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老舍作品语言的研究
作者: 徐蕴洋摘要:本文以老舍作品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结果为依据,分析了初中教材中出现的老舍先生的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之间的不同呈现方式,分别指出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方法,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优化策略,指导他们注重语言文字和审美趣味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加大阅读和写作的比重,加强听和说的训练。
关键词:老舍作品;语言分析;文学解读;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新课标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老舍作品大幅增加,并且都以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形式呈现在语文教育领域中,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学习老舍作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初中生对老舍文学作品背后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及语言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甚至在语言方面的学习还很薄弱。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一步了解老舍作品的时候,我们更深一步体会到,一线课堂中的教学方式无论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都离不开应试教育的影子,往往会忽略作品语言方面的理解以及作品所表达的真正意义。而这种追求标准答案式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化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自主表达,甚至会失去学生的思考。
因此,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老舍作品进行文学解读和教学研究,我们挑选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文学解读,并根据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探讨,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思想上建立起学习老舍作品的兴趣,使教师从根本上解决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问题,增强教师对老舍作品语言方面教学的自信。
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中老舍作品的文学解读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老舍先生作品的文学研究,也能够进一步探究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从而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达到教学目的。
一、老舍作品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原因
随着我国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在教育大纲出版修订后,开始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方案,即可以各地自行选编教材,同时国家教育部也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1]现有资料库和各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相关资料表明,在新课改后,各地的语文教材版本不同,所收录的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涉及到语言、文化、人性等不同方面,所占篇数大概有30多篇,所收录的体裁主要有散文、小说和戏剧三种题材,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教材中收录情况有所差异,但无论怎样变化,入选的原因也都离不开语言。
老舍先生作品入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时间之久足以说明,无论是老舍先生的人格还是其作品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一)教育价值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品,由于他本人风格和所处环境所致,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
读老舍先生的作品,比如《骆驼祥子》《茶馆》和《四世同堂》等,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早些年代的历史,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不仅如此,老舍先生的作品也被译介到了海外,由此观之,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可谓是影响深远。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老舍先生的文章更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撼动的资源,他对问题的见解、对客观世界所具备的想象力、带有“京味”的幽默感和笔风、语言艺术都值得中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
(二)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老舍先生,一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现代文学大家。其笔下的作品语言自然朴实,笔风幽默独特,辞藻言简意赅,不矫揉造作,带有浓厚的北京韵味,常常让人在诙谐之中品味出时代气氛的严肃和凝重,作品常常具备丰富的知识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通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在所产生的教育价值更是难以估计。
1.简洁凝练的口语化语言
在提到口语化时,山西师范大学王彩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老舍作品语言教学研究》中提到:“老舍作品选用白话创作,写作过程中最大的特征就是白俗,这些语言是最生动,最有品味的语言,可以反映出生活的原貌。”[2]所以在所收录的作品中,都具有其独有的语言风格。
在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口语化主要体现在组成作品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十分大众化,所含有的生词生字并不多,就拿《骆驼祥子》来说,现在这部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中小学必读书目,这部作品中仅仅用了两千一百多个常用词汇组成,都在阅读者的识字范围内,语录语段语法都浅显易懂。比如《骆驼祥子》中提到虎妞告诉祥子年底,赶到二十七老头子过生日的时候,让祥子去一趟,祥子只回她几个字说:“忙,年底下”。这里仅仅用一句浅显易懂的短句就可以表达文章中人物的形象特点以及鲜明的人物性格,其实类似这种不成话的对话在老舍先生作品中十分常见,很容易在上下文中让读者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这足以说明老舍先生的作品口语化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与此同时,老舍先生笔锋犀利与简洁。也正是这种具有口语化风格,简洁凝练的语言,让老舍先生与其他文学大师与众不同。从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足以感受到,或许有时候,一些简单、平实、准确的语言最有力量,而老舍也确实是这样做的,通过一些民间通俗的语言去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独有的文化特色,源于生活的同时又高于生活,虽简洁但准确,有十足的力量去支撑整个著作。就比如在《骆驼祥子》小说中的开场一样:“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这里没有那些冗杂反复,华丽隆重的字眼,给读者一种就好像在和朋友聊天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的感觉。这也是老舍先生的作品长时间被编入语文教材之中的一个原因。
2.京味儿色彩鲜明
王金艳《在老舍的语言特色与“京味儿”研究》[3]和韩泽宇《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4]均提及到了老舍作品具有“京味儿”这一特点并对作品中出现的“京味儿”进行了详细分析,“京味儿”在老舍先生的著作中所描绘的一些生活图景、众生相以及文章所昭示的文化特征都有所体现,这也是其作品能够收录教材中的另一大原因。
比如其作品中所描绘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是和北京融为一体的,皆记载了小人物以及小市民们的喜怒哀乐。老舍先生以北京话描绘了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状况,体现出了旧时代北京下层人民举步维艰的生活状态。
比如《骆驼祥子》中的“这些专拉洋买卖的讲究一气儿由交民巷拉到玉泉山,颐和园或西山。气长也还算小事,一般车夫万不能争这项生意的原因,大半还是因为这些吃洋饭的有点与众不同的知识,他们会说外国话。英国兵,法国兵,所说的万寿山,雍和宫,‘八大胡同’,他们都晓得。他们自己有一套外国话,不传授给别人”。除了这段话中出现的“车夫”之外,文章中还出现老妈子、巡警、教书先生等等,这都是北京市民能够从事的行业。除此之外像胡同、颐和园、雍和宫这些名字都经得起实地查验。比如在《四世同堂》中的“大赤包的眼睛是不揉沙子的”;又比如《春华秋实》中的“我舍不得我的活儿,一天不干活,就无脊子六兽的”等等,又或者在《骆驼祥子》中高妈劝祥子放钱的那段:“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儿永远是一个子儿!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没错儿,咱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瞧准了再放钱,不能放秃尾巴鹰。当巡警的到时候不给利,或是不归本,找他的巡官去!一句话,他的美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堵窝掏;不还钱,新新!将一比十,放给谁,咱都得有个老底;好,放出去,海里摸锅,那还行吗!你听我的,准保没错!”从这些话中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感受到老舍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的熟悉,展现出了浓浓的京味儿色彩,这或许与他不同于他人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时代熏陶有很大的关系,他非常熟悉并且灵活地去运用那些鲜活的北京话来描绘文学作品,去演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状,去艺术地再现生活,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使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更加真实。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这种教育价值在语言中深刻体现了出来,老舍先生作品的语言并不是平淡的去表达生活,而是用具有俗白特点口语化语言,准确凝炼地去演绎具有“京味儿”特色的文学世界,在这方面,老舍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语言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老舍作品的语文教学解读
从中学语文教材中老舍先生作品的收录情况来看,我们按入选教材文章的体裁可以简单地将作品分成小说、戏剧、散文等类型,而换个角度,如果从老舍先生的作品所呈现的方式来看,又呈现出抒情和叙事两种方式,所以我们又可以将作品分为叙事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两种去进一步研究中学语文教材中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老舍抒情性作品的呈现方式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是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的,具有丰富的情感意味和审美特性,是由情感内涵和抒情话语直接融合而成的整体。抒情虽然作为一种主观的表现,但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老舍先生的作品总是会受到自身所处现实环境所影响,所以他的抒情性作品其实就是一种源于对现实的感受和真实的自然流露,最终产生具有强烈抒情意味的文学作品,而这种抒情性文学作品主要以其散文为主。在初中阶段,出于对现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的考虑,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不同程度地编入老舍的散文作品,比如苏教版八年级的《我的母亲》,冀教版八年级的《想北平》,以及人教版的《济南的冬天》等等。
在严光文《试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5]中提到,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语言质朴自然,准确精炼,能够用凝练的语言摹写人生。作品中的语言具有独有的老舍风格,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描绘生活的同时又演绎了现实,具有一种“真”的品质,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可以说是情真意切,是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真正解读。
1.以《济南的冬天》为例进行文学解读
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语言真挚朴实,平实简单,就以《济南的冬天》这篇作品为例,他的开头是这样的:“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段的语言是如此的自然真实,给人一种朴实感,不禁让读者自动带入情景,就仿佛一个多年老友站在你面前,慢慢的给你讲述自己在异乡的经历,其实这种感受正是老舍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北平、伦敦、热带的进行对比,写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和“怪事”,进而突出了济南的“温情”,进一步赞美了济南是个“宝地”。不仅如此,“明天也许就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了吧?”这是老舍先生想象到济南人如果见到小山时的心境,“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仅仅从这几句,我们或许就可以再一次证实老舍先生这个语言大师的魅力,在对文学作品中每一字每一句的选用上他都有着十足的考究。写了山,写了水的同时,写了济南的冬天所拥有的无限生机,以及那冬景里蕴含的春意。
在最后一句结束语中:“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又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深深的眷恋,把无风、响晴,温暖的济南的冬天十分传神地展示给了读者的同时再一次呼应了文章开头。这些对山水的描述,更像是面对面的交流,用平实的语言来抒发对老城的喜爱与怀念之感。
也就是这一篇文章,从民国时期开始就已经被录入语文教材之中,可以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语言真实自然,平实凝练的同时又充满了诗意。短短的一篇散文,洋洋洒洒地描绘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冬天,当学生在学习这篇散文的时候,或许在脑海中已勾勒出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济南,或者产生某种共鸣,或者流露出自己的某种特殊的情感,总之,无论是从选文的结构、内容、情感,又或是从语言方面的表达上,这篇文章都能很好地与中学生契合,有利于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