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备课手记
作者: 吴丹青摘要:本文通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设计,阐释以下观点:备教材,要以单元的视野去确定课文的教学价值,借助课文助读资料(单元提示和课文的预习提示、注释、思考探究题、积累拓展题等),确定学习目标;备学情,要明确学习起点和疑难点,确定学习提升点和适切的学习方式;备教学过程,要细化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以及教法、学法等的设计。
关键词:单元视野;以学定教;细化目标;学习路径;方法策略
备课备什么?很多年前,备课主要以文本解读为要务。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以教师讲解文本思想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然而,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提升的。备课不能限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更要关注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路径、学习策略。下面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及九下第一单元的备课思路来阐述我关于备课和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备教材
备课首先要备教材。
那么一篇课文的教学从教材何处“备”起来呢?如果你已经读过整套教材,了解了教材的编写体系,明确了每个单元在整个语文教材知识体系结构中的位置,以及单元之间的联系、勾连与延续,那你就从研究一个单元的单元导语开始备课吧!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编在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第一段明确告知:“本单元的作品主要是新诗,也有以旧体表现时代内容的诗作,还有散文诗。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领略作者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收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这是从文体编排特点和人文主题的角度对单元学习内容的阐述。
单元导语第二段尤为重要:“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 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这是从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策略等语文要素的角度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提示。
接下来,我们就依据单元提示,用读诗的方法去阅读这个单元的每篇课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品味意象,体会情感,探究哲理……于是发现:本单元编排的新诗、旧体诗、散文诗,虽然韵律节奏不一样,但都具有语言凝练、形式精致、意象丰富、新颖,情感或者哲理充沛的特点。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自《舒婷的诗》,诗人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让物化的自我形象熔铸于祖国的形象之中。诗中出现的一系列意象,新颖、具有个性又意蕴丰富。
《梅岭三章》选自《陈毅诗词选集》,诗人沿用旧体诗绝句的格式进行创作,表现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可谓“旧体写新意”。诗歌意象非常丰富,且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巧引传说和典故是其特点。
《短诗五首》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月夜》选自《沈尹默诗词集》,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充满时代气息。《萧红墓畔口占》选自《戴望舒选集》,写诗人祭拜友人,诗中红山茶这一意象具有隐喻作用,孕育这首诗的感情深度。《断章》选自《鱼目集》,卞之琳通过桥、景、人、窗、月、梦这六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表明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风雨吟》选自《芦荻诗选》,诗歌写风雨中的“大地”“房舍”以及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的“我”,“风”“雨”“海”“舟””“舵手”,一个意象引出另一个意象,使全篇浑然一体。《统一》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通过“叶”“花”“果实”等自然实物,解释了深刻的哲理,启示我们要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海燕》选自《高尔基文集》,这篇散文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勇敢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坚强无畏的精神,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这篇散文诗的特点。
分析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后,制定单元学习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通过重音、停连、语调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来表达情感;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
2.学习通过品析语言把握意象内涵、领悟诗人情感以及知人论世比较阅读等阅读策略,深入领悟诗歌语言的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如何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文特点去确立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首先,要以单元视野去确定课本里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常常是多方面的。课时局限决定了每篇课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求全、求多,要有取舍意识。依据编者意图,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教学单元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教学价值。如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放在以“想象”为主题的七上第六单元中,我们必然要充分挖掘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想象”的特质。比如放在这个单元中《天上的街市》的教学关注点就是作者由现实出发,融入大胆的想象,赋予神话传说以独特的情思这一特点;当《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编入九下诗歌单元并成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毫无疑问应该承担教学诗歌的基本要素和阅读策略的任务,比如让学生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通过意象、情感、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等阅读方法。
其次,利用教材中的助读资料,确定教学重点。
助读资料包括课文的预习提示、注释、思考探究题、积累拓展题等,体现了编者的教材设计意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预习提示:“先默读诗歌,给不认识的字注音,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打动你的诗句画出来。”“再大声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说说你的整体感受。”——从三个方面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一是自主阅读,疏通文字障碍,了解诗歌内容;二是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三是注重阅读感受,圈画打动心灵的诗句,说出整体阅读感受。第一点应该是预习常规,初中生应该养成这样的预习习惯;第二三点是诗歌阅读方法的明示,朗读体验、用心灵感受就是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
积累探究四:“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朗读前,先和同学讨论:如何把握朗读的语速、节奏、语气和语调?”——显然,对朗读学习的要求不仅仅是感受、体验,还要有朗读技巧的运用训练。
思考探究一:“读这首诗要注意把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的‘我’仅仅指诗人自己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思考探究二:“诗人用一系列意象,形象地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试结合每节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把握诗歌形象,通过意象去解读诗人的情感,这也是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
思考探究三:“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诗句的含义。”
积累拓展三:“诗中所描写的意象,有些有下句承接,有些则没有。仿照课文,在下面的横线处添加依据,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句承接紧密,和谐一致。”——诗歌的语言是最值得细品的,尤其是其“反常化”“奇特化”,即“陌生化”的语言表达,会增加读者感觉的难度,也延长了感觉的关注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发现外在不合常理、常识的新颖、奇特隐含的内在的合情合理,并获得全新的审美认知和感悟。积累拓展三关注到诗歌的留白艺术,意图通过读写互促的学习方法,不仅引导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穿行,并与作者达成共鸣,而且还能引发句式与作者情感关系的探究,因为韵律节奏外化的形式都是诗人内心中自然形成的情感起伏所致。
另外,课文诗歌正文的最后标注了创作时间,引导学生关注创作背景,学习知人论世等阅读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学习目标如下: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悟诗人从低沉悲哀到充满希望,愿为祖国献身的情感脉络,并通过重音、停连、语调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的运用表达情感变化。
2.学习通过品析语言把握意象内涵、领悟诗人情感以及知人论世等阅读策略,感悟祖国历经苦难而又不断拼搏的形象和诗人那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感与赤子之情,并理解意象多义性的特点。
3.通过补写诗句,懂得“留白”手法的表达效果;仿写诗歌,学会用意象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上述学习目标紧扣单元目标,比单元目标更具体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二、备学情
备学情,旨在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疑难点,确定学习提升点。
九年级学生在前五个学期读了不少现代诗,对散文诗也不陌生,比如七上的《金色花》《荷叶·母亲》就是散文诗,也读过哲理诗,比如七下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读过许多古诗,也读过旧体新用的诗词,如九上的《沁园春·雪》。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活动·探究,让学生经历了诗歌的学习鉴赏、朗诵、尝试创作的学习过程。名著阅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明示一般诗歌的阅读策略。他们应该具有阅读诗歌的一般策略,具有自主阅读诗歌的能力。
但如何了解学生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的疑难点呢?
在我任杭州市上城区初中语文教研员期间,我曾将初中三年六册课文分配到各校的每一个班级,让学生对分配到的这篇课文自拟学习目标,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将学生的目标和问题收集统计,然后整合成册提供给全区语文教师初中六册所有课文的两个班的学生问题和阅读感悟,教师备课提供学情依据,为教学提供学生问题资源。
下面是一个班级学生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后自拟的学习目标和疑难问题。
学习目标:
1.将字形写对,将字音读准。8人
2.正确把握朗读诗歌的语气、语速、节奏和语调,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13人
3.把握诗歌的意象,明白作者借助意象想要表达的情感。28人
4.分析诗人在诗歌中的情感脉络。12人
5.读诗歌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16人 6.了解诗的时代背景,读懂作者的情感。22人
学生的疑难问题选摘整合如下:
1.老水车、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驳船等意象代表什么?18人
2.为什么“希望”是痛苦的?“‘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中的“飞天”“花朵”指什么?怎样理解“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28人
3.怎样理解“我是你十亿分之一”,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我”还是……?“我”与祖国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20人
4.为什么把祖国比喻成一些不容乐观的事物,让人觉得祖国“破旧、疲惫、贫穷、伤痕累累”?诗歌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诗人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诗歌?21人
5.这首诗的四段,每段表达的感情都不同,分别应用怎样的语调朗读更好?11人
学生自拟的学习目标、疑难问题告诉我们,九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从哪些角度去阅读诗歌,大部分学生都聚焦于意象和情感的解读,但对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意象理解有困惑。如何解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意象、情感?如何通过解读意象、情感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提升点。
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对诗歌学习和文本理解的程度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的差异,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教师拟定的学习目标的契合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引导我们去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和学法,设计课堂教学的梯度。学生自读能弄明白的,课堂里就不要浪费时间,学生不易懂而又应该弄明白的,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突破难点。这样不仅确保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而且使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得到了实现的可能。试想,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正是学生有疑问想探究的问题,学生能不欢迎吗?
基于学情,以学定教,学生个体的阅读原认知、原初体验成为教学的起点和课堂继续生成的重要资源。而还原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凸显其学习自主性,更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逐渐从普通者阅读姿态升华到研究者阅读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