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价值探究与实践路径

作者: 马骏骙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当下教学环境中面对着如何使用的问题,为了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教材,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以助读系统为例,旨在探究统编语文教材的教学和使用价值,经分析发现,助读系统的各要素不仅是教材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好“助手”:注释和插图有益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单元学习任务”有便于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学习提示”有利于开展“1+X”群文阅读教学;“单元导语”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助读系统;统编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学价值

“一部有使用价值的教科书,必定是符合一个时期需要的教科书。”[1]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如新课改的实行、教育目标的更新、新课标的颁布等多方面因素催生出统编语文教材,这本“热腾腾”的教材凝聚着当下语文教育发展的诉求,因此,文章试图以教材编写者根据现实需求在新教材上所做出的“精雕细刻”为抓手来证明使用价值所在,而助读系统作为教材中最能直接表现编者意图的内容,同时也是统编教材中改动最大的部分,下文分别分析插图、注释、单元学习任务、学习提示和单元导语等助读要素对当下语文教育教学的帮助,这不仅揭示了助读系统“助”的本质,同时也论证了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价值。

一、“注释”“插图”:有益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极大反响,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之所以将四大核心素养作为语文课程发展的根本,是因为传统的知识与技能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社会活动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启发与引导着语文课程向情境性、整合性、多样性方向靠拢,语文核心素养便是迎合新一轮课程观念变化所作出的尝试。那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从其定义来看,语言实践活动是核心素养建构的主要途径,而活动的设计并不是凭空捏造,教材作为课程实践的衍生物,是语文活动规划的参照,所以语文教材对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就以注释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插图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两组例子来详细说明助读系统编写是如何有益于核心素养培育的。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一方面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的语言知识和规律,一方面指在具体言语情境中所使用的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形式上,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注释不同于人教旧版教材,虽然都是采用脚注的形式,但是人教旧版教材是通栏横向排开,一个紧接着一个,较为密集,而统编新教材采用了左右双栏编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视觉上更为清晰、整齐、明了,形式上的变化让学生更方便、更轻松地去进行注释内容的阅读、比较和记忆等。在内容上,注释变动幅度大,增删修改,更加凸出语言知识的建构。以《赤壁赋》为例,新教材中将“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整句注释缩减为“明月之诗”,并提醒学生下文的“窈窕之章”与此皆为《诗经》中的句子,这种删减不仅没有增加诗歌理解的难度,反而锻炼了学生在推断联想中建构对语言知识积累、使用的素养。并且,统编教材极为重视助读内容的准确性,比如“知不可乎骤得”的“骤”,旧版误注为“数次、屡次”,统编教材中纠正为“一下子,很轻易地”,虽为一字之差,但语言的建构正是在这一字一句中所培育的。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浑然一体、相互发展和不可分割的,比如在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思维活动存在其中:从文字中体会画面和情感是形象思维的体现;运用语言规律来有序表达自己的观点蕴含着逻辑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赏析从而形成自身的文学观是批判思维在活动。思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编写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统编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有意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教材插图这一助读要素而言,经统计,人教旧版必修一14篇文本共配有24幅插图,篇均近两幅,而新统编版必修上册32篇文本只配有12幅插图,篇均1幅不到,插图数量的减少实则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关。形象思维的成熟化让高中生根据抽象的文字符号在大脑中形成具体的画面转化不再困难,同时每个高中生自身经验不同,所转化出的画面也不同,这既是理解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插图的减少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的形象思维已成熟,尊重文本理解的个性,另一方面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单元学习任务”:有便于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

除核心素养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大亮点就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2]从表述中可以看出任务群设计的初衷在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根据四大核心素养整合性、情境性等特点设计出十八个学习任务群,意在通过任务群的学习将浮在空中的核心素养进行“软着陆”,如果说核心素养是顶层设计,那学习任务群就是基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不仅在宏观上对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依据、结构和学分分配进行说明,同时也在中观层面明确了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教学提示,但微观层面如何落实学习任务群教学并未涉及,将任务群教学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抛给了一线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和结构上都作出了调整,作为重要课程资源的教科书也需重新编写以适应,单从学习任务群方面来看,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材编写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实现学习任务群对发展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效应。”[3]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编写,五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面世,编者紧紧抓住课程标准对落实学习任务群学习所提出的要求,教材编写上作出了两大调整来配合任务群的落实。第一,在单元结构上,不再是人教旧版主题式单线组织,而是采用了“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合理地分布在各单元中,比如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其所属任务群就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二,在编写体例上,统编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末尾增设了“单元学习任务”板块,其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学习任务群整合的思想,打破原来教材和教学过细、过碎的特点;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教师开展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整合单元学习资源,提供切实可行的单元教学路径。下面就以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为例,说明其在落实学习任务群方面的作用。

该单元主题是“诗意人生”,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新课标中对学习任务群的阐述从学习目标和教学提示两方面展开,教材中据此设计出了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知人论世、古诗词诵读和撰写诗歌评论。首先,知人论世是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来理解作品,编者将诗人作为切入点介绍作品所处的社会环境,这种设计既不生硬,而且能让学生掌握一种实用的阅读鉴赏方法,举一反三;其次,诗歌朗诵会以学习项目为载体,在朗诵过程中,语感的培育、文本的理解等学习目标会在活动式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形式和内容上的整合十分契合任务群教学;最后,编者统整了阅读感受和写作表达两个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文学短评”的撰写,评价的前提是理解,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阅读评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阶梯式学习中得到提升。经过分析发现,单元学习任务是对大任务群的分化,分化成一个个小的任务来便于教师教学,虽然也有研究者发现单元学习任务存在单元内部任务关联性弱、任务指向性过强等问题,但从其本质来说,单元学习任务是新教材贯彻课标理念的产物,它在帮助教师落实学习任务教学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课标中学习任务群设计(节选)

1.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2.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

3.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材中“单元学习任务”内容

1.阅读本单元,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2.建议组织一次班级诗歌朗诵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诵,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

3.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的《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三、“学习提示”:有利于开展“1+X”群文阅读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编写高中语文教材初期谈论到了“吕叔湘之问”,其之所以对这个提出距今已有30年的问题重新拿出来思考,是因为温教授认识到虽然课改实行了一轮又一轮,但是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至今没有提升多少,语文“少慢差费”的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不喜欢读书。[4]温儒敏教授将培养阅读兴趣视为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在编写统编高中教材时,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和培养阅读兴趣提出了“1+X”群文阅读教学的建议。“1+X”群文阅读的方向十分明确,但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并没有给出,这一方面是给教学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很多教师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弄巧成拙。试想,“1+X”群文阅读不同于一般的群文阅读,而是以统编教材为载体和背景的情况下提出,且提出者同时也是教材的编写者,可以说“1+X”群文阅读是统编语文教材配套的阅读教学方法,那么统编教材中是否有编者留给教师落实“1+X”群文阅读可以利用的资源呢?

相较于单篇阅读教学,“1+X”群文阅读是一组组的教,一组中包含多个文本,“多文本语境带来的是阅读视野、阅读方法、思维角度、体验过程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而比较阅读是群文阅读的本体性方法。”[5]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者为了方便教师实施群文阅读,会将课文设置成一课多篇的形式,并在课文尾部的“学习提示”部分解释将这些课文整合在一起的意图,提示群文学习的重点、难点[6],其中描述很多倾向于指导教师用对比法来开展“1+X”群文阅读教学,如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课《望海潮》和《扬州慢》的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内容(节选):

第一段:这两首宋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

第二段:《望海潮》开头总览杭州的优越位置和悠久历史,接着描绘此地风景的优美、市井的繁华以及人民生活的平和安乐。同样是歌咏城市,《扬州慢》则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词人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

第三段: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词牌分别为二人首创,两首词也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细加体会。

学习提示内容对比较阅读的作用:

第一段:以词作对象的比较切入,盛世和古城的反差中引起读者兴趣。

第二段:杭州的“烟柳画桥”和扬州的“废池乔木”喻示着哀乐悲欢,从形式到内容的比较,引申出诗歌主旨。

第三段:从作品的对比到作者的对比,知人论世;词作声韵诵读的对比。

学习提示并没有规定该篇课文的学习要使用对比阅读法,但字里行间的提示与对比阅读法相吻合,以此例证明作为统编高中教材助读系统之一的学习提示部分对实施“1+X”群文阅读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是编者留给教材使用者的隐形工具。

四、“单元导语”: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理念、单元结构、文选篇目等多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但教材知识的主要载体仍然是各类选文,即文选型教材的模式仍未改变。教师在面对大量文本教学时经常困扰于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也是一直以来语文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当下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全面推行的时间节点上,经过分析发现,统编教材编者在单元导语的编写过程中嵌入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指导,具有参考价值,让一线教师能依据单元导语将原本模糊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明确化。

首先,单元导语有助于明确教学内容。经研究者对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有50.76%的语文教师表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把握是当前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主要难点。[7]一篇课文究竟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无法确定,在无科学参照的情况下,很多教师选择跟着自身感觉走,这就导致有的课任务繁重,学生疲惫不堪,有的课单调乏味,课堂空洞,语文教学在经验的驱使下落入了“少慢差费”的窠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