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生命课堂师生关系的重构

作者: 李秋华

摘要:教师是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体,可以说教师会直接影响到生命课堂教育的整体质量。而从生命课堂研究角度出发,不同人由于自身的社会经验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于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同,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我国对于生命教育的实际需求,基于此需要进行生命课堂中师生关系的重构,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独立的、具有个性的生命观,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命教育 师生关系构建

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语文生命课堂教学是一种动态的生命教学,是基于学生对人生的敬畏心和对生活的热情进行教育,立足于个人的成长,学生可以在语文生命课堂活动中,呈现出一种充满生机的活力,并在语文生命课堂的精神天地里完成对人生的感悟。

语文生命课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多样性、体验感、互动式和形成性上。多面性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具有生活化和开放化的特征,不再把教学内容局限于语文课本,而且还要在语言生活当中挖掘可供课堂教学的新素材,带动学生必须用发展的目光去审视人生,进而给人生赋予独特含义。因此语文生命课堂教学也可以在发展学生人格的成长、满足学生情感需要、促进学生精神自由发展等领域中起到特殊的教育功效。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指出,需要充分地认识到生命教育在新一代年轻人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进行高中学生生命教育中,需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注重学生家庭观念、社会观念、两性观念的塑造,也需要提高学生规划生命,设计人生的能力。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构,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生命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兴趣,让生命课堂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生命教育及其对师生关系构建的需求

生命教育是现阶段学生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沙岭中心校校长程桂英在《开学第一课》中的演讲表示生命教育是学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需要认识到“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生命因自主而积极发展,生命因超越而幸福完整”,而我国《关于加强新时代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之中也明确指出,需要通过生命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故而,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工作十分的重要以及必要。而从本论题研究情况来看,论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能够通过课程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对于生命伟大的认识,也能够通过生命教育的方式,进行学生心理的塑造,为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其教学思想、策略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从生命研究角度出发,对于生命的认识每个人都有不同,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师教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能会出现学生接受程度不高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师生关系重构,共同进行生命价值、意义方面的探索、引导学生形成良性的、正确的生命观。

二、高中语文生命课堂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构建目标与原则

(一)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1.融合程度不高,过程浮于表象。生命课堂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当下的教学研究之中总浮于表象。这主要是因为教学过程之中应试教育与成绩至上之理念加剧了课堂之呆板,致使生命教育浮于表面。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实践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深度不足,单纯侧重教学大纲的内容,学生只能“吃得饱”不能“吃得好”;其二,是教学手段的限制,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在实践课堂之中,任课教师多采用教学理论+课程解析的方式,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养成文学思维,如何感知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十分欠缺,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2.缺乏质疑思维,开放程度不足。质疑思维是教学之关键,是要带动学生知其为而知其所以为,而这是生命教育之关键,需通过文章本质而一窥时代是文本之思考。所谓质疑思维,这正是语文思考能力的一种深化,即要让学生明白课堂的重难点,并以此为切入实现自我思考,汲取相关知识与能力,形成自我审视与自我成长。而当下的语文课堂恰恰最欠缺这一点,要让学生知其为而知其所以为。这是生命课堂欠活力、欠质疑思维的一大表现,学生尚未全完思考时,教师便直接给出答案,这便造成了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失,课堂生命教育有待提升,针对于思维能力深度挖掘,既是要强化生命课堂的理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老师们“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悟、有所行”。

3.交往质量受限,缺乏个性发展。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等交流活动,形成有智慧和德行的人。学生始终是课堂的核心所在,而在生命课堂中亦应强调于此,学生学情状况不同,自然对于语文反馈有所差异,故而在师生交往之中,应以多变进行教学调整,实现教育之人性化,做到点拨与发散,让学优生素质提升,让学困生紧跟教学进度。而当下交往质量受限,生命课堂难以落实,深究其因,是因为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的双重受限,师生交往方面,教师与学生没有形成平等的交流,灌输式的传播让学生缺乏思考能力,无法感知文字之间旺盛的生命力量,汲取成长的养料。而之于学生而言,生生之间的交往缺失,无法形成良好的语文思考与语文探究氛围,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师生关系构建的目标

高中语文生命课堂中注重师生关系构建是为了让课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更为正确的生命观以及价值观,加深生命教育讨论与研究的深度,使得语文生命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师生关系构建的原则

1.平等性原则。在生命面前呈现人人平等的关系,教师对于生命的认识并不等同于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师生在进行生命观探索过程中要处于一种较为平等的地位之上,故而,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应当是一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能够站立在同一位置的关系。

2.共同发展原则。人对于生命的认识会伴随时间、经历等方面的变化产生变化,对于生命的认识并不是单一的、固定的、死板的,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生命方面的探索。对于生命的探索不仅仅是学生在学习中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师在发展中需要探索的重点内容,故而,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进行生命价值、生命观等方面的探索。

3.角色多样性原则。教师对于生命的认识不能代表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传统教育课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会向学生强行灌注自身对于生命的理解,这不利于学生个人成长。故而,在生命课堂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所承担的角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复杂,故而,在生命教育中,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转变,让生命教育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高中语文生命课堂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一)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化解教学冲突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较为固定,基本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这种情况稍有改善,但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仍然较为明确。但是生命教育与其他内容教育存在一定的不同,教师与学生在生命方面是处于同一水平线的,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会造成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也容易因为师生之间对于生命教育认识的不同而产生矛盾,进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故而需要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角色的重构,共同进行生命方面的探索。而师生在课程教学中角色的转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建立生命平等思想。教师与学生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在平等视角的基础之上进行生命方面的学习。第二,降低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绝对关系,教师与学生在进行生命教育相关内容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降低传统教育中领导与被领导的思想限制,以一种更为平等的关系进行教学工作。第三,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多元化角色的塑造,教师与学生在生命教育中自身的角色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需要师生掌握自身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更为高效地进行师生关系的构建。

1.贴合认知,定制任务。贴合认知,定制任务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贴近吻合学生的认知,要在学生的认知空白处、模糊处、升华处设计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语文生命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灵动。学生的阅读感悟是一种充满个性意义的行为,但教师也必须看到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学生对所学习到的作品也极为容易走向刻板感悟的死胡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极具贴合性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之中,既能“吃得饱”又能“吃得好”。

案例:《出师表》

师:以《出师表》一文教学为例,作为诸葛亮的自序,字字珠玑,言语真诚,将治国方略与国家发展要领一一嘱咐给后主刘禅。这足见诸葛亮“贤相”的精神面貌。那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1:诸葛亮是贤德的形象,是蜀国之希望。

生2:我并不这么认为,在《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十分贤德,而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足智多谋,但蜀国仍是偏安一隅,这显然是有些冲突的。

师:请读出依据,说说你自己认为诸葛亮的形象到底是什么。

生1:《出师表》委婉地劝服后主刘禅要广开言路,赏罚分明匡扶江山社稷,又直观地表达了自己以身许国的决心。单凭于此,诸葛亮便值得钦佩。

生2: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聪慧智近于妖,在“挥泪斩马谡”一环之中,诸葛亮悲痛难忍。在《三国志》中,将诸葛亮的人物进行了详细剖析,同样在“挥泪斩马谡”中,刘备几经劝解认为马谡不可担大任,但诸葛亮却仍旧进行如此安排,可见诸葛亮也有不足,但是纵观三部作品,对于诸葛亮贤相的一面都进行了认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课后,同学们可以按照这一思路,完成如下任务单。

①你认为诸葛亮形象到底如何,请辩证说明。

②通过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与诸葛亮自身作品进行对比,结合自身感悟给诸葛亮写封信。

如此一来,实现生命课堂中加深学生反思,在多元交往与切磋中促进任务群的形成,开拓了学生的思考性。

2.重视体验,关注过程。在实施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之中恰当的诱导,还可设计相关问题,各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不断深入,从而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与主动性。如学生诵读《雨巷》案例,要使他们体会诗作中蕴涵的生命,老师应该通过提出重重问题,诱导他们深入理解这首诗篇的写作历史、美学特征及其时代中表现的情感内容。教师应该从这些方面进行指导:

师:每部作品都是有灵魂的,在字里行间作者总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感,那我们在阅读了《雨巷》这首诗歌以后,有没有从中感觉到作者在书写时的意境呢?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在阅读本诗歌以后的感受。

生:在诗中,无论下雨或者游荡于雨巷的如丁香般的女孩,都给人一种忧愁的感受。

师:按照你以为所学的对于雨水的描述,通常雨水代表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

生:忧愁。

师:那请同学们在诗句中寻找认为能够表示诗人失落、忧郁的词语。

生1:独自、彷徨、寂寥、愁怨、寒漠等。

生2:那丁香一般的女孩,到底是指具体的人呢?抑或是什么?

生3:我觉得不尽然,我觉得这是一个象征的意象,即是一种对于美好的期待。

生4:我也认可这一想法,将无法言说的情感借助女孩子形象表述出来,更见深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