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标精神,深度解读文本

作者: 杨大忠 左高超

杨大忠,历史学博士,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浙江省《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特聘研究员,第六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四大名著赏析》获得浙江省首批精品选修课程,完成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在《明清小说研究》《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各类期刊发表论文(4000字以上)15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6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6篇,其他北大核心期刊17篇。在浙江、江苏、安徽、重庆、贵州等各省市开设讲座和公开课近200场。著有专著5部:《语文深度解读论》《水浒论议》《施耐庵驳议》《木心十七讲》和《真实的木心》。

摘要:新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归结为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以此为依据,语言解析、思维拓展、审美探究和文化发掘应当成为文本深度解读的四个方向。文本深度解读有自己的“边界”,要受到文本宏观层面因素的制约和牵绊;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对传统观点进行辩驳、纠偏甚至彻底批判,是文本深度解读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新课标;文本;深度解读;方向

左高超(山东滨州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杨老师,您好!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之后,学习任务群教学就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方向。在这种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文本深度解读应当集中于哪几个方向?

杨大忠:新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归结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以此为依据,语言解析、思维拓展、审美探究和文化发掘应当成为文本深度解读的四个方向。显然,这四个方向对作品的解读因素起着论证与强化的作用,与作品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艺术特质和环境内涵等宏观层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新课标背景下的文本深度解读并非漫无边际的凭空索隐,它有自己的“边界”,要受到文本宏观层面因素的制约和牵绊。

左高超:那么,依据《新课标》要求,文本深度解读可以衍生出哪些具体方向?

杨大忠: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解读方向来说,我们可以从文本中的语言细节来解读文本。这里所说的“语言细节”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解读方向来说,文本深度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多重思维能力,最主要的是运用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传统观点和名家观点进行理据兼备的质疑和纠偏;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解读方向来说,针对各类文本要素,我们可以通过审美体验和评价对其深度解读,发现文本因素中美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解读方向来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开掘、延展文本中某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并将其放置于中华传统文化中,通过审视其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探究这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在整体传统文化中的特定作用,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使学生热爱中华文化,避免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综合而论,无论是文本中的微观细节,还是整体建构内容(结构、主题、形象、环境、特质等),或者是外在影响辐射(审美鉴赏、思维提升、文化发掘意义等),都可以作为文本深度解读的拓展点,进而由点到面、层层拓展,最终指向文本的深层内涵。

左高超:您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指出了文本深度解读的四个方向,可见文本解读的视角可小可大,但最终指向都是文本的深层内涵,目的都是提升师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教师应当如何从语言视角入手来进行文本的深度解读呢?

杨大忠:语言是语文教学要素的基础,是思想的外在体现,组成课文的文字其实就是语言的载体。就具体形式看,字、词、句、段落都是语言,都可以作为解读的对象。有时候,经典名著中哪怕一个极小的语言细节,都可以作为深度解读的切入点,都可以看出名著的伟大。

如《祝福》中的这段话:“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自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本句中有一个词“醉醺醺”,这里的“醉醺醺”难道是鲁迅的无心之语吗?

我们来看看卫老婆子对祥林嫂再婚后生活的态度:“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年底就生了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这里竟然两次说祥林嫂“交了好运”,流露出羡慕、赞赏的口吻。这实在不正常。因为以世俗眼光来看,祥林嫂两次嫁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的;对祥林嫂这样再嫁的妇女,世人是不应该有同情之心的,即使她生活再美好也是应该谴责的。但从卫婆子“醉醺醺”的话语中,我们看出的似乎都是她对祥林嫂再嫁后幸福生活的羡慕,根本没有谴责的意味。可以想象,如果卫婆子头脑清醒,她绝对不会流露出对再嫁人祥林嫂生活的赞叹和羡慕之情的,真可谓酒后吐真言。小说安排卫老婆子“醉醺醺”后所说的话,有两重深刻含义:1.从“醉醺醺”的话语中读者知晓了祥林嫂再婚后的幸福生活(祥林嫂本人对这种生活应当是非常满足的),以此来反衬下文她夫死子丧后境遇的悲惨。正因为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由喜而悲,祥林嫂的悲剧才产生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若不是醉酒,卫老婆子不可能在四婶面前以欣赏的口气说到祥林嫂再婚后的满足生活。“醉醺醺”反映出作品的真实;2.封建社会的妇女,像四婶、卫老婆子、柳妈等人,虽然都是封建妇道的恪守者和维护者,但潜意识里也懂得,无论是初嫁人还是再嫁人,对幸福生活的标准、看法都是一致的。卫老婆子“醉醺醺”的“真言”中流露出对祥林嫂再婚后生活的肯定,说明了无论封建妇道思想对妇女的钳制多么严苛,在内心深处,妇女追求幸福的欲望和理想都是不会泯灭的。“醉醺醺”正是人性光辉思想的闪烁,在无边的暗夜里越发熠熠闪光。

除了此处,《祝福》中尚有另一处“醉醺醺”:“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以无限的幸福。”受到民众膜拜的“天地圣众”代表了什么?无疑是旧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当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醉醺醺”,既醉而不倒,“天地圣众”的“醉醺醺”象征了什么?显然是封建制度在新思潮冲击下虽然摇摇欲坠,但生命力依旧旺盛的状态。此处的“醉醺醺”既对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终结封建制度作了有力批判,也预示着革命成功仍旧任重道远。

以上两处“醉醺醺”,前者从个人角度,联系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社会对寡妇的成见;后者则从社会角度,联系了《祝福》的深刻主题和社会警醒意义。可以说,这两处“醉醺醺”细节的内涵小中见大地归纳了《祝福》的主体情节、主题思想和未来价值。如果在教学中以“醉醺醺”作为突破口,以此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情境,解析小说思想的深刻性,就会起到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的作用,学生还可藉此理解小说精巧的情节设计和管中窥豹的艺术效果。对语言细节的解读绝不是孤立静止的自说自道、自圆其说,而是要综合联系课文中所有要素对语言细节作出合情合理的推论和判断。两处“醉醺醺”的解读可谓深度解读课文中语言细节的典范。

以上是对课文中词组的解读,再来看看对句子的解读。同样以《祝福》为例,当卫老婆子告诉四婶祥林嫂被婆婆卖进贺家墺的时候:“‘啊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这个句子大可值得推敲。

在四婶眼里,祥林嫂为死鬼丈夫守节是唯一正确的做法。四婶“惊奇”的是,在鲁镇之外的乡下,尤其是像贺家墺这样的“里山”,竟然还有不顾寡妇的守节愿望而肆意买卖寡妇的野蛮之事,祥林嫂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四婶的“惊奇”可代表鲁镇人的共同看法。如此,则产生了一个悖论:四婶对祥林嫂婆婆做法的不满和“惊奇”,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祥林嫂被迫再嫁的同情;但是,当祥林嫂重来鲁镇,四婶又将这个曾拼死捍卫守节权并曾引起自己同情的可怜寡妇当做灾星。这到底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按照封建教义,妇女嫁人后,一定要“从一而终”;丈夫死后,寡妇是绝不能再嫁人的——哪怕这种再嫁是强迫的——否则就是违背礼教的罪人。寡妇在强力的压制下再嫁,出路只能是以死来维护名节;如果在抗争的过程中死不了,最终被迫嫁给了第二个男人,这个寡妇在民众眼里就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哪怕这个寡妇之前的经历再怎么令人同情,她也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在四婶看来,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的做法固然可恨可恶,并且也出乎自己的意料,但祥林嫂再嫁却没有以死殉节也是无法原谅的。

自身经历本来令人同情,之后却更大程度遭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祥林嫂就处在这样两难的尴尬境地之中,从中我们更能看出封建礼教的罪恶以及妇女在封建礼教严酷压迫下沉痛的呻吟。鲁迅先生仅仅通过四婶对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一事的不满情绪和“惊奇”态度,与之后祥林嫂再来鲁镇却遭到四婶的鄙视与白眼作对比,就隐幽细微地揭示了上述意蕴。这不能不说是《祝福》深刻思想性的表现之一。

再来看看对课文中的段落进行解读。新课标颁布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一,阅读、教学《红楼梦》,人物性格特征之间的比较是少不了的环节,这也成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方向。就拿宝黛初见和二宝初见的比较来说,宝钗眼中的宝玉是这样描写的:“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捧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黛玉眼中的宝玉则是这样:“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两位大家闺秀眼中的宝玉有着共性,小说都不厌其烦地写到了宝玉雍容华贵的装束和所配之玉,但是宝钗眼中只注意到宝玉的装束,根本没有注意到宝玉的脸部特征;黛玉则不仅注意到宝玉的装束,还特别注意到宝玉的肖像和神情,并由此得出宝玉温柔多情的特质。描述的侧重点不同,表达的思想自然也不一样:黛玉从宝玉的肖像和神情中看出了他的俊秀多姿和温婉情深,这是两人一见钟情的基础;而宝钗没有细细打量宝玉的外貌,并非不想看,而是通过这种“目不斜视”显示出一个封建淑女的贞静、端庄、正气。这也是宝钗生命状态最直接的体现。宝钗的随份自适尤其感情上的深藏不露,加上她对母亲与长辈之命的遵从,无不使贾母对其疼爱有加,贾母最终将宝钗选定为贾府的法定孙媳妇是水到渠成的事。

这就是深度解读段落的典型事例。和解读词组、句子相比,这种解读涉及的内容范围更广,与主体情节、主题思想联系更加密切。实际上,作者在创作时,必然会考虑到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与创作主旨、主题内涵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微观层面处处都留下宏观架构的痕迹与影响。无论是解读词组、句子还是段落,解读者都必须在对作品作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将这种痕迹与影响充分揭示出来,理解作者的独到匠心,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左高超: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经典名著中,词组、句子、段落,都是文本解读的重要方向,而无论词组、句子还是段落,都属于新课标中的“语言”范畴,对其解读,自然也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培育途径。那么,新课标中“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又该如何通过文本解读来进行培养呢?

杨大忠:“思维发展与提升”,这里所说的“思维”,主要是指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文本解读培养这些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师生而言要求极高。逻辑思维要求师生思考问题时要思路清晰、条分缕析、推论科学,不能陷入诡辩和强词夺理的陷阱;辩证思维要求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对事物一分为二,既看到事物的优点,也要看到事物的缺陷;批判性思维要求师生对传统观点抱有敬畏的同时,也要看到传统观点和名家观点的局限与不足,“只唯实,不唯书”,以理据兼备为依托,哪怕传统观点和名家观点在人们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如果能以确切的证据证明其荒谬或者错误,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这种通过质疑、批判、修正直至确立新观点的论证过程,就是文本解读的重要方向。相对而言,这种解读价值更高,对师生的能力要求也必然更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