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 课改当前:语文教育亟需解放思想 李煜晖,1980年生于吉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小学(中职)国家语文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 整本书阅读和群文阅读相结合的途径与内涵 摘要:依据课文中的某个触发点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完成有价值的专题任务,是非常有意义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同时,围绕该触发点有机联系相关的课内文本,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又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多层次培育。关键词:整
文本解读 | 史传文教学中核心素养达成的三个维度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后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语文学习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史传文教学,宜在开掘作品文学价值中锤炼学生的“语用素养”,在挖
文本解读 | 在“选择”中开掘文本的“篇性” 摘要:“选择性”是文学作品的根本性特征之一,也就是说作者写“这一个”而不写“那一个”,背后包含着不同的意义生成动机,而这独特的“意味”也就是文本独特的“篇性”所在。《黄昏清兵卫》为何选择“葫芦”,其背
文本解读 | 找准“视点”找好“落点” 摘要:古诗词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样式,在教与学中需要独特的理论与方法,创作本位审美的辩体原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将这一原则应用于杜甫自制新乐府组诗《石壕吏》的解读,能更好理清其“叙事”的特性。诗歌
聚焦与思考 | 非虚构理论视阈下的高中论述类文本教学探究 摘要:中学语文课标中所说的文学类、论述类与实用类文本的语篇类型,恰好能与虚构文本与非虚构文本相对应。借用非虚构文本理论,不仅可明确说明文学类文本与非文学类文本的区别,而且还能印证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
聚焦与思考 | 慎教:高中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摘要:人类的教育史其实是一部慎教史。自人类文明开源起,慎教就牢牢地控制着教育这个大系统的要害之处,让教育始终伴随乃至引领时代与文明的进程。高中语文教育坚持走慎教之路,具有优化学科建设、助推育人工程、参
聚焦与思考 |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整合”教学的研究策略 摘要:认知语言学从“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的角度把人们对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框架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虚拟的心理空间,予以存储相关信息,证明了认知的开放性和隐喻性。从“范畴理论”来透析“整合”具有“创造性”
聚焦与思考 | 初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理解与实施 摘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指向“思维能力”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质疑探究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
课堂教学 | 基于解字法的高中语文“有意义学习”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利用汉字的起源发展、形构义理和情境意义等特点与规律,研读文本、设计教学和架构课堂的教学方法,可将其称为“解字法”。基于解字法的高中语文教学,既可促进学生对无意义材料赋予意义进
课堂教学 | 用朗读设置情境,将短文教出深韵 摘要:为探索新课标新教材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实现语文课程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追求,提升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课标、教材、文本、学生等多个维度探索有效朗读的策略,建构文本具体情
课堂教学 | 深度追问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摘要:追问是语文课堂师生对话不可或缺的环节,能促进知识的向内转化,发展学生的思维,最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在本文中通过追问多余吗,探究写作意图;追问真的吗,挖掘潜藏信息;
课堂教学 | 试论“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的教学应用 摘要:“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是近年重要的数字文学地图平台建设成果,其权威可靠的数据来源、直观真实的作品呈现,有益于推动对唐宋文学家生平及其作品背景的深度发掘。将该平台应用于《春夜喜雨》教学中,通过对诗人
课堂教学 | 高中语文生命课堂师生关系的重构 摘要:教师是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体,可以说教师会直接影响到生命课堂教育的整体质量。而从生命课堂研究角度出发,不同人由于自身的社会经验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于生命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同,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被
名师手记 | 研读经典,获得修养的捷径 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随笔。本单元另有荀子《劝学》、韩愈《师说》和毛泽东《反对党八股》、鲁迅《拿来主义》及王佐良《上图书馆》等五篇文章。这
教材 | 聚焦言语形式,挖掘文本内涵 摘要:考察经典小说《祝福》的常态教学,大多数教师从封建礼教吃人的宏大主旨开讲,至于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吞噬祥林嫂的,则语焉不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这种凌空
教材 |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 摘要:2019学年全国高中使用统编版的教材,这一举措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了母语地位,更加重视母语教学。教材的更换也反映了我国在坚持不懈地推动语文教育改革,但也正是这一变革,使很多一线教师一时
教材 | 促进深度学习的议论文单元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以统编教材九下第四单元为例,实践与探索促进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单元设计以关联新旧知识为学习起点,以比较阅读提升思维品质,创设辩论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迁移,用表现性
教材 |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特点 摘要:语文教材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关键和两者之间的桥梁,其编制过程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应当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引领和借鉴。为了更好地了解新教材中文言文课后习题的特点、为教与学
写作 | 基于核心素养的微写作命题研究 摘要:本文从微写作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探讨微写作的教学价值和评价价值,并对近九年北京卷微写作试题进行梳理总结,发现微写作试题的命制在总体框架、试题材料和考查能力上基本稳
写作 | 基于模因理论的议论文说理写作教学探索 摘要:作文教学的根本之道在写作实践。本课聚焦议论文最重要的分析语句,在“模因理论”指导下,设计了基于实践的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说理分析的质量:“同化——记忆”说理模因,变“无分析”为“有分析”;“表
写作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思辨性写作路径探究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严重缺乏思辨性。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立足于提升学生语文学
考试与评价 | 情境运用探规律 提升思维促发展 摘要:语言文字运用一直是贯穿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新高考考查的重点和创新点。观察近年来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命题形式,稳中有变,不断创新,呈现出综合性强,重语境意识,重逻辑思维考查等特点。本文试图分析近
考试与评价 | 识文尊路 聚形绘神 摘要:散文阅读是高三阅读复习的重要模块之一,在“四新”背景下,高考备考复习中的“回向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试图借助杜威的“一个经验”理念,帮助学生梳理关联经验,从而建构完整经验。回到教材文本
语文新锐 |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机遇、困境与策略 摘要:近年来,线上教学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方向。高中语文线上教学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更新和发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延伸了高中语文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外部条件等问
经典案例 | 言之寥寥数语,胜于百万雄师 【设计背景】1.教材分析本专题所选篇目均为文言文,涉及的具体篇目有《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滑稽列传之淳于髡(节选)》《孟子见梁襄王(节选)》《晏子谏齐景公(节选)》,均为较经典地体现“游说艺术
博硕论坛 | 过程性评价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实践 摘要:系统思考整本书阅读过程性评价“为什么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有利于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一体化。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融入过程性评价,是促进持续有效阅读的必要程序之一。整本书阅读过程性
博硕论坛 | 突破传统认知,提升写作教学质量 摘要:传统写作教学滞后于新时代育人需求,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写作教学应具备认知性、情境性、发展性的特点。具体体现为:写作功能不再仅限于表达而应成为学习者学习探究的方式;写作目标不再仅限于篇章作品而指向问题
博硕论坛 |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诗歌异文研究 摘要:异文指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书籍文献或者是传世版本中呈现出的不同文字面貌。古代诗歌在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会面临版本选择的问题,这给异文研究留下一定的空间。文章以唐李白《蜀道难》为例,从校勘
博硕论坛 | 李白诗歌异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 摘要:李白的诗歌由于他的斟酌修改,以及后人在传抄过程中的增删窜改,形成了他诗歌中的“异文”现象。以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选入的九篇李白诗歌作品有八篇就存在异文。中学语文教材在编选李白诗歌时遇到异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