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小辩证:针对高考议论文分论段的思辨写作策略
作者: 黄傲鑫摘要:“局部小辩证”是一种针对分论段内部逻辑强化的写作策略,其目的就是让分论段所言之“物”更好地服务于“序”,并让发言之“序”能更好地体现写作者的思维水平。通过聚焦局部归纳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通过强化关联词的使用来标记思维的流动,体现写作者建构语言的能力;通过建构情境触发思辨,为论证铺设轨道;通过对概念进行阐释,在概念内部进行“破与立”的辩证让议论更有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局部小辩证”;议论文;分论段写作;思辨;情境
时下高考议论文命题设计越来越突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高三复习备考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议论文写作教学都是被关注的重点,而如何引导学生在议论中体现辩证思维则更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处于高考评价压力下的高中生而言,找到一种既便于理解又行之有效提升作文思辨性的方法,不仅对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有一定的助力,也会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的兴趣乃至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本文提出“局部小辩证”的策略对高中生议论文思辨写作短板进行修补,可视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这里的“局部”是区别议论文的全文这一整体,仅就议论文的分论段而言。在具体的写作任务中,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应在写作时融入辩证思维,他们往往会在主体段的排布中有意地体现这种思维品质。因此我们将问题聚焦到分论段的写作上,虽然整体结构能体现学生对中心观点的多角度理解,但是对概念的阐释乃至对分论点的论证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果把议论文整体结构比作人的骨架,那么分论段就如同人的主要器官,既要执行整体的指令,也要发挥局部的功能。简而言之,“局部小辩证”就是一种针对学生分论段写作“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的写作策略,其目的就是让分论段所言之“物”更好地服务于“序”,并让发言之“序”能更好地体现写作者的思维水平。
一、在“总”与“分”中勾勒局部归纳
对一篇议论文而言,分论点是思维的纲领,刚举则目张,而分论段的写作也应该做到有条有理。当前学生习作中最常见的立论方式就是事实论证,事实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结论的推理形式。但是在习作的时候,学生往往采取了“以例代证”的方式,即仅仅阐述事实,而对事实不做归纳或者仅做粗糙的论证。如例1所示,在论证“外界的压力促进人潜能的发掘”的时候,某学生这样写:
例1:
一天,美国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的指挥请作家乔治·格什温写一部“庄严的作品”,但格什温称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因而拒不从命,这位指挥无意中想出一条妙计,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天以后音乐厅将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格什温听了这则广告后哭笑不得,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一个星期后,交响曲《蓝色狂想曲》问世,而首场演出,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此曲奠定了格什温的音乐家生涯。
从选择论据的角度看,这个事实的确很合适,叙例也能围绕论点展开,但是从逻辑上并不能说明“外界的压力促进人潜能的发掘”这一论点。其漏洞在于没有解释清楚《蓝色狂想曲》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个人的功底?还是指挥给他的压力?那么二者的关系又是什么?既然没有阐释清楚这几个问题,因此也就无法有效地论证原观点。我们不妨将以上的思维过程整合出来,并将该生的叙例进行修改,就能得到以下分论段:
例2:
外界的压力往往会激发人创造的潜能。当乔治·格什温收到美国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指挥的邀请写一部“庄严的作品”时,对交响乐“一窍不通”的他拒不从命。为了让格什温“就范”,这位指挥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天以后音乐厅将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正是这则广告催产了名动世界的《蓝色狂想曲》。《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无非两条:一是聪明的指挥登广告给格什温的压力;二是作曲家格什温自身功底。在这两个条件中可以说格什温的自身功底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压力是起到推动作用。
相较于例1的平铺直叙,例2做了明显的删减,叙例的时候更加突出关键词和论点的核心。再看其写作思路,首先提出观点,叙例之后对案例进行分析,解读了“广告”就是一种“压力”,并且从内外因的角度进行了归纳,体现了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
事实说明,在分论段的写作中,用例是一方面,而要完成对论点的论证则需要运用到归纳的思维,让个别体现普遍意义[1]。归纳推理是议论文事实论证的灵魂,没有对事实的归纳分析,事实就不能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其价值就很难被体现。做好了这一点,才能从“言之有物”,进阶到“言之有理”。
二、用好关联词建构句间关系
语篇写作最基本的逻辑是句间关系,基本的句间关系有:解释、递进、转折、因果、并列、承接、假设等,这些关系交织纵横才让句子摆脱孤立的状态从而进入整个语篇发生意义。用好关联词不仅能体现写作者建构语言的能力,更是一种用表达反向助推思维的方式。再精巧的议论,如果将其关键词进行省略,也会让人读起来觉得“不知所言”,例如:
困苦的压迫,有时也会迸发出驱使我们前进的动力。有时,困难是自己找的。人上进,人有欲望,人(就)需要为之付出,(同时也)会在其中受到伤害与阻挠。(反过来),困难(也)会压迫人们为翻越他而奋斗。王朝压迫人民,人民奋起反抗,推翻旧王朝,(从而)翻开历史崭新的一页。梵高穷困潦倒,最终于人生的至暗时刻创造出无可复制的旷世奇作。(于)困苦(中)开新篇,(于)低谷(中)创奇迹,(确是)人的意志与苦难所碰撞出的灿烂光辉。(学生习作:《拍打流血的羽翼,翱翔灿烂之长空》)
如果删去一些关联词,那么这段议论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语意不明。对于一个句间关系更为复杂的段落,关联词则能有效地展现议论结构和思维过程,例如:
例3:
人类通过仪式表达庄重感,珍惜生命中罕有的美好。成人礼、毕业礼、婚礼、生日宴会……种种仪式,不一而足。然而,在新的语境下,仪式已经异化成耗时、耗力、耗钱的非必要动作。工作和学习本是日常,仪式感太重,就有了“作”的嫌疑。进入社交网络时代以来,人们的自我展示从没消停过。文青群体曾被人批评“虚荣逆流成河”,对一切流行的形式欲罢不能。仪式感的虚伪已经泛滥成了大江大海,制造出一个新的群体——伪中产。他们是一群被营销号承包三观的人,其人生追求无非三点:必须有趣,用心生活,讲究品位[2]。
文中关联词的标记,让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其归纳推理的思路:通过例举“成人礼、毕业礼、婚礼、生日宴会”等来归纳出“仪式”,把“耗时、耗力、耗钱的非必要动作”进一步归纳为“作”,接着从“文青群体”和“伪中产”自我的展示方式中归纳出虚伪的仪式感的特点。
以上案例说明没有关联词的语段会显得“言之无序”,前言后语衔接不顺,欲求文从字顺尚不可得,又怎么能较好地展示写作的思维呢?高中议论文写作尤其是分论段的写作要求具体而微,更需要关联词来标记思维的流动。
三、在情境构建中铺设论证轨道
如果我们再次回到“思辨”这个关键词,思考“思辨是怎样被触发的”这一问题,就不难发现,思辨也需要情境来发生[3]。如果没有相对应的情境,就很难产生对问题的具体分析,从而让说理陷入一种空洞的重复。例如,对于“以退为进”这一观点,在没有情境的背景下,是很难说明白的,唯一能言的就是“以退为进是一种人生智慧”,然后又不停地去寻找古今中外各种事例,论证这是一种“智慧”。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按图索骥的做法,“情境”和“思辨”的关系此刻已然颠倒,用事实例证观点本质是为观点寻找对应的情境,而不是用情境来驱动思辨,因此这种观点也就不能体现思维的水平。“没有材料,思维无法展开”[4],而情境则为思维提供了细节和线索,让思辨能顺利从具体的条件中孕育。
那么情境是怎样驱动思辨发生的呢?简言之,就是在写作时让主导写作的问题成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里,我们还是以“以退为进”为例,当使用情境来驱动思辨,围绕这一关键词我们就会去思考为什么要“以退为进”?是因为前进的过程受到阻碍,不得不这样选择。也就是说以退为进其实并不适用于任何场景,是人在受挫或者受阻时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改变自我运动轨迹的做法。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更多的思考,比如:退不是目的,进才是退的目的。如此,一旦进入到不同的情境,那么思辨就能顺利展开,得到更多有思辨性的观点,为论证铺设了轨道,如:对人生而言“以退为进”是应对挫折的积极态度,是身处困境时的韬光养晦,等等。这样的观点和“以退为进是一种人生智慧”相比就要显得更具体,也更具思维含量。
建构情境的难点就在于要求学生能在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间合理转换,既能从具象思维中抓取关键词借助抽象思维进行概念升华[5],又要能用升华后的概念进行具象思维对概念产生的条件进行设定,在这个过程中将论证思路明晰。我们看这样一个作文题目: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顾炎武的话意思是:保护一个国家政权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大臣等掌握权力的人的职责;而天下苍生、民族文化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6]。
通过抽象思维,就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的论题是:国家大事,普通人有没有责任?据此提取出关键词:“普通人”和“责任”。注意“普通人”这一概念依然很大,如果就以此展开论证,在写作的时候,难免陷入空谈,因此我们就需要对“普通人”的概念进行情境下的阐释,给概念赋予情境: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使用“天塌下来了有高个子顶着”这样的说法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这种带着冷漠白眼的论调实际是将自己和这个世界隔离。我们不妨稍加追问,当高个子也倒下之后,谁又来替我们立地顶天呢?这样,我们就为思辨建构了一个情境,自然就能想到推脱责任的人,把勇担重任理解为是“高个子”的责任做法,暴露的是缺乏担当的平庸之恶。
如202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作文试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本题就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要写好这一作文,首先还是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对“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一问题做出回答。科技帮助我们更便捷地解决问题,但问题并不是解决的越多就越少。好奇心伴随着我们成长,呱呱坠地的婴孩会成长为游历山河的少年,涉世未深的青年也会成长为阅历丰富的长者,这一路上不停解决问题,却又不停产生各种问题,可见“问”随世迁,境殊“题”变。这样,我们就能对“多”和“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审题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到材料中两个“问题”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在分论段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为“问题”创设情境,人工智能所能“很快得到答案”的问题,往往是一些可以凭借海量储备和强大学习能力解答的问题。但是,对于那些随着时代发展会不断出现变化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价值观或道理伦理方面的问题,人工智能就很难解决。我们需要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思考这两个“问题”的含义,电脑能让我们存储大量信息,却不能让我们反思伦理和价值;网络能让我们尽知天下事,却代替不了脚步丈量山川的快乐;AI机器人无所不知和我们交流,却总是难以补偿亲情的温暖……通过这种情境的辅助,自然能够看到代码触及的只是浅表的问题,而人生的问题则要复杂得多,也许一个问题就足以缠绕一辈子,也许一个问题就有无数答案。
四、在概念内部的“破”与“立”中完成辩证
当然,分论段如果能扣住某一概念进行“为什么”“怎么做”层面的分析就基本上完成了议论的任务,但是,这样的模式构成的文章毕竟显得比较单薄、机械,要让议论更丰富、更厚实、更有论证深度与广度,我们还要尝试“进阶模式”。既然要体现辩证思考,那么我们不能忽略对文章的核心概念做阐释,并且据此寻找到概念内部“对立统一”的元素,在与相近或相对概念的比较中完成“是什么”的论述。
从逻辑学上讲,“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命题(判断)是对事物、事件或概念的陈述或判断,推理是指根据已知的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过程。概念构成命题(判断),命题(判断)形成推理。在我们的议论文写作中,中心论点就是一个命题(判断),而且必须是一个价值判断,而我们展开的论证,则可以视为一个“推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概念”是我们写作议论文时展开论证的起点与基础,因此在分论段的写作中,我们有必要将概念进行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