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材插图,优化课堂教学
作者: 张永锋摘要:教材插图是语文教材有机组成部分,对教材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等作用,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巧用教材插图,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指向深度学习;生成多样教学空间,优化课堂教学等。教师将插图运用到教学中,充分挖掘插图的教学价值,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优化课堂互动,设置有挑战性、有意义的学习主题与问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
关键词:教材;插图;教学;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教材插图是语文教材中显性组成部分,是语文教材助读系统中的重要要素,充当着教材第二语言的角色,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插图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美化教材的呈现形式、提升教材的品质品位,对广大师生的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1]教材插图是对教材内容的直观视觉表达和具象化阐释,巧妙利用教材插图,将教材插图运用到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
一、教材插图使用现状
教材插图是语文教材有机组成部分,对教材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等作用,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叶圣陶说:“图画和书面语合成有机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教学实践中,广大一线教师在研究语文教材时,多关注教材内容,而很少关注教材插图,更遑论将教材插图充分运用到教学中。教材插图在教学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运用到教学中,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经常被忽视,失去了作为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教学价值。
(一)教师忽视教材插图教学价值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重视教材插图,充分认识到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才能将教材插图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多一线教师虽然认为教材插图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并没有给予教材插图足够的重视,大多关注其装饰性,没有充分认识到教材插图的重要教学价值,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很多教师具有畏难情绪,教材插图类型多样,涉及古今中外,要将教材插图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具备相应鉴赏能力;二是因为很多教师自认为教材插图就是起装饰作用,教学价值不高,无需过多关注;三是因为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多,教材插图并不是必选项。其实,教材插图并不是教材内容的附庸,可有可无,而是蕴含着重要的教学价值,“好的插图是语文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增强课文的感染力,使读者认识得更加清楚更加深刻,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3]教材插图亟需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
(二)使用教材插图浅表化,甚至不使用
教材插图是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和教材内容相关联,是对课文典型情节、重要人物等视觉化呈现,对教材内容起重要的补充说明作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材插图的重要教学价值,在教学中不使用教材插图;有的教师对教材插图一带而过,没有引导学生认真、深入读图,没有将教材插图和课文内容有效结合,止于浅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提及教材插图,或者把教材插图当作装饰的工具,没有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导致学生对教材插图的理解浅表化;还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材插图多集中在新课导入和阅读教学环节,对教材插图认识不足,缺少灵活性和创新性。
“插图作为课文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课文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和整合出新的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思维的独创性和表达的灵活性。”[4]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巧妙使用教材插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舍本逐末,多用课外插图
教材插图作为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跟其他书籍的插图有所不同,它和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对教材内容具有重要补充说明作用。鲁迅说:“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5]广大一线教师大多能认识到插图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插图的现象比较普遍,然而很多教师舍本逐末,热衷于课外插图,却忽视了教材插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为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语文课程资源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纸质文本,也可以是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6]教材插图是教材编者精心选择的,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等特点。教材插图是语文课程资源,课外插图亦是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选择课外插图本无可厚非,可是一味选择课外插图,而忽视教材插图,就有舍近求远、本末倒置之嫌了。
二、教材插图教学价值
教材插图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等特点,体现教材编辑意图,承载着一定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分为封面图、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和课文内插图三类,具有重要教学价值,而课文内插图教学价值最高。广大一线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才能增强运用教材插图意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插图,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
教材插图是对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和拓展,不仅具有装饰性,而且具有审美性、文化性、思维性等特点。“好插图,不只是文字的诠释与注解,更应是文意的阐发与补充,是艺术的再创作。”[7]在教学中巧用教材插图,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
例如,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教材插图是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书法作品,此作用笔恣肆,字形大小错落有致,笔墨酣畅淋漓,整幅作品大气磅礴,豪迈奔放,充满激情。此作落款时间为1961年10月16日,距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长沙》已过去36年,此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从中依然可以感受出毛泽东面临困难时的豪迈和凌云壮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沁园春·长沙》书法作品和词作相结合,在课堂导入、诗歌诵读、理解情感等环节,巧妙利用书法作品,通过对《沁园春·长沙》书法作品的审美体验、评价等,让学生感受毛泽东年轻时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和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指向深度学习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形式化、浅表化、碎片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深度学习针对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浅表化、碎片化、机械训练等问题,将教学改进的目标指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指向增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实践应用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8]使用教材插图不应只关注其装饰性,止于浅表,而应深挖教材插图的价值,将教材插图和课文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拓展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指向深度学习。
以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为例,教材插图是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所作《兰亭修禊图》局部,是文征明63岁(1532年)时为好友祝允明行书《兰亭集序》补图之作。教材插图艺术化地呈现了“兰亭雅集”的主要场景,几十人盘坐在清溪旁,三五成群,或流觞曲水,或仰观、俯察,又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苍松翠柏,让人思接千载,想见当时之风采。画作中还有御书房鉴藏宝、乾隆鉴赏等鉴藏印,具有深厚的审美性和文化性,教学价值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将画作和课文相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兰亭雅集有直观印象,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王羲之富于哲理的思考,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等,促进深度学习。
(三)生成多样教学空间,优化课堂教学
教材插图作为重要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巧用教材插图,让教材插图和教材内容相结合,可以生成多样教学空间,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教材插图和教材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激发学生想象力,生成联想想象的教学空间;可以将教材中不同课文内容相近的插图、教材中不同课文不同题材的插图、教材中和教材外内容相近的插图等进行比较,生成比较的教学空间;可以借助插图拓展学生阅读空间,延伸知识领域,生成拓展的教学空间,增加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通过深挖教材插图内涵,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促进学生深刻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高,生成创造的教学空间。[9]
比如,必修上册《琵琶行》,教材插图初为清代改琦作《琵琶行》,后为明代仇英作《人物故事图·浔阳琵琶》。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让学生想象琵琶女的容颜、琵琶女所乘小船什么样子,激发学生想象力,生成想象的教学空间;也可以将两幅插图进行比较,思考教材编者为何将改琦画作换成仇英画作,生成比较和拓展的教学空间,从而深入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选择或者创作教材插图,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生成创造的教学空间等。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巧用教材插图,可以生成多样教学空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巧用教材插图策略
“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10],课堂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教学中巧用教材插图,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优化课堂互动,设置有挑战性、有意义的学习主题与问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中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情等,巧妙利用教材插图,创设真实的丰富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深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手舞足蹈地(身体自由)、浮想联翩地(精神自由)、兴趣盎然地(生命自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11]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插图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既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创设学习情境,也可以将教材插图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应重视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的教学价值,巧用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可以创设学习情境,顺势导入整个单元课文的学习;还可以创设学习情境,加深学生对单元导语和单元主题等的理解,提炼单元大概念,开展大单元/大概念教学,从而整合、优化单元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譬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为“水稻丰收田间忙”场景,插图中一群农民正分工合作、热火朝天地收割水稻,他们有的忙着割稻,有的捆稻,有的扛着稻子往外走,还有一位老奶奶带着孙子在田间玩耍,整幅插图中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彰显了劳动的美好与欢乐等。教师在教学中巧用单元导语页背景插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劳动的直观印象,加深学生对单元导语和单元主题等的理解,又可以顺势导入《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学习,还可以提取劳动的崇高与美丽、劳动的价值与意义等大概念,开展大单元/大概念教学,从而整合、优化单元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优化课堂互动,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用教材插图,优化课堂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广泛、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只有经历了自主学习的过程,头脑中的知识才是鲜活的、生动的、印象深刻的、具有生命力的。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去想,主动去思考,竭尽全力去想明白、弄清楚,在关键时刻才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与指导,如此方能让学生恍然大悟,学生得来的学习体验与知识经验才真正属于他自己,学习才可能持久与深入。”[12]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巧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表达,也可以巧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达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目标,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