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形象的构建与角色定义
作者: 陈广宏摘要:从社会意识形态与我们的文化背景来说,父亲这一角色比母亲分量似乎更重,是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文学作品中构建出很多经典的父亲形象,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的父亲就是。散文《背影》中作者对“父亲”形象的构建与角色定义,放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更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从这个层面去探讨,它既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环节里的启发点,对丰富和完善“父亲”形象研究及学生写作带来更多教学附加值。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父亲形象;教学策略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的《背影》一经面世就成为当时的一股清流,对后期文学发展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散文《背影》发表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封建帝制结束不久,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中,从文章中能体会出作者面对时局变化而彷徨不安且矛盾的心境。教学中在探讨语言真挚和情感饱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探究构建“父亲”这一经典形象的价值意义,引发学生的移情和共鸣,让学生掌握写人记事的一般技法。
一、《背影》中父亲形象的构建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写人记事类的文章大都以正统的史传文为主,纯粹以私人视角写作的不多,尤其对父亲形象的写作就更少。从这个层面来说,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体现出很多开创性意义。
(一)选材层面下的父亲形象构建
从文本作品上看,文以传情,所以言情的文章很多,其中尤以歌颂母爱居多,关于父爱的作品很少。朱自清的《背影》在选材上独树一帜,表达如山父爱,这在当时而言确实凤毛麟角。鉴于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人的生命显得很脆弱,很多文学作品往往都选择在轰轰烈烈中表现父(母)的伟大,不惜牺牲自己保全孩子。但是朱自清在《背影》中,通过日常的细节描写来歌颂父爱,像是涓涓细流直达人心[1]。作品中列举的日常小事,父亲执拗地要亲自送到车站、反复叮嘱、买橘子一系列动作,文章中对于这些细节的描写,包括父亲的穿着、走路的姿态、攀爬的姿势等无疑是最触动作者内心的。作者没有选择一些大场面表达父爱,但是通过这些细节将父爱细腻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也会感触极多。
(二)人物形象层面下的父亲形象构建
一般而言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基本都是从正面形象、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但是朱自清的《背影》却截然不同,从人物的背影着手描写,不仅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活,在整体境界上也是感人至深,成为父亲形象构建的经典。
文章首段便指出,自己与父亲已经两年多没见了,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作者开篇埋下伏笔,吸引读者去一探父亲的背影。文章中触动人心的几次流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首先便是作者祖母过世,随父亲一起奔丧回家,回到家后看到满院狼藉回忆其祖母的过往,父亲不禁流泪,此时父亲身为人子的无助和无奈让人揪心。其次是父子俩在南京分别,父亲叮咛送别又步履蹒跚去买橘子,随后将橘子一股脑地倒给作者,随着转身离别的父亲逐渐消失在人海中,作者的眼眶湿润,此时父亲的背影显得落寞却伟岸。最后写眼泪,是多年后作者回忆起自己与父亲东奔西走各自忙碌,情不能自已,然而父亲的一封信惹得作者悲从中来,眼泪模糊了视线,自此父亲的背影成了一种回忆和想念,令人肃然起敬。
有了对作者写作时特定时代背景的了解,不论是从选材层面还是人物形象层面而言,《背影》里的父亲都打破了历史与时代的隔膜,构建起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形象,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也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情,对于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和形象,有了更加真切的认知。[2]所以,《背影》中的父亲形象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是当前教学的重要资源,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三)行文语言层面下的父亲形象构建
《背影》的语言朴实却感人至深,很多生活的琐事和细节都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出父亲深沉的爱和不易。其中在父亲去买橘子的细节描写中,父亲的穿着是“黑色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由此可想象出一个生活节俭的父亲形象。随后“父亲”跨过围栏的动作是“蹒跚”“探身”“爬”等词汇,将父亲虽然动作缓慢、行动不便,仍然是尽心尽力。通过穿着与动作这些细节描写将父爱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去。
从全文来看,散文在语言上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简单、平实的语言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父爱,也体现出了作者对父亲的体贴与担忧。
(四)感情表达层面下的父亲形象构建
《背影》中,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天生割舍不断,文章中有父亲对儿子的爱——深沉、内敛,语言简单却体现出浓重的父爱。而儿子对父亲同样有着深深的思念,儿子对父亲的四处奔波和生活不易深感痛心、痛惜,这是一种内心相通的情感,让父子俩的心意更近。仔细分析,《背影》发表至今日历经近百年,当前的文化多元并且充斥着各类文学作品,但是《背影》其文学价值和意义未曾改变,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唯独情感的表达扣人心弦,令人久久回味。
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尤其对父爱的私人化写作,还真具有引领作用。在新文化渐次推进下,父爱与母爱一样,都可以大张旗鼓地写,父子之情既可以娓娓道来,也可以淋漓尽致抒情。
二、《背影》中“父亲”形象的角色定义
正如前文所言,朱自清在《背影》中父亲形象的构建具有特殊的意义,朱自清先生赋予了该形象新的角色定义,带来文学史上“父亲”形象新的范式。从文本可知,《背影》中父亲形象的角色定义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看,其一,是从传统认知的角度来看,《背影》中父亲具有典型性,是传统“父亲”形象与角色的代表;从多元时代文化背景来看,《背影》中的父亲又具有开创性,父亲的角色被重新定义,带来时代的思考。
(一)基于传统认知背景下的父亲角色定义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上,个人要上忠于国家、下孝于父母,传统的家庭观、长幼尊卑思想根深蒂固。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涌入,朱自清先生与其父辈对待父亲角色的定义正在发生碰撞。比如当时鲁迅先生发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以及胡适先生的《我的儿子》都体现出当时的观念正在挑战中国传统认知意义上的父权。提及父亲的权威,中国传统封建统治下的父亲的角色往往是一家之主,一手遮天、蛮横不讲理,子女惧怕父亲威严,听从父亲安排,自身几乎没有选择权,从现在的语境来说就是“坏爸爸”。显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的角色不是如此,也从某种角度显示出新文化运动的一种进步和温情。所以说基于中国传统认知意义上对父亲的定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人们打开了新的局面,进而引起更多读者认可和共鸣[3]。从这个意义上讲,散文《背影》具有开创性价值。
(二)基于多元时代文化背景下的父亲角色定义
《背影》发表时,当时的中国刚经历了封建王朝的毁灭,但是国家还没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内忧外患的中国动荡不安,在这种环境下,很多文人选择离开北京,向南方转移。像朱自清先生好友叶圣陶便南下广州等地,所以很多文人借由手中的笔、笔下的文章来抒怀达意,表达对过往的追忆和对亲人的思念,正如《背影》中最后部分,父亲与儿子通信的内容深深感动读者,父子二人不得相见的无奈、对父亲背影的回忆都透露出浓浓的思念。从封建科举走来,又经过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革新的新时代读书人,思想和行为都发生着蜕变,并在蜕变中逐渐走向成熟,在当时复杂的社会形态下,对透过作品摸索前进方向的人们来说,这篇《背影》无疑是一道亮光,一道彻底颠覆封建的阴霾,展现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亮光。
父亲的角色被重新定义与构建,展示了父亲形象的伟大与真切。[4]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让学生从文化、时代背景层面提高对这篇散文的理解。
三、基于“父亲”形象构建及角色定义下的教学策略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下,朱自清对“父亲”形象的构建打破了传统观念里的“父亲”形象,带来新的形象塑造范式。以“父亲”的形象及角色定义开展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和切入点,在教学中可以创新探索,开展深度教学。
(一)信息化赋能,“父亲”形象鉴赏教学
课标指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正如前文中讨论,《背影》中的“父亲”形象完全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父亲”的认知,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无法想象旧社会“父亲”的严厉和古板形象,对那个年代的文化也缺乏理解,无法理解朱自清“父亲”形象构建的创新性与时代价值。
因此,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利用精彩的影视片段,展现传统社会父亲的立体形象,与朱自清笔下的形象进行对比,如此学生就能更好理解父子之间的情感。作为重要的课外阅读资源《雷雨》可以作为对比学习的材料。《雷雨》中塑造了“周朴园”的父亲形象,同时作为封建时代的“大家长”,周朴园严厉、无情,毫无父亲的温情和慈爱,与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此,教师在课堂播放话剧《雷雨》精彩的视频片段,尤其是“父子对决”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封建时代里父亲的冷血和无情;同时,与朱自清的“父亲”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中感受不同“父亲”形象背后更为精彩的文化意义。
(二)读写结合,“父亲”形象深度教学
课标强调,注意整合听说读写,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发展。在信息化技术赋能的基础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深化人物形象教学,有利于挖掘“父亲”形象背后的精神内蕴。
1.仿写。随课微写,读写结合,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以写促读,以读带写。如,创设“有一种父爱叫 ”四字短语的句式让学生说说你对父爱的理解。通过仿写,在紧扣文本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关键的支点,让学生明白,父爱虽然只是简单的表情流露、只言片语……但无不是爱的具象化,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
2.学生展示活动。把读写结合渗入日常语文教学中,围绕教材的课后小练笔开展活动。以寻——赏——析——思——仿“背影”等活动为切口,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活动展示小组。如寻“背影”小组、赏“背影”小组……让各个小组在品读的基础上,结合小组的活动主题,把对父亲形象的理解用切合主题的方式展示出来,通过展示活动带领学生体悟这篇经典作品的结构之美、描写之细、父子情感之深切。
3.评价。课标指明,评价是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上述展示活动结束后,可以设置评价表,从活动内容维度、活动表现维度等方面进行量化。创设小情境任务,为人物心理补白,演绎情景剧,通过写、读、演的形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父亲的高大形象,感受父亲对作者深深的爱,体验父亲背后文化意义的三重境界。
4.反思。课标进一步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学生活动的展示,让大家对课文谋篇布局有了基本掌握;因此,在反思这一环节,还应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四次背影的描写体现文本细腻真挚的语言?同时,从育人角度来看,应该引导学生以《背影》为镜子,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过反感父母的关心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来回馈这份爱呢?
当然,每一个文本都是独特的,尤其像这种经典的范文,主题探讨是多层面的,教学策略也是多样化的,要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所教学生的特性,在落实主题教学中,可以全方位去探索,这就是所谓的教无止境。
注释:
[1]丁兴华.影入眼帘泪阑珊——浅谈《背影》中的写作手法[J].新课程(中学),2010(06):96.
[2]朱静怡.分析经典形象,解密父爱深情——探究《背影》与《台阶》中的中国式父亲形象[J].求知导刊,2024(03):92-94.
[3]方启璇.浅谈朱自清的《背影》[J].鸭绿江(下半月),2015(04):1181.
[4]魏转雄.爱之艰深情之真切——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解读[J].作家天地,2023(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