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无序进行,教育效果必然大受影响。

问题在于怎样编排写作训练序列才是合理的、有效的。这是需要科学研究和经验积累的。培养写作能力要与阅读教学相配合,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与相关语言知识相对应,从说到写,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由生疏到熟练,还有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别差异,等等,都在考虑的范围。我这里特别强调一点的是,编排写作训练序列,应特别要关注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过程,比如进入新班级遇见新同学、新老师,十四岁生日,十六岁宣言,十八岁成人礼,毕业赠言,儿童期、少年期、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兴趣、激情所在。20世纪80年代,我提出“写作要追寻青少年的动情点”的观点就是出于这样的思考。写作过程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写作能力的结构化及发展的阶段性是编排写作训练序列的依据。

说到写作教学序列,我想起当年叶圣陶先生的话,他十分赞赏吕叔湘先生的一个比喻:语文教育类似农业,而不是工业。叶老说:“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叶至善《父亲的希望》,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