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构与运用中理解美学观念

作者: 张占营

在建构与运用中理解美学观念0

摘要:《无言之美》是统编教材新编入的一篇文艺论文,指导初中生阅读此类文本,既要凸显文体特征,重点理解核心概念及实例与观点的联系,突出学生自主建构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又要切合学情,注重学生需求,依据学生的问题和教材的编写意图,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以实践运用深入美学观念。基于研读文本、学生提问、明确目标基础上的教学设计,还需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和学习评价标准,促进学教评一体化。

关键词:文艺论文阅读策略;《无言之美》;迁移运用

《无言之美》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艺论文。本文写于1924年冬天,是朱光潜先生的第一篇美学论文,当时作者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在纪念《无言之美》创作与发表100年之际,重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研读文本】

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无言之美》虽是经典之作,但是统编教材课文的“新成员”,需要教师细细地研读。首先是不凭借教材及其他助读资料素读文本,力争咂摸出一点儿自己确有心得的东西来。

全文共13段。第1-2段是话题导入,由孔子与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本来”“但是”自然地引出下文,由教育视角转向美术视角,“从美术观点去研究”“无言的意蕴”。

第3段,紧承上文阐述言意关系:“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从三个方面做了对比后,以形象的总结句概括出:以言达意“只能得其近似”。第4、5段以读者都很熟悉的“文学作品”阐释: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言”“意”都尽善尽美,才能引起美感。而要做到“尽善尽美”第一个条件就是“和自然逼真”。这与第3段首句“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不就矛盾了吗?于是,第6段就提出问题:意既然不能完全达之以言,而文学却要求尽善尽美,“与自然逼真”不是做不到吗?作者退一步,又提出“假使语文文字能够完全传情达意,假使……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前一个问题指向“是否能够做到”,后一个问题指向“是否必要做到”。至此我们读出:第3-6段,作者抛出“言意关系”后,是以“文学作品”要做到尽善尽美、“和自然逼真”之不可能为例,提出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部分几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

第7-12段为分析问题阶段。第7段为“总说”,首先对第6段提出的两个问题做出回应,第8-12段为“分说”,各段段首句起到彰显层次、贯通文气的作用,这几段分别从不同艺术形式中探讨、论述“言不必尽意”“无言之美”。第8段从两个角度分析“图画”中的“无言之美”:一,“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意在说明“言不能尽意”;二,“图画比相片美得多”,意在说明图画虽“只是实物的一部分”,依然能够引起浓厚的美感,是在论述“言不必尽意”。第9段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连举八个例子详细论述“言不尽意”和“无言之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例,阐述详细,其他实例略述。此八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写“心境”“情绪”“心绪”“情感”的(前六例),论述含蓄深远给读者带来的美感;另一类是侧重写景的(后两例),以“轻描淡写”“寥寥几笔”比照“栩栩如生”“有声有色”,论述言简义丰之美。结句“从此可知”点明观点:文学上“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第10段、第11-12段,是从音乐、雕塑两种艺术形式角度论述“无言之美”。谈音乐时,先论音调“低微以至于无声”给人的美感,再举《琵琶行》《希腊花瓶歌》两例,论述音乐的“无言之美”,这是在前文详细论述的基础上第一次点题,点出本文的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第11段,从雕塑的角度再次点题“无言之美”, 并界定了雕塑艺术“无言”的内涵——“注重在含蓄不露”。引述中国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和列举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的例子,论述雕塑艺术也讲究“无言之美”。

第13段为得出结论阶段,作者用归纳法对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加以阐释:“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观点也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要超“言”而求“言外意”,学会欣赏“留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

这样,将文本细读下来,梳理了各段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论述思路(引出话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观点),理清了作者所举实例与观点的联系,从而理解了文章的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理解了作者的观点。

【学生提问】

在素养立意、“学为中心”的背景下,教师指导、鼓励学生质疑是诊断学情、有效备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教师读懂了的内容,学生不一定读懂;教师所教的内容,或许是学生已经会的内容。指导学生提问,就是触摸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学生不理解”的内容方可实施有效教学。

《无言之美》是继《山水画的意境》之后,学生所学的第二篇文艺论文。《山水画的意境》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来写诗画意境,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无言之美》富有思辨性,涉及“美术”“言”“意”“流露”“含蓄”“美感”“无言之美”等诸多关键概念,涉及较多的艺术门类,探讨的是一个关乎文艺本质的美学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作为一篇自读课文的学习,课前宜多让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同时来自学生的真问题有时会转化为鲜活而“实在”的课堂学习内容。

学生提出的问题,值得教师去研究。

1.“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文学怎么是一种“美术”?开头,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为什么“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根据课下注释,本文的“美术”指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样式。本文所谈“无言之美”、无言的意蕴,是从美学和艺术的角度(即欣赏艺术作品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2.我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言的,艺术作品也有艺术的语言。“无言”指的是什么?

是的,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言”(载体)来“达意”。音乐的“言”是音调、强弱、音色、节奏等,图画的“言”是线条、色彩等,文学作品的“言”是语言文字,雕塑的“言”是材质、造型手段等。“无言”并非不“言”,只是不必要“尽量表现”,而是言简义丰,注重含蓄,以简约之“言”达含蓄深远之“意”。文学作品中的“无言”指的是“言不尽意”“轻描淡写”,音乐作品中的“无言”指的是“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雕塑作品中的“无言”指的是“含蓄不露”。归纳这些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的共同特征就是“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3.文中说“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但“意”的表达又往往离不开“言”的帮助,何也?

“意”的表达是离不开“言”的,“言”是达意的载体,正所谓“以言达意”。“言不能尽意”并非“言不能达意”。“言”能够达意,但不能够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为“言”是固定的、散碎的、有限的,“意”是流动的、混整的、无限的。换句话说,“以言达意”,只能“接近”,不能“丝毫不爽”。就以为“言”与“意”之间有“落差”,才存在“留白”,让读者获得“无言之美”,所以说艺术作品“也不必尽意”。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加深对“言”与“意”关系的理解。

4.作者写了这么多例子,这么多角度,这么“多言”来表达“无言之美”,这难道不矛盾吗?

首先,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来看,“多言”针对的是整篇文章运用大量文字来说的;而“无言之美”中的“无言”则是针对文中的某一两句话来说的,创作者以极少的含蓄的“言”来传达极为丰富的意蕴,从而呈现无言之美的效果。两者的范围是不同的。其次,《无言之美》是一篇学术论文,需要“多言”即很多例子来阐述、实证“无言之美”这一观点,增强说服力;本文所论用“无言”来获得“无言之美”的艺术效果,是在“欣赏艺术作品”这个视域下所展开的讨论。应清楚认识到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而本文所论对象是艺术作品,前者重写实,淡化“无言之美”,后者重审美,追求“无言之美”。

5.图画一定比相片美吗?相片不能融入作者的人格吗?

朱光潜认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图画比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更浓厚。那个时代的相片是“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对称,不会有丝毫错误。”相片“和自然逼真”,写实性强了,作者能融入的人格相较于图画是极少的。美感需要“移情”的参与,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当然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高了,不再只局限“拍照留念”,拍照需加入景深、色彩、角度等审美元素,投射进自己的情感,甚者融入光影、滤镜、美图秀秀等新技术,因此照片不一定没有图画美。

6.课文提到美术作品“不说谎包含有两种意义:一是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是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朱光潜先生是否认同“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将其作为批驳的点来反面论证无言之美的合理性?

从朱光潜先生这篇文章来看,他是不认可“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个观点的:第一要真实地画,真实地表达;第二,把我们能表达的东西、心里所想的都给表达出来。而这个观点所代表的就是表达要尽善尽美,但是作者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与其都流露,不如含蓄。所以这个美术作品“不说谎”应该是在开头作为“提出问题”这一部分的一种探讨,接着通过图画、音乐、雕塑等一个个艺术形式去进行证明:含蓄美更美。故而,这个“美术作品不能说谎”的观点,应是作者树立的一个“靶子”。第3-6段的逻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读者通常的认识就是“言”“意”均尽善尽美才能够引起美感,其实这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尽量表现的,从而突出本文的核心概念“无言之美”。

7.古代含蓄的诗词固好,但为什么现在对作文还有细节描写的要求?

运用文字,是含蓄好还是细节描写好,需要看应用情境。像古代诗词语言含蓄,是因为诗词主要是要通过意象营造氛围、抒发情感;而现代人写文章要求通过细节描写来生动表现,正如白描之于工笔画,前者以“无言”给人以含蓄隽永之美,后者以“尽量表现”给人以深刻印象,获得细腻真实的感受。二者比较而言,前者给读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更多的美感。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古典诗词由于语言精练,引起人的想象力强,给人的美感就越大越深;平时作文的细节描写,语言细腻,描写具体,甚至一览无余,引起人的想象力相对就弱,它虽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艺术的张力、文学的美感就不那么强了。需指出的是,追求含蓄美,并不反对奔放美,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应享受美美与共的魅力。何况,在细节描写中,有时也同样能够激发读者以多种感官遨游文字世界,感受到“无言之美”,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8.大诗人的留白艺术的确厉害,那也是他们为什么是“大诗人”的原因。我们只是普通人,做不到那种水准,那么,如何于文章中做到“无言之美”呢?

这个同学的问题考虑到了“学以致用”。我们可以将课文中所论述的方法活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例如,以环境描写创设留有余味的氛围,像《小石潭记》中“四面竹树环合”,让我们通过想象置身其中感受作者的凄清寂寥心绪;以白描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老王》中对老王镶在门框中“硬僵僵”的描写、《藤野先生》中对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以简约的语言结尾,让读者久久回味其言外之意,给人以含蓄深远之美,如《孤独之旅》的结尾:“下蛋了,下蛋了……”总之,以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说出来的越少给人的美感越大,越能够彰显无言之美。

教学相长,学生的问题会驱动教师研读文献资料,建构自己的课程体系,丰富对“无言之美”的认知。学生的问题,是对课程内容的生成与开发。教师回应学生的问题,是为“逆向培训”,增长教学智慧,促进师生的和谐关系,实现语文学习的“共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