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景泰蓝的制作》教学实践探析
作者: 贺炜摘要:中职语文在传承大国工匠精神上责无旁贷。工匠精神融入《景泰蓝的制作》教学需对教学目标重新完善,在课文导入、课堂研讨方面进行创新。为此,本文提出了工匠精神融入《景泰蓝的制作》的教学实践策略,探讨在《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中如何从教学情境、教学方法、主题教学渗入工匠精神,为中职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了教学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语文;语文教学;《景泰蓝的制作》
工匠精神是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在中职院校的语文课程中,教师应当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全面的教学目标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景泰蓝的制作》是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的课文,本文探析工匠精神融入《景泰蓝的制作》教学的实践,以小见大地提供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的教学思路。
一、工匠精神融入《景泰蓝的制作》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要求日益增高,中职学校负有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重要职责,而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对工作的极致热爱。例如,在教授《景泰蓝的制作》这类传统工艺课程时,融入工匠精神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工艺的复杂性和精细度,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习到制作的技能,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对质量的不懈追求和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这些都是当今社会尤为看重的职业素质。
工匠精神的渗透讲究的是细微而深刻,中职的工匠精神渗透不需要过度强调或直接宣讲,而是通过设计教学活动自然地传达。例如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探讨工匠精神的渊源、如何展现对工作的热爱和对技艺的执着,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和价值。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领悟追求精益求精和专注细节的重要性。
二、工匠精神融入《景泰蓝的制作》的教学设计策略
对于中职语文而言,将工匠精神融入《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深化学生对文化和工艺价值的理解。然而,对于该文的课程目标,部分教师主要围绕着说明文的特征和技巧展开。注重基础性知识虽然也很重要,但是还需要引入关于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从单一的技能传授扩展到深层的文化和审美教育。从语言建构与运用角度出发,教学目标应重在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综合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如何通过不同的文体特点来展现事物的独特性。从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理解景泰蓝工艺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哲学,体会到传统工艺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以及工匠精神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
《景泰蓝的制作》所在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探索与创造”。这一主题强调勤于思考和敢于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激发自己的探究热情和创造活力。从具体的学习对象角度而言,《景泰蓝的制作》展示了景泰蓝这项工艺的精细和复杂度,从单元的角度来说,象征着对工艺技能的深入探索和对传统工艺的现代创新,课堂导入应与单元的主题契合[1]。
对当地的工艺美术种类进行调查,发现“三雕一彩一绣”(木雕、牙雕、玉雕、广彩、广绣)在当地十分有名,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课程都有接触过。因此在教学第一节课时导入如下:
“同学们,你们知道广州的‘三雕一彩一绣’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广州玉雕摆件、广绣绣画和广州织金瓷的图片,学生对这些手工艺品发出了惊叹。随后,可继续引导:“那你们还知道哪些具有独特魅力的手工艺品呢?”学生踊跃回答,提到了景德镇瓷器、石湾公仔等。接着通过PPT播放两个造型相似的图片(景德镇的瓷瓶和景泰蓝制品)。邀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这两件作品,学生快速指出,一个是瓷器,另一个则是景泰蓝。接着抓住这一契机深入话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种国际知名的手工艺术——景泰蓝。它有哪些独到之处,其制作又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呢?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来学习《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课文。”
为促使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展示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从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潜移默化渗透工匠精神。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时,把传统的小组研讨活动创新性地改进为博物馆志愿者向游客解说的模拟活动。学生需要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结合个人的理解和创意,用富有个性的语言回答游客的提问。
在初读《景泰蓝的制作》课文之后,设计研讨主题一:向外国游客解说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学生需要详细介绍景泰蓝的工艺程序,同学们都能按照说明对象说出景泰蓝的工艺程序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并解释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而且还能生动、准确且得体地完成回答。在精读课文之后,研讨活动背景转移到了博物馆的工艺坊。要求学生重点默读“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设计研讨主题二:向游客解说“掐丝”和“点蓝”工序的重点是什么。例如,在“掐丝”过程中,重点在“粘铜丝”,如解说为什么粘铜丝时要用繁笔,粘铜丝是如何艰难;而“点蓝”的重点是“填上色料”,如解说色料填在什么地方,每个小格填多少,什么时候拿去烧,如何烧等。使用的工具、填充的顺序及其技术要点。在课堂快结束时,设计研讨主题三:需要在演讲会上向小学生演讲“现如今,中国传统工艺如何发展”,课堂结束安排实践作业,把演讲内容整理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如PPT、海报等。
三、工匠精神融入《景泰蓝的制作》的教学实践策略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如模拟博物馆导游或角色扮演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景泰蓝制作的实际情境中深刻理解和体验工匠精神[2]。采用问题式探究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形式,围绕工匠精神开展深入讨论和研究,通过具体的景人物事例和案例分析,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的事例、梁思成和林徽因成立美术小组抢救景泰蓝的故事等,使教学内容生动且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同时拓展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教育效果。
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工匠精神还可以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从而潜移默化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深入理解并内化工匠精神,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3]。在以往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中,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传达大量的知识信息,但往往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环节,使得学生对景泰蓝制作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体验有限。学生能了解到制作景泰蓝的步骤和理论知识,但未能真正体会到制作过程中的精细技艺和背后的文化意义。为了优化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景泰蓝制作工作坊,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如“掐丝”“点蓝”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和掌握每一个技术细节。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分享问题解决策略,相互学习和提升。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创新的方式,如思维导图、PPT、海报等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操作过程,从而反思并深化对工艺的理解。使学生能动手操作,而且能够在实践中深刻体验和理解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如对工艺的尊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质量的追求,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充分展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荣维东认为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要求下,提倡语文以大单元的形式组织教学[4]。因此,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时要紧扣该单元主题,深化学生对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职业道德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可以如此递进地实施教学:第一,以工匠的态度作为切入口。在讲述《景泰蓝的制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工匠在面对复杂工序时如何展现其专业性和对美学的执着追求。例如,在介绍掐丝和点蓝这两道工序时,教师应突出这些步骤的技术难度和精确性,强调掐丝和点蓝是景泰蓝质量的决定因素,体现了工匠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和创造性劳动的价值。第二,从制作工艺本身入手,让学生了解技术细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工艺视频,安排专家讲座,通过这些具体的操作来让学生学习到每一道工序的精细,体验和理解工匠精神背后的文化和哲学意义。第三,安排实践活动践行工匠精神。如模拟制作景泰蓝的简化步骤,设计以景泰蓝为灵感的现代工艺品等。
总之,工匠精神是近年来中职教育反复强调的思政因素,中职语文肩负着传承工匠精神的责任。为更好地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必须对以往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完善教学目标,创新地设计课文导入和课堂研讨,研究如何在教学情境、教学方法等方面渗透工匠精神。
注释:
[1]陈宝旺.于忽微处见妙章 于导入处见精神——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浅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4):94-97.
[2]王科威.言语现场,让说明文教学“动”起来——《景泰蓝的制作》言语活动案例[J].语文知识,2015(12):46-48.
[3]蓝俊英.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渗透的路径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2(04):67-69.
[4]荣维东.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要素与实施路径[J].语文建设,2021(23):24-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