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试题思辨性,区分阅读文本类别和阅读方式的差异

作者: 吴东生 郭欢

摘要:2024年的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的思辨性考查有扩展趋势,这种思辨性阅读考查不仅常规地出现在现代文阅读Ⅰ试题中,而且在现代文阅读Ⅱ的题目中也有所展现,顺应了新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统编版教材的变化趋势,有助于区分阅读文本类别和阅读教学方式的差异。本文依据新课标中3种教学模式与不同文本类型之间存在的“覆盖关系”,从2024年现代文阅读的2道选择题选项说起,分析其中的思辨性,也提醒一线教师重视区分阅读文本类别和阅读教学方式的差异,指导日常教学,助推“教学评一体化”。

关键词:高考试题;思辨性;阅读文本类别;阅读教学方式

无论是高中语文教材教学还是高考试题命制,很多年来都依据文本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这一做法已经在高中语文教学和命题活动中成为积年的习惯,以至于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对于自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发布以来,新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统编版教材、新高考试题中有关阅读文本类别和阅读方式的差异性变化视若不见。

我们仔细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新课标不难发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里呈现的在必修阶段有3种教学模式——“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三个任务群指向三种不同的文本类型的同时更指向三种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基于此种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分析出必修阶段的这三种阅读教学方式与后面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的诸多任务群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横向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存在着交叉重叠关系,比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既可以对应选择性必修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选修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还可以对应到选择性必修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选修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等等。此种理解在“新课标”课程结构设计依据中有相关表述:“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这段话中所用的“覆盖”二字就能很好描述上文所提到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分别与“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存在交叉重叠部分的现象,可以把这种“交叉重叠”暂且理解为一种“覆盖关系”。换言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呈现出来的理念:所有的文章其实皆可以采用“文学性阅读”“思辨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三种不同阅读教学方式去展开“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是文章的文体特征,“思辨性”“文学性”“实用性”是文章的阅读教学方式。

从高考试题研究来看,不同阅读方式体现“覆盖”的趋势早现端倪,即强调阅读方式,而非文本类别,现行新高考卷命题去掉了旧高考试题命名方式,不再采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这种基于文本特征进行分类,而是采用“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Ⅱ”的命名模式。这里就可以体会到新高考命题在材料选取和命题理念上关注的不再只有文本类别,而是打破文体局限,基于阅读教学方式进行的考查,这一点与统编新教材的编写体例保持了一致性。2024年语文新高考Ⅰ卷思辨性阅读不仅常规地体现在现代文阅读Ⅰ试题中,而且在现代文阅读Ⅱ的题目中也有所展现,正是上述理念在新高考命题中实践探索的一种体现。[1]本文将从2024年语文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的2道选择题选项说起,分析题目中的思辨性,并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分析此类命题的合理性,区分阅读文本类别和阅读方式的差异,展望未来命题方向,助推“教学评一体化”。

2024年语文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的两则材料分别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题目类型设置常规,3道选择题目,2道主观题。笔者尤为关注选择题第1题,原题如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持久战》在分析抗战走势时,并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变化的宏观把握。

B.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C.“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认军力和经济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胜利之本。

D.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思想不只体现在判断抗战将会长久,更体现在对战争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学的分析。

表面上来看,这道题目的难度不大,每个选项可在文中的相应位置找到判断依据。C选项是对原文一句话的阐释,这里面有3个关键词:“武器”“人力”“人力才是胜利之本”。

结合原文要完成完整地推理证明阐释句的正确性,应该需要明确以下七个问题:①武器能否对应军力和经济力?②人力能否对应人力和人心?③这句话承认了军力和经济力的差距吗?④承认军力和经济力的差距是前提吗?⑤人力和人心是胜利的根本,对不对?⑥前后句是前提与根本之间的关系吗?⑦选项中表述中的“不但……而且……”是递进关系与后面的“前提和根本”的关系是否对应?这七个问题引发的正是阅读者对原文语句的一种思辨性阅读,看似复杂,实际比对原文,很容易得出结论。

我们回读原文中可以找到: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我们就会发现命题者是将原文的“军力和经济力”替代了“武器”,将原文的“人力和人心”替代了“人力”,将“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这句话转述成“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胜利之本”,将“不但……而且……”转述成“在承认的前提下……相信……是……本”。前面的替代一目了然,后面的转述重点在于考查学生是否弄懂原文语句逻辑关系,这种逻辑考查明显体现了高考题的思辨性。笔者认为命题者在第1题C选项的设置上难度不大,因为替代基本可以通过原文语句的比对显而易见,而转述也仅仅简单考察了对于关联词表达逻辑关系的理解,而对于原句核心词语的理解则通过简单的替换给忽略掉了,没有继续深究“人力”与“人力和人心”是如何对应的,无法考查学生对于“人力”这一核心关键词的深刻理解,细读材料,我们看到材料二中也涉及相关关键词的表述:

“他特别强调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的问题。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很快取得胜利。日本的小,表现在国度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这就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而最终打败日本……”

据此,笔者对第1题C选项做了2个版本的调整,通过这种调整,大家就不难发现如果结合两则材料中“人力”这一词语的相关语句对比分析,对于学生思辨性阅读思考的深度考查将大为加强:

C1.“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认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胜利之本。

C2.“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认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心才是胜利之本。

对比原题C选项和上文的C1、C2两个选项可知,C1和C2在题干的表述中加入了“政治组织力”,同时C选项和C1选项中表述“人力和人心才是胜利之本”,而C2选项表述“人心才是胜利之本”。这种改变就促使考生不得不思考“人力与人心”“人力与政治组织力”这两组概念的含义关系了。经过深入的思辨性思考,我们对这两组概念在文本中表达的含义可以作如下阐释: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人力”的含义有差别,材料一“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这句话就表明材料一中“人力”的含义中包含了人心向背的立场问题,代表“进步与正义”的人数多就是人力的一个方面。材料二“日本的小,表现在国度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 这句话就表明材料二中“人力”的含义是指不包括人心向背的纯粹“人”方面的劳力和力量。材料一辩证而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了人力的问题。因此材料一中“人力”是包含“政治组织力”的,材料二的“人力”就不包含“政治组织力”。材料二中“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只是作者自己的认识,是对材料一的一种误读,毛主席提出来的“人民战争和全民族抗战”的概念正是认为中国共产党可以具备强大的政治组织力,把全国人民都组织起来,实现全民族抗战。这应该才是“人力”这一词语在《论持久战》中的原有含义。高考命题回避了以上这种对于核心概念的细致深入地思辨性讨论,降低了试题难度。如果将C1或者C2作为正式选项,这道题的思辨性难度会大幅度提升。

以上选项内容表述的讨论对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在于:“人力”这一核心关键词在材料一、材料二的含义不同,迁移到日常课堂教学,我们会即刻理解当前为何会倡导群文阅读——带领学生体悟到不同文本对同一个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解释可能是不完全一致的,群文互现是促进阅读深入的重要方式,这也促使一线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在群文阅读、对比阅读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思辨性。[2]

本次在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试题的思辨性也体现明显。2024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的阅读材料出自徐则臣《放牛记》,笔者研读选择题第6题发现,这个题目的四个选项句子表述前后分别构成严密的逻辑关系。第6题原文如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

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

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

A选项中的“想让”体现此句前后构成因果关系,B选项中的“只有”让句子前后构成条件关系,C选项“可见”让句子前后构成目的关系,D选项中的“是有意义”让句子前后构成因果关系。

这道题所展现的逻辑思辨性,说明思辨性考查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类文本阅读之中,还可以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里。新高考试题强调因文命题,模糊文章类别,反答题套路,更加强调文章阅读方式的多样化。这在将来的高考试题可能会屡见不鲜,涌现更多的创新性命题。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已经有先行者正在适应这种新课标新高考的育人模式[3],例如余党绪老师在解读文学类文本《红楼梦》《水浒传》时,采用的是思辨性阅读模式,这正和新高考试题命制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为广大一线教师打开了教学思路,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期待更多后来者去探索。

注释:

[1]坚持思想铸魂 激发科学精神 彰显语文实践——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4(07):72-78.

[2]陈立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路径——评《阅读与感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24(01):82.

[3]潘胜,季昌梅.指向文化传承的慢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的研究——评《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价值研究》[J].语文建设,2023(16):8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