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命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作者: 易思维摘要:语言文字运用题是新高考考查的重点和创新点。该题涉及字、词、句、段等多方面的语文知识,重在测评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达成与否。综合考量2021-2023年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其具有立足情境、多元选材、灵活设题、注重教考衔接、综合考察学生核心素养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日常教学运用多样化的路径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特点;教学建议
语言文字运用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新高考考查的重点和创新点。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时代感强、变化繁妙、设题灵活,同时充分体现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因此,对近三年(2021-2023)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题进行分析,既能为新高考命题提供该类题型的整体认知,也能通过一定建议助力师生把握其考核要求与命题方向。
一、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题例析
新高考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立足情境,灵活性强,相对于其它类型语文试卷更加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检测。整体来看,近四年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命制呈现出试题设计注重情境性、试题形式注重灵活性、试题选材趋向多样性、试题内核指向核心素养达成性、试题原则注重教考衔接性等特点。
(一)试题设计注重情境性
“社会生活情境”对应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强调交际,与个人体验对应。2022年新高考卷Ⅰ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是“如何科学减肥”,2022年新高考卷Ⅱ语言文字运用Ⅰ是关于“天宫课堂”的材料,这些涉及社会热点、科技时事类的“社会生活情境”材料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科认知情境”则指向学生探究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1]。它在2021-2023年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中有充分体现,表现为试题明确指向成语、病句、语言连贯等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语言运用第18题,该题选择来自报刊的真实语料,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由学生自己写出合适的3处成语。此题要求考生根据具体语境和表达目的选择合适的成语,其设问来源于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同时考查成语的积累与运用。
新高考卷试题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综合语段,这些综合语段都是一个个具体情境,在综合语段中结合具体情境完成对多个考点的考查,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高。教材强调情境任务,试题也以情境为载体,将问题设置在专门情境之中,让学生针对特定情境解决特定问题,符合新课标重视语言文字交际性的特点,意在让学生走向自主学习、自觉思考。
(二)试题形式注重灵活性
新高考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由单项考查变为在具体文字材料下的综合考查,试卷将原来分散考查的知识点综合在一段阅读材料中随文设题,设问更加灵活更加开放,从2021年的4个到2023年全部变为主观题,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整体而言,考点基本没有较大变动,仍是成语、病句、修辞手法、变换句式等基础题型的考查,但是设题形式趋向灵活,如病句考查由选择题变成了自主修改病句,成语的考查也由选择题变为主观填空题,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且学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得分。题目的灵活,意味着对学生要求更高。
(三)试题选材趋向多样性
2021-2023年新高考卷选材充分落实新课标要求,试题选材趋向多样性,同时注重文学性,以文化人浸润人心。多元选材也能很好地避免学生机械刷题与单向押题,回归语文本身,关注经典名著,提高语文素养。
自2021年起,试题变为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两大块组成,2021-2022年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Ⅰ选材类型大多涉及传统节日、科技生活、航天人物、文学作品,而语言文字运用Ⅱ则以生物地理、科学生活等为主。似乎有这么一个趋势,语言文字运用Ⅰ选材以人文社科为主,语言文字运用Ⅱ选材则侧重于自然科学。
同时,选材也越来越注重文学性,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2023年新高考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同年的Ⅱ卷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选自凌鼎年的《难忘的腾冲皮影戏》。新高考试题选材取向文学性作品的意图明显,既能体现语文知识考核要求,又能利用文学的审美性浸润人心。
(四)试题内核指向核心素养达成性
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试题中大多指向语言、思维及审美这三方面的核心素养,以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为主,而文化素养则集中体现在试题的语段材料中。各卷的语言赏析题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病句修改题和情境补写题偏重思维发展与提升,成语题则关注语言建构与运用。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以及第20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这两道题分别关注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两个核心素养,这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语言鉴赏相关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又比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21题的情境补写,其第三空根据分号确定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三个层次(人物、山水、花鸟)一一对应,这就涉及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试题原则注重教考衔接性
教考衔接,即高考命题与语文教材相关联。教材强调情境任务,试题也以情境为载体,从单纯考查解题变为考查解决情境中的任务。以2023年新高考卷Ⅰ为例,语用题Ⅱ的题干材料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它对应的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的作品;第18题考查补写、仿写语句,它所衔接的教材内容为: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学习活动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2];第19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或不当表述,它所对应的教材内容为: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学习活动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3]以及高中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4]。综合来看,新高考试题与教材中的“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逻辑的力量”这两个单元培养的语文能力关系紧密,真正做到了以教定考,以考促教。
教考衔接以新课标为导向,因此试题命制也立足于新课标。通过研读新课标,解决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其中,新课标中提及的学业质量水平4正是高考试题命制的重要依据,而学业质量水平4-1直接阐明了学生应对高考具有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建议
语言文字运用题近年来形式趋向灵活,不断创新,但考点依旧稳定。该题型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又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文综合素养。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之中,而非集中时间突击积累,也非放任学生自悟。
(一)活用教材,夯实基础
新高考卷注重教考衔接,以教定考,以考促教。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备考的基础,考试则是对学生平时积累知识的监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展开。
第一,随文积累,分类梳理。教师在教授课文时,通过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或者口头提醒点明学生在该课文的学习中需要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做到随文学习、随文积累。教师不仅教授课文内容,更要传授语文知识,如学习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学习如何鉴赏语句、积累文学常识,同时要培养学生随时随地收集生活中、课堂上、练习中遇到的易错知识点,并及时查漏补缺、分类整理的学习习惯。随文积累是基本,分类梳理是关键。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如高中教材必修上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即为集中的词语资源,教材为之专设单元,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该单元设置了三个学习活动,分别是丰富词语积累、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语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运用这个单元可以集中梳理本册书的词语,丰富熟语积累并且关注新词语,学生学习时即可深入地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把握词语语体色彩。课后,教师还可以提供课外资料辅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积累。比如可以督促学生单元学习之后,自主整理课文中的成语,掌握成语的含义、特殊用法、感情色彩等内容。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语文基础知识梳理单,将有着相近或相反含义、有特定使用场景亦或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进行归类;利用早自习或者课余时间进行巩固记忆。如此,解答成语题时,熟记的知识就会调动起来。
第二,探究语用规律,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的经典名篇,研读其语言特点。如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读到名段“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5],可思考“袅娜”“羞涩”“明珠”等措辞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以及运用拟人、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之妙,这些修辞知识以及赏析语句的角度都是新高考语用题中常见考点。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整理,以此来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并在考试中迁移运用。
教师在梳理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相对完整的汉语知识体系。知识成体系,学生的综合素养便会提升。如“词”包含的知识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一词多义;近义词、反义词;代词;词语的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成语;俗语等。“句”包含的知识有:常见句式的单句与复句、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病句涉及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或赘余等。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排比、反复等。“标点符号”的语文知识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分析标点符号的使用效果。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语用时便将结构化汉语知识外化与呈现。2022年新高考卷Ⅰ、新高考卷Ⅱ和2023年新高考卷Ⅰ分别考查了人称代词“你”“他”以及疑问代词“谁”的作用;2021年新高考卷Ⅰ和2022年新高考卷Ⅰ、新高考卷Ⅱ分别考查了修辞手法对偶、设问、排比的用法和排比的表达效果。考点虽小而具体,却是体系性知识的分支,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架构。
(二)注重语境,培养语感
语言文字运用题需要学生具有凭借语感,运用语文知识,在具体语境中解决语言运用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力,有助于解决语境中的语用问题。
第一,紧贴文本,关注语境。新高考卷中语言文字运用题已经转变为以主观题为主,情境补写、成语填空、补写标点符号、修改病句等主观题题型都需要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紧贴文本进行作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问题的创设要基于文本,学生的回答也应基于文本进行回答。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这部分需要借助上下文语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归纳小说情节,并理清故事情节由哪几部分组成,得出林冲遇李小二、故人提醒、接管草料场等答案。学生通过上下文分析故事情节,并在老师的引导与帮助下概括得出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通过这样的情节梳理,学生直接与小说文本对话,不仅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上下文意识,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日常教学中将训练落实到位,学生立足于语境,紧贴文本进行思考回答,这样的思考习惯在答题过程中便会进行重复,对学生有益。
第二,设置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感可以在平时的日积月累中培养,同时参加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关注生活情境,也是一种培养语感的好方法。语言文字运用,一般涉及基于情境或者基于表达交流的语言文字。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阅读分享、演讲比赛、主题辩论、写作等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培养语感。如举办写新年贺词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发主流媒体新年贺词的相关素材给学生看,学生阅读并积累经典语句,最后尝试自己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就涉及相关句式、修辞、语言等。2021年新高考卷Ⅰ语言文字运用Ⅰ的语段材料就是与传统节日元宵节相关,其中第20题,是关于语句中对偶修辞的赏析。如果学生在此之前经历了“写新年贺词”这一语言实践活动,就会对该试题产生熟悉感,并且知道如何赏析关于传统节日的语句。因此,通过真实情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训练语感,积累和拓展相关语文知识,在试题中遇到相关的语言材料,也可迅速进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