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理解与实施

作者: 陶守成

摘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指向“思维能力”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质疑探究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研究课标,钻研教材,统整单元主题,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多样活动,关注学习成果,去训练、提高、评价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内涵解读 内容选择 实施策略 注意事项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课程内容作为一个新增的独立的板块,以六大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六个任务群之一,属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那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涵是什么?初中阶段该如何去具体实施?实施时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笔者主要结合九年级语文教材和亲身教学实践,来阐述一孔之见。

一、初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涵解读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其中借鉴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的一些思想和做法,包括以学习任务群为组织形式的内容结构。不同的是,内容结构由18个学习任务群精简到6个,且只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任务群名称与高中一致。

那么,如何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涵呢?“思辨”顾名思义即“思考辨析”,指向“思维能力”这一语文学科素养。关于思维能力,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1]。这里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是感性思维,在幼小阶段学生的思维品质上体现明显。而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是理性思维,是高阶思维,也是初中生抽象思维发展的标志。换句话说,课标素养内涵中明确的五种思维,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层到深层的思维发展规律,初中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基础上的理性思维。

语文课程总目标第7条对应思维能力这一学科素养:“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2]。仔细研读可以发现,这一目标有四个方面:一是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思维习惯;二是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式;三是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思辨能力;四是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求知态度和理性精神。这样,兼顾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思辨能力、求知态度和理性精神等关键要素的总目标要求,就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核心内涵和目标参照,需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予以聚焦。

语文课标在课程内容中,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具体的表述——“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3]细究其要义,有这样几点:一是具备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思考习惯;二是运用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思维方式;三是侧重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的思辨能力培养,能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四是形成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正确价值观念,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由此可以看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与语文课程总目标第7条的四个方面呈对应关系。教师要设计系列的学习任务,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引领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达成相关的课程目标。

当然,宽泛一点来讲,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包括文本阅读、口语交际和作文写作等,都或多或少有思维活动的参与,从而体现思辨的特征。

二、初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内容选择

从初中语文教材的角度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含义,分为两个方面: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表达。思辨性阅读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议论性文本,但不限于议论性文本。如《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等事理性说明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等哲理性散文,《山水画的意境》《驱遣我们的想象》等文艺鉴赏类作品,《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等文言经典,都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思辨性表达分为两个方面:思辨性口语表达和思辨性书面表达。思辨性口语表达的形式主要有讨论、辩论、演讲等,可引导学生表明观点,言之有据;思辨性书面表达的学习内容主要指的是议论文体的写作,可引导学生亮明观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合理论证,从而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冷静、理性的思维品质。

审视初中六册语文教材可以发现,九年级语文在培养学生的思辨品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上册有二、五两个单元的议论性文章和“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论证要合理”三个写作部分,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是“君子自强不息”,安排有演讲活动,第五单元安排有口语交际“讨论”;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读书求知、文艺欣赏为主题的文章也属议论文,口语交际是“辩论”;还有下册三、六单元的经典文言文等。这些都是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密切相关的内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材的这种安排,契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发展规律。也可以明确,初中阶段尤其是九年级,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质疑探究精神,养成独立思考、自信表达的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高度关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施。接下来,笔者主要结合统编九年级语文教材,来重点谈谈初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施策略。

三、初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施策略

(一)统整单元主题,训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是以双线来组织单元的,强调单元整体教学,一单元的主题相对集中,可以利用思辨性强的单元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提示第一段明确本单元的文体特征——属谈人生、社会或教养的议论性文章。学生读其能深化对人生、社会、教养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第二段阐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解读它的关键信息,可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①理解议论文是阐述作者主要观点、看法、主张的文章,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②了解论点的特征——表明作者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了解中心论点的大致位置(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或自己概括),准确找出或提炼中心论点;

③了解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能给论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④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学会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⑤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能结合具体语境加以分析。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教读课2篇,自读课2篇。根据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和教读课教方法,自读课用方法,注重一课一得的教材编写意图,可以明确《敬业与乐业》是本单元课文学习的重点。主要教学环节可设计如下:

环节一:读读想想

教师活动1:默读文章,想想标题的含义是什么?围绕标题,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即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的?

学生活动1:阅读,理解标题含义;思考中心论点在形式上的特点以及在文中的大体位置;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活动意图说明:理解作者观点,了解论点的特征及文章结构;指向正确价值观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环节二:读读说说

教师活动2: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请阅读文章,圈点勾画出运用论证方法的句子,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的作用。

学生活动2:学生自主阅读,做批注,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分享发现。

活动意图说明:教师有意识地从有业、敬业、乐业三个方面引导集中反馈,结合语境指导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指向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环节三:读读议议

教师活动3:“论证思路”,顾名思义是作者论证某个观点的具体思路。通过对语段内容的分析梳理,可理解作者论证某个观点的思维过程,一般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来连接。请以课文2-5段为例,分析其论证思路。

(教师评价,指导方法)

学生活动3: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梳理2-5段的论证思路,交流反馈,听取老师指导。从第6段、第7段或第8段中任选一段,独立思考,分析其论证思路,写在笔记本上,写后交流反馈。

活动意图说明:引领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学会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指向思辨能力的培养。

环节四:读读补补

教师活动4: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第6段中,作者围绕“业有什么可敬、为什么该敬”,列举了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第8段中,作者围绕“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列举了4条理由。参照这两种写法,为“业有什么可敬、为什么该敬”补充道理论据,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补充事实论据。

学生活动4:阅读,思考,补充相应论据,交流反馈。

活动意图说明:了解论据的类型,能给论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指向理性思维,训练思辨性表达能力。

因为《敬业与乐业》是议论性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又是教读课,所以环节设计得比较全面,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议论文阅读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再看单元第二篇文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根据统编本教材多层次助读系统,结合课后习题,可设计以下主要环节:

环节一:读读说说

阅读文章,思考:雨果先生在这封信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环节二:读读想想

朗读第3段,边朗读边想象圆明园无与伦比的美,感受铺陈渲染的手法,理解雨果先生对圆明园艺术地位的高度评价。

朗读4-9段,理解雨果先生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火烧圆明园的评价,感受其正直无畏、坚持正义的立场。

环节三:读读品品

雨果先生善用反语,表明自己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态度,对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予以无情的嘲讽,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请朗读文章,圈点勾画出文中运用反语的句子,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它的妙用。

后两课《论教养》和《精神的三间小屋》是自读课文,可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受议论性文章的相关特点,运用前两课所习得的方法去深度阅读,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

根据读写融通、读写一体的大单元教学理念,写作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内化,是阅读落地生根的重要环节。“观点要明确”是本单元的写作部分,是训练学生思辨性表达的重要支撑点,需要重点关注。

这样,一单元由教读到自读,再到写作,学生由习得方法、运用方法再到能力转化,体现了思维的进阶、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发展。

(二)设计多样活动,提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4]。为此,可创设日常生活、文学体验或跨学科学习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开展多种活动,以锻炼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