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统编高中语文课程的逻辑理路、实施困境及路径探析
作者: 蒋佳娇摘要:统编高中语文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其独特的学科价值,既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也是课程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其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面临如何理解课程设置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如何发掘教材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面临如何创设有效情景,落实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性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统编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使命之一,需要加强教师队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需要教师正确理解统编高中语文课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敏锐激活教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突出真实情境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建构,才能肩负起语文学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统编高中语文课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逻辑理路 实施困境 对策与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国家民族复兴的伟业,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和时代意义。教育部统一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属性的直接体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如何响应党的号召,落实好“为党育人”的历史责任,肩负起高中语文学科育人目标,培养好“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2]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解决好的现实问题。因此,聚焦统编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考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统编高中语文课程的逻辑理路,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境,探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有助于用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实施好课程目标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好堪当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统编高中语文课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逻辑理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3],而科技、人才强大的基础在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课程为本。统编高中语文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是凝聚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直接体现,其“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学科特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
正确理解和把握统编高中语文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的重要作用,首先要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明确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站在国家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并围绕这一命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在各民族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论断并写入党章。[5]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再次重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6]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论断,“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核心是引导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7]这“五个认同”在统编高中语文课程中,体现为语文学科以文育人的特性和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与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脉相承。
2021年新修订的教育法第五条,规定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培养具有“五个认同”的现代化接班人,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接班人服务,就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只有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才会认同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才会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才会拥护党的民族政策,从思想上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才会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会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会将个人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将青春和热血贡献给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统编高中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9]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为教材的编写奠定了学理基础。而这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都蕴含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求。
首先,就“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而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通用语言文字法》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并特别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10]作为通用的汉字汉语,不仅是汉族的语言,也是各少数民族的共同语,汉语的学习,对施行双语学习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不仅能解决国内跨区域交流的困难,还能帮助解决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应当认识到,“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从语用层面提出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内涵。其次,“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对选篇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对史传文学中的史实作深入思考甚至质疑,需要联系现实或多元化地理解古代文化经典,这种“多元解读”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思想意识的价值体现。再次,“审美鉴赏与创造”蕴含着用“包容和理解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文化”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生通过阅读不同民族作家作品,有利于拓宽文化视野,感知不同民族文化风貌,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丰富性、多样性,发现文化传承的轨迹,逐步建立起包容多元的文化自觉,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另外,“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立德树人、以文育人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规范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子以一种润物无声的不着痕迹的状态融入到了教材之中,体现为以“人文主题”为内容的大单元教学的显性教学主线和以“语文要素”为要点的隐性教学脉络。[11]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不仅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还蕴含了大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子,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文阅读,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融入了革命时期感时忧国、将青春融入中华民族命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因子;第三单元的古诗词鉴赏,汇聚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对污浊官场的不满,杜甫对国民命运的担忧,白居易对个人与时代命运的慨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也蕴含了传统士大夫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家国情怀。这些教材选篇,都体现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内涵要求。
(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2]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书写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时至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养分,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例如《六国论》中体现的古人的理性智慧和心系天下的品格,《谏太宗十思疏》中国家兴盛之时居安思危,大胆建言,国家危难之际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的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烛之武退秦师》表现出的以国际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心胸和爱国精神,苏武抛弃个人生死依然要捍卫民族尊严的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天人合一”“崇德向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传承至今。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展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水源头。
教材中的革命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辛,奋起抵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创造了伟大的革命文化,涌现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抗美援朝精神等精神谱系。这些精神,是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艰难的革命征程中创造起来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革命养分和精神动力。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百合花》《哦,香雪》等带有革命时代烙印、反应革命时代精神的语篇,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革命文化中感受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如《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向我们揭示了一种基本的社会规律,揭示了一种观察、阐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方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受“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这些革命文化,可以坚定我们秉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自信,激发各民族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能够展现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彰显社会主义时代风貌的相关文章,其中包括反映重大历史事迹的通讯如《别了,不列颠尼亚》、英雄人物通讯如《“探界者”钟扬》《喜看稻菽千重浪》等语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这些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选篇,是当代最具有价值引领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本质、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层面的集中反应,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