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背景下的高中作文序列化教学研究
作者: 周峰摘要:统编版教材单元课文与写作具有内在相关性,群文是写作的最好示范,写作又能积极地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两者密切相关、相互促进。但是,在教学中总是自然地将二者切分开来。为此,必须调整策略,立足教材,善用文本内容,明确教材群文阅读教学的意识,以教材单元任务为指引进行作文序列化教学,本文就此从学理和实践上进行了一定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作文序列化教学
统编版教材具有“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以深度阅读、读写结合为指向特点”的编写特点,教材单元课文与写作教学具有内在相关性,群文阅读教学是读写结合的最好契机。如果我们理解并依据教材逻辑,明确群文阅读意识,将读写教学进行序列化设计,改变单篇教学和单个写作题训练的教学惯性,立足教材,善用文本,引导和指导写作学习,同时运用写作积极地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两者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克服读写隔离、作文教学无序的弊端,以教材单元任务为指引进行作文序列化教学探索。将作文教学融入统编版教材的群文阅读教学中,以群文阅读为支撑,能够有效地解决基础年级作文序列化教学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兼顾三个层面教学环节和要点:在认识上,确立群文阅读与作文序列化教学有机结合的意识;在操作上,探索在教材群文阅读教学背景下的作文序列化教学编排与实施办法;在评价上,既把握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又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尝试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
一、居敬持志与循序渐进
读书穷理与格物致知是朱子理学认识论最重要的观点。阅读与写作,既需要学生的个体自我阅读,更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性阅读;既需要教师作为教与学有机组成部分的个体智慧贡献,更需要结合教材及教学体系进行整体顶层设计,将教学双方的阅读写作兼容进来。总之,需要“集体规划”与“单兵作战”有序结合。
(一)真正理解优质阅读孕育好的写作
想要写好文章,必然要先有优质阅读。优质阅读读什么、怎么读?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首先把教材读好读透读出收获。统编版教材编写组在解读编写思路时曾提到:“强化语文实践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围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深度阅读、读写结合为指向,灵活设计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改变过去常见的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思路,注意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促进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教材中的选文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文质兼美,体现了正确的导向和价值取向。以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作品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怀,围绕这一主题选择了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意图用灵魂唤醒灵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单元学习的写作任务就是“学写诗歌”,强调积累生活,抒发真情实感。[1]源自生活和阅读的情感体验,是学习写作的基石,这也为教材第二单元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伟大意义,树立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劳动观念,学写新闻评论,学习人物写作方法做铺垫。
在这一单元学习中,引导学生对诗歌与小说选文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阅读,感受诗歌的抒情脉络、意象内涵、抒发情思和手法运用,赏析小说的人物刻画、清新笔调、崇高情操和诗情画意。借助文本阅读体悟青春价值,既有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也有表达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既有设想站在地球“边上”放声呼唤,体现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也有捕捉火车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儿,感知“香雪们”青春的纯真质朴、生命美好。通过个体阅读与集体研读、单篇研读与群文赏读,结合写作背景资料,感受诗歌意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探究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知诗歌和小说运用意象和描写表达情思的艺术手法。在高质量完成单元阅读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再进行“青春之美”主题诗歌写作练习,然后举行“我为青春写首诗”主题诗会,最后汇总所有同学的诗作,指导全班合作编辑诗集作为青春的纪念。在主题写作中,有学生写《追随你》:“不就是崇山峻岭/当你脚步坚定/终将抵达山巅/不就是迷雾遮天/当你目光坚毅/终将撕破黑暗/你飘扬于天地/而我将以勇敢的心/倾慕与你/追随与你”;有学生写《致自己》:“请相信/能治愈自己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明白允许一切如其所是/明白日暮西山、冬去春来、尘埃落定/明白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有学生写《青春·回望》:“实在年少/六便士叮当/在笔下找未来/回头望 荆棘载途/向前看 繁花定履”。学生或追忆峥嵘岁月英雄情怀,或诉说生逢其时的豪迈憧憬,或抒发校园生活的青春感怀……这些关于青春感怀的真挚表达,是完成群文阅读教学任务后自然而然融入作文教学的结果。
(二)整体设计是稳步推进的保障
统编版教材将写作学习任务编入单元学习任务中,旨在以读促写、以写促思、读写结合。[2]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情况怎样呢?通过师生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结合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发现在一线教学中不少师生仍然囿于传统学习方式的逼仄性和孤立性,重视教师空洞的“教”,忽视学生具体的“学”,忽视了教材群文阅读与读写一体的设计意图,作文训练比较随意和零散,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各自进行,文体知识零散,情境设置缺失,不利于学生将阅读教学的学习体验和成果有效转化为写作的助力。[3]教师要在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切实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居敬持志,不能“拿着新瓶装旧酒”。
统筹并落实好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教材读写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是有难度的。这就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和充分备课,尤其要重视集体备课,立足教材学习,从基础年级到毕业年级进行作文序列化顶层设计。在摸排学情的基础上,设置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每个学段、每学期的写作教学目标及子目标,系统规划单元写作任务与要求,形成三年贯通的有序、按需的读写课堂教学、日常练习训练的体系。同时,教师要结合任教班级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进行二次备课,形成班级读写融合教学的整体设计,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式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应付式教学,将作文教学尤其是基础年级的作文教学,与教材单元导语、课文文本、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紧密关联,进一步发挥课文的阅读学习作用,阅读什么,感悟什么,学了什么,写作什么,有效解决读写分离的问题。
二、熟读精思与虚心涵泳
好作文的诞生,要经过“知、情、意、言”的多重转化。学生对客观事物有感知、触摸、体悟,产生感情体验,化为主观感受,联想思维,加工提炼,形成较深层的认识,最后构思成篇,写成作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有着“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体现层次性与差异性”的设计依据,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精力和情感体验”,课标学习要求强调用体验性和探究性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完成“知”的过程。写作教学是有基础、有思考、有方向、有目标的系统推进,教学不仅仅在课堂上,课前与课后、泛读与精读、有效预习与针对性写作必须有机结合,作文教学要有序地向前延伸和向后延展。
(一)在课前预习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课前的有效预习不仅仅停留在疏通字词、理清文本大意上,更要向“知”的层面深入,引导学生从阅读出发,进行初步感受和认知。
教师可将同一单元的文本按主题、文体、情感等多角度进行再分类,提供群文阅读的立足点。[4]并引导学生基于提供的信息进行类比思考和拓展性思考,在课前预习时就从文本认知进入到情感体验阶段,从感性感知层面进一步发问,为深入思考、多维思考、思辨性写作打下基础。
以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为例。从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来说,高二学段学生正是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时期,我们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并借助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这一单元是古代诗歌,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在学生完成对文本阅读认知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题并完成小作文写作:《氓》中的女子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异同在哪里?氓与女子、刘兰芝与焦仲卿各自有没有不分手的可能性?这样的叙事诗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有人说“男人多情但薄情,女人痴情但绝情”,我们对传统文学中“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有没有了解和自己的评价?……
(二)在单元群文阅读中完成情感向语言的转化
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提供比较阅读的思路与问题,有意识地用课前预习的问题促进预习过程中的“初写作”,着重引导学生熟读,留下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情感变化,完成对“情”的感受和表达。而经过整个单元的集体读写学习,指引学生独立思考,立足文本品读对于自己的“初感觉”进行再审视、再思辨,此为“意”。这个学习过程,追求反思和不断矫正的思维过程,进而形成自己的思维结果。
比如,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氓》《孔雀东南飞》等诗歌,在激发情感体验之后,指导学生进行文学评论写作。有学生针对其中的女性形象思考写到:“悲剧带来的心里冲击往往驱使我们寻找情绪的发泄点。千百年来,焦母被视为文中当之无愧的‘反派’。然而,我们不要忘记,她曾经也是在‘初七及下九’之日欢畅嬉戏的小女儿,是什么使她蜕变为如今的压迫者呢?女、妇、母,正是女性在生命历程中所要扮演的三大角色,而文中的悲剧,就诞生自个人对角色不完全的认知。”“女儿性和母性,表面上这是两个女人的一瞬,却也可以是一个女人的一生。从豆蔻年华的清新可人,到婚后的市侩油腻,再到老来的麻木黯然,不知不觉变成了年轻时自己最怕的样子。”“角色的转变,是无可逆转的必然,而如何面对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这也正是阅读这些古诗文带给我们的意义:我们不用渣男的标签去否定男性,但也绝不困囿在女性的四方宅院中。我们应该有宽广的胸怀,理性而积极地面对命运,我们终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虽然眼睛里再也没有少女的清澈,但希望有内涵,有善意,有岁月留下的智慧。”学生在群文阅读教学之后的作文教学活动中,更能深入地思考,写出独到的见解,这就是教学中学生“见”和“识”的融合。
我们发现,在课前有效预习与课上阅读思考的基础之上,再进行课后单元研习任务中“今天,我们为什么读诗词”的研讨及写作时,学生的虚心涵泳才是“真思考”,是对自己的“初写作”进行针对性补缺和切题性思考,从而在“言”上的表达和逻辑思考都更具有针对性和思辨性。至此,教学活动完成了“知、情、意、言”的递进转化过程,也达成了写作教学的内在逻辑。
很多时候,作文教学关注更多的是“结果”,即好作文是什么样子。殊不知,制约作文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是我们对写作教学内在逻辑认知以及达成的路径方法。
三、切己体察与着紧用力
无论是日常随笔练习,还是考场限时作文,写好作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持之以恒的日常阅读、坚持不懈的阅读思考、规划有序的积累训练,方能厚积薄发,文思泉涌。[5]统编版高中教材群文阅读教学,给出了作文序列化学习积累的资源。
(一)激励学生“锦囊存智”,切己体察
《李贺小传》中提到:“恒从小奚奴,骑疲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所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阅读学习中,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碰撞中,可能不乏灵光一现的“金点子”,这就需要及时形成积累。我们鼓励学生从文本入手,对教材群文进行阅读、赏析、筛选、整理、储存,及时“锦囊存智”。
统编版教材在每单元设置了单元导语和“学习提示”。单元导语提纲挈领地说明单元人文主题、选文情况、核心学习任务及学习目标,学习提示重在激发阅读兴趣,提示学习重难点,提供阅读方法和策略,其中经常会出现如古人读书时的“批注”,如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语提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拓展,科学精神逐渐成为不同文化的共识”,在《天文学的旷世之争》后的学习提示写着:“古代中国的科学研究是不是常常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结合这两句话,有学生在教材空白处写道:“被封建统治者利用的儒学,强调君权神授,安天立命,修己安人,已经完全抛开了孔子‘上律天时,下袭水土’的自然科学思想。当科学技术处于总结经验、收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尚无妨害;但是一旦进入到理性的升华阶段,面对研究的态度对于研究的影响就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