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诗意人生,看个中抉择

作者: 李雯璐 熊金辉

观诗意人生,看个中抉择0

摘要:按照新课标要求,需要遵循学习规律,设计真实情境和学习活动。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本课以“帮助白居易玩转微博”作为真实情境。通过发布微博(捕捉情感矛盾,找到切入点,提起整个课堂的“领子”)、分析评论(品读文本,落实重点,以心电图的形式表现音乐的起伏和人生的沉浮)和微博表情选择(渗透难点,分析诗人的生命诗意,体现思辨思维)三个活动完成本课。并将点评微博热搜,撰写评论作为课堂的延伸。

关键词:琵琶行;情感密码;心电图;生命的诗意

【教材分析】

《琵琶行》选自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生命的诗意”,汇集了魏晋、唐、宋三个不同时期不同体式、不同作者的诗词名作。

《琵琶行》是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单元导读中提到,《琵琶行》侧重表现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因此在学习时,不能仅停留在对音乐描写的赏析上,还应注意诗人的情感世界,及其与单元主题的联系。

【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前已经学习过李白等人的诗歌,具备了初步的诗歌阅读和赏析基础,在诗义的疏通上没有问题。同时学习过《卖炭翁》等白居易的文章,对诗人的创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2.学习障碍:但是对这一篇融合长篇诗歌把握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对诗人情感的分析与诗歌创作风格的结合没有建立联系,亟待学习方法的指导,来认识诗人“生命中的诗意”。

3.心理特征:对于叙事诗本身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因此可以选用真实情境,产生更多知识生长点,同时寻找情感矛盾点,点亮教学育人点。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抓准诗歌矛盾点,触摸诗人的真情实感。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音乐描写,在音乐起伏中感受人生沉浮。

3.联读诗歌,探寻诗人的生命诗意,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

细读文本,在分析语言矛盾的过程中把握诗人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联读诗歌,品味诗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进而把握他的生命诗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说的是哪位大诗人呢?

生:白居易。

师:对,白居易,字乐天。因此也有人评价他“半生居易,一世乐天”。那他这一生到底乐不乐呢?我们今天就一起通过《琵琶行》中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相遇去触摸生命的诗意,寻找答案。

鉴于之前已经学习过《琵琶行》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就从另一个视角去鉴赏这篇文章。接下来,一起进入到情境当中。

二、主体任务情境

江州司马白居易来到现代,发现诗歌可以通过网络传遍千里之外,找到知音。号称是“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的微博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决定入驻微博,宣传作品《琵琶行》。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发了些什么吧!

博文:“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师: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被贬两年了,一直都是宁静安适的样子,直到今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的悲伤。

师:品一品,奇怪吗?

生:奇怪。

师:哪儿奇怪?来,你来说。

生:他有点后知后觉,被贬两年后,才有被贬的悲伤。

师:不错,一下就抓住了他的反常之处。所以他的微博一经发出,好友元稹立马评论“‘恬然自安’,其真乎?”刘禹锡立马跟评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此何也?”他的好友也一下发现了反常之处。要知道啊,这三个人共同构成了被贬天团。元和十年,三人齐齐被贬,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而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相同的境遇必然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这评论背后的深意。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微博内容提起整堂课的领子,带领学生从诗歌的起点出发,去品读和探究诗人的真情实感,进而把握诗人的生命状态。

三、文本品读

任务一:品读情感矛盾点

师:首先来看元稹的评论“‘恬然自安’,其真乎?”真吗?

生:真、假。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白居易自己是怎么说的。齐读文章第四段,将白居易在江州的真实处境给圈点出来。

(生齐读)

师:读完之后,你认为他在江州的真实处境是什么呢?来,你说。

生:他在江州的处境是谪居了,地处偏僻,没有音乐可以欣赏。

师:还有吗?

生:只能一个人独自饮酒。然后,今天晚上才听到了音乐,赋名为《琵琶行》。

师:很好,请坐。刚刚这位同学不仅找到了他的身体状况,还看到了他的生活状况。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居住环境恶劣。

师:居住环境恶劣体现在哪里?

生: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师:很好,你不仅找到了居住环境,还找到了白居易在音乐、精神方面的享受。

师:刚刚两位同学的分析,带我们全面地感知了白居易在江州的真实处境,那么他过得好不好呢?

生(齐):不好。

师:那他为什么要说“恬然自安”,说自己过得挺好的呢?

生:他对生活的态度乐观。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在遇到这位琵琶女之前,他觉得这生活一直都是这样,差不多,还挺好,人比较乐观。但遇到琵琶女之后,他们两人有了一种共鸣的感觉,所以有了一种凄切。

师:是什么让他们产生了共鸣呢?

生:琵琶女的经历。

【设计意图】通过对微博评论的品读,学生从“恬然自安”这一情感切入,进而回归课本去找寻诗人被贬后的真实状况,在质疑中走向深处。

任务二:研读心中无限事

师:“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之前都过得挺好的,可是怎么今天晚上却突然有了被贬的悲伤呢?同学们找到了音乐和人事两个关键词。琵琶女以声传情,白居易感同身受,在音乐的起伏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沉浮。那么在本文三次音乐演奏中,哪一次最能体现这种沉浮?

生(齐):第二次。

师:接下来,我们齐读第二次音乐演奏,用声音将这种起伏变化传递出来。

(生齐读)

师:大家对文章非常熟悉,也读得非常整齐。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这个琴声的变化?

生(齐):有。

师:但是有点可惜,没有很好地用声音将这种起伏变化传递出来。那我们就将这种起伏变化直观地画出来。接下来,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请你们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PPT展示)

1.结合琵琶女的身世之感,用心电图将第二次音乐演奏的起伏变化捕捉出来。

2.在音乐之中,白居易感同身受。请结合诗歌第四段和学习支架一,抓住白居易人生大事件,绘制白居易人生心电图。

3.对比两条心电图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究)

师:经过思考和讨论,同学们应该已经得出了结论。我们请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

(生上台展示音乐心电图)

师:请你分享下你这样画的依据。

生:因为他开始弹的是“大弦”“小弦”,我感觉她弹的很急促,是上升的调;然后,后面是“间关”,我感觉是非常低沉的,所以往下降;再后面“银瓶”是豪迈,雄壮,所以我就往上升;最后“东船”音乐开始降了,平缓了。

生:老师,我和他的答案略有不同,我画的心电图比他多一条横线。

师:为什么你认为要在他的基础上加一条横线呢?

生:因为在乐音的下降和上升的区间,有一句音乐描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我认为这是一条平的直线。

师:非常细心,你捕捉到了这个细节,可真是画龙点睛啊。

(PPT展示心电图)

师:乐为心声,在前奏曲中有提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女要借乐音来表达哪些事情呢?

生:一生的遭遇。

师:总结非常到位。我们接下来请同学们细说一下乐音的起伏变化分别对应着她人生的什么经历。

生:欢乐颂的部分应该是“十三学得琵琶成……一曲红绡不知数”,这里是年少的时候就有所成就,受人追捧。幽咽调是“钿头银篦击节碎……买茶去”成名之后,家里突发变故,年老色衰,无人问津,孤苦无依的生活状态。到了现在重新遇到了白居易这个懂音乐的人,她的心情又好了,最后平缓离开。

师:“今年欢笑复明年”是什么意思?属于幽咽调的部分吗?

生:哦对,不属于。这是让自己的心情乐观一点,不要那么悲伤,乐观的心态让自己不要那么低沉。

生:我觉得“今年欢笑复明年”整体是欢乐的。因为“欢笑”嘛,然后又是“复”,就是一年又一年。所以这个时候是写她年轻时期年复一年纵情享乐的欢乐时光,整体乐音应该也是上扬的。

师:在字词的品析中寻找到真正的答案,你做得很棒。

师:根据第一位同学的解读,他认为激愤歌的部分是遇到了知音,心情得到了疗愈,所以乐音呈现出向上的趋势。你们认为呢?

生:我赞同他的观点。激愤歌前面的幽咽调讲述的是她弟弟走了,阿姨死了,年老色衰,嫁作商人妇,没想到商人重利,把她一个人留在船上,凄凉孤苦。文中也写到“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此刻遇见了白居易这位知音,她的情绪就得到了舒缓。

师:月明之夜,面对茫茫的江面和寒冷的江水,守着空船的她情绪真的舒缓了吗?我们去第二段中看看是怎么描写这暂停的乐音的。

生(齐):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在这种孤独的时刻,什么情绪在滋长?

生:因为之前的那些变故,所以守着空船的她看着茫茫的江面和寒冷的江水很多负面的情绪都会在这汇集。

师;那汇集之后呢?

生:会有情绪的爆发,所以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声音,有一种激愤的情绪。

师:她在愤恨些什么?

生:自己悲惨的遭遇。

师:她滑落人生低谷处的这些悲惨的遭遇是由谁造成的?

生:“弟走从军阿姨死”是社会的变迁,“门前冷落鞍马稀”是时间和社会。

师:再讲具体一点,为什么现在人们不来看琵琶女的演奏?

生:年老色衰。

师:那“门前冷落鞍马稀”背后的隐痛是什么?

生:当时的人们重色轻艺。

师:那她的婚姻呢?

生:商人重利轻别离,她遇人不淑。

师:现在能理解她为什么愤怒,为什么会有情绪的爆发吗?

生:能。她所经受的这一切都不是以她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她会有太多的不甘心,最终导致了情绪的爆发。

师:分析很到位,“不甘”这个词用的很准确。琵琶女最后情绪的爆发也是她发出的对社会对人生的控诉。

师:根据刚刚的分析,我们请一位同学结合琵琶女的身世之感,将乐音的起伏变化诵读出来。

(生读)

师:琵琶女的人生、乐音的变化我们捕捉出来了。那白居易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生:先起再落。

师:那琵琶女对社会、对人生的控诉,白居易没有吗?

生:有。

师:那他藏到哪里去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