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经典,获得修养的捷径

作者: 王承栋

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随笔。本单元另有荀子《劝学》、韩愈《师说》和毛泽东《反对党八股》、鲁迅《拿来主义》及王佐良《上图书馆》等五篇文章。这六篇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其中《读书:目的和前提》排在第五位,和后一篇《上图书馆》同是关于学习的随笔作品,黑塞首先阐释理论,然后结合本人的切身经验加以具体论述。与前四篇中的说理篇在文体和形式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笔者在课堂教学时,力图让学生不但可以对文中的观念加以反思、分析,而且注重对作者自身经历的记载,自身态度的表现,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学过程也极力注意兼顾“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结合学生阅读和表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逻辑知识”的整体的单元教学目标,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设计方案。

一、关注单元设计,确定教学目标

(一)关于单元教学

统编版的高中语文课本以大单元课程群为主。在授课中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大视野,有一定的大视角,将各单篇文本组合成一个整体,适当跨度地实现知识点的合理迁移和融合。从内容上整合课本编排内容,重组形成适应学生认识能力和教学实践的全新内容体系。这是一个课堂内容的无重复,课堂环节也更紧凑,知识拓展多容量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它是从单篇章教学发展到多篇章教学,进而达到单元大主题的教学模式。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以“学习之道与有效阐释”为中心的人文课题,所选取的六篇文章从多个方面阐释了关于学习的课题。课程规定本模块编排任务群的重点:一是思辨性阅读,二是思辨性表达。

本单元前四篇文章根据某个问题的现实情况阐述思想,其中议论居多,思辨性为主。古代文化篇目《劝学》《师说》,必须认真诵读,目的就是指导学习者辨证地思考关于作者的观念,同当今提倡的终生学习、深度学习等新观念相结合,从而理解作者对于古代文化、读书观念的现实针对性;教学《反对党八股》时,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作文的实际,结合某些不恰当的文风,思考本文的观点对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的指导性,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品质;《拿来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阐述的也是如何学习的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不同的观点和作者的主张,梳理论证思路,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这四篇文章从古到今,从研究学习的观点、方式与价值到提倡“师道”,从批评党八股、提倡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作风到探索对待有效学习应有的方式,都是根据某些问题的现实有感而发,逻辑严谨,富有强烈的说服力与感染性。

后两篇文章《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有关读书的随笔,也兼有讨论与记叙,作家也根据本人自身的体验来现身说法。《读书:目的和前提》侧重讲述自身阅读经历,抒发自身对于阅读的独到理解,文本中的观点、经验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读书的兴趣,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一单元模块着重指导学生发展思辩性读写和表达,要围绕着作家观点的针对性和理论概括来进行教学,要让学生正确掌握作家的看法和态度,注意作家思考问题的视角,把握他们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现实问题,以独特的角度、科学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

鉴于这是全套高中语文教材的第一个思辨性单元,也根据人文主题“学习之道与有效阐释”的总体要求,我们将单元目标确定为:

1.文本理解:通过学习具有思辨特色的古今中外文章,经过对“学习之道”的探索、总结与反思,训练学生利用课本注释与工具书查阅容易理解的古文,掌握有关字词的含义,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技能。

2.思辨培养:学习教材古今中外论述阅读学习方面的名篇,能够联系作者的思想观点与写作历史背景,了解作者思路、观点以及实际针对性,把握作者处理实际问题的辩证思考方法。能够分析总结自己的论述基础、思维方向,推理逻辑。

3.文化自信:通过仔细阅读和解析本单元各类选文,了解作者所提出的关于读书之道、从师之道、改造学风等关键的知识命题,并结合作者自身的读书感受,领略传统智慧,培养家国情怀,树立理性精神,形成自己的学习之道、学习之观,提高学习能力和文化鉴赏水平。

(二)本文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笔者为了使学习者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基本的理解,也有助于在阅读时掌握作者的主体观念和论述思维,体会文章的逻辑思考关系,在表述与交流时有理有据地展开阐述,从而认识论述类作品的实际针对性,建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增强学习能力,制定本文的相关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和思想认识;2.掌握课文内容及主要观点;3.明确创作目的,并掌握获得教养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观;4.鉴赏重点语句,品析文章的语言及表达的艺术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研读经典的意义,并努力去实践。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文本深刻的含义,树立阅读经典观念。

二、解读作者身世,掌握写作背景

课前任务:自主预习。

因为课程安排此篇为略读文章,于是笔者便打算安排学生先自己搜集资料,通过查阅整理黑塞的生平资料与作品,了解黑塞的生活经历和写作历程,知人论世。

(一)了解作者

赫尔曼·黑塞,著名文学家、诗人。1877年7月诞生于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1962年病逝,终年85岁。黑塞爱好音乐和艺术,是一名漂泊、寂寞、隐逸的文学家,他生前曾获得过多项重要文化殊荣,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外还曾荣获过冯泰纳奖、歌德奖等。主要代表作有《玻璃球游戏》《荒野狼》《东方之行》等。他的文学作品多以小市民日常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流露了同时代人的某些绝望情绪,被德国诗人雨果·巴尔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二)探寻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毫无疑问是破坏人类的。黑塞热爱自然,享受孤独,安于质朴的物质生活。战争使黑塞深深地进入到对人性的思索与研究之中,他力图同时从知识与修养两个角度来分析探讨人生,通过学习和修炼,启迪更多深受困境的心灵,实现灵魂与人格的自我完善,于是他写出了许多研究人生的著作,本文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本文节选自《黑塞说书》,由“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武能先生翻译,曾刊载于1990年第4期《读书》杂志,文章标题为编者加著。黑塞在文中指出,阅读是获取教养的主要途径。他赞扬了读书的意义,劝告人们应该用心研究经典作品,从阅读中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提高自身素质。黑塞受我国老庄思想的影响较大,因此文章能够笔随心走,有着心理的深度反映、哲理的深刻探索。

(三)辨析文体

此文为有关读书的一篇文学随笔。文学随笔是散文的其中一类。这类散文,随手笔录,抒发情感,叙述或评论不拘约束,往往篇幅简短,形式各异,或主要介绍传统的文化常识,或意在提出学术观点,或注重分析社会世态人心,启人心智,引人深思。本篇随笔旁征博引,但并没有太多的理论性或过分的论述,行文严肃而不失灵动,构思独立而不失严密,充满“理趣”是其最明显的特点。所以读此文,应注重全面掌握作品的内涵,提炼作家的主要观念,品味富于理趣的妙言佳句。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观点

一般讲,阅读文章应该先整体上把握,即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一个总体把握,再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此,笔者安排以下任务。

课堂任务一:归纳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篇有关读书的随笔,文章抓住中心议题,以不同的读书品位做比较,与人成长的各种追求做对照,多角度阐述。用对话方法,亲切自然,语言充满哲理与诗情画意。主要揭示了读书的作用。

黑塞提出阅读是获取教养的最主要途径,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历史经典,并从书中探索世界,了解社会,丰富自身文化。作品高瞻远瞩,有理性思辨,也有情感叙述,辅以亲身感受来阐述问题,论述中充满了对读书的强烈感情。

课堂任务二:理顺本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本文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阶段层层深入的。

引论:(1段)指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所谓“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本论:(2-7段)明确获得修养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读书。

一要遍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各国人民的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伟大作品,“获得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二要勤读经典,特别是中国古籍,以增加感受“对现实生活的接近,高贵的谨守最高道德要求的精神与感性的富有乐趣和魅力的日常生活的和谐协调”;三必须读名著,尽管“名著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值得我们在读的时候花体力、下功夫”。

结论:(8段)强调人们必须阅读杰作,并总结全文,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与前提。

或者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本文围绕读书来展开论述,重点阐释为什么读书:获得真正的教养;读什么书:读世界文学、经典、杰作;怎样读书:有个性或人格的追求,凭爱好阅读三个方面的问题。

课堂任务三:思考总结本文的写作主旨

思考1: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是什么?

说明:本文第二段指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文章第3、4段指出,读书的前提是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个性或人格。

思考2:通读全文,如何归纳《读书:目的和前提》主旨?

明确:文章明确提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一条主要途径,阐明了读书的目的与前提条件。黑塞认为读书的关键目的是找到生活的价值意义,前提是认识清楚自己,找到符合自己的某种个性或人格。作者十分赞扬读书积累的榜样作用,劝说人们多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阅读书籍过程中发现外面世界、认识现代社会、完善人生自我,获取道德修养。

四、研读分层内容,体悟思维逻辑

本文以读书立意,针对读书的目的和前提进行阐述。各个层次相互支撑,意在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掌握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为进一步理解文本,笔者还制定了相关任务。

课堂任务一:找出本文写作思路的关键句,明确其主要含义

思考1: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什么?

明确:他还主张,真正的内在修炼是一种“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境界,同时他又认为真正的修养所呈现的形式应当是“永远都在半道上”的,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努力修炼的内在过程,是一个可以动态地呈现的过程。真正意义的修身与养性并不具有功利上的企图,而只是希望达到精神与灵魂上的自我完善,所以提高修养才是人生命的最高境界。

思考2:文章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提出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明确:相互并不矛盾。因为前文中的“涵养”和“教养”的含义其实是相互交错联系的。修养并不存在有功利的企图,只是培养中一种“自我完善”,而所谓“具体目的”指代的其实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认为有功利意图地培养一些能力和本事。从人的真实生活角度看,能力素质和生存本事虽然比较重要,但这些因素毕竟是生活的方式,而所谓修养则是一种对生活的高端态度。

思考3:黑塞为何提倡研读世界文学?

明确:读书就是学习,“读什么”也是一个基础问题。此外作者还明确指出,阅读世界文学是获得良好教养最具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研读古今世界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经典作品,可以帮助我们逐步了解世界,把握大师们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并能得到更广泛鲜活的多面意识和深刻领悟。而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读的书往往会影响其一生的精神生活,而且对其人文素质的构成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进而还可能决定他终身的审美要求。所以,人应该从读书的初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以确定终身读书的方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