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
作者: 蒋文学《上图书馆》是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3课的两篇散文之一。熔描述性、抒情性、思想性于一炉,语言淡而有味。基于新生态理念,坚持“新生态取向”,强调合作、交流、融通的文化特质,探索构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梯度性和融合性的思维模型,运用“四读三境”法,短文长教,找好切入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感悟文章情思和主题。引导学生以点带面,联线成片,善用一把钥匙开多把锁,从“这一篇”而知“这一类”的特点。注重提高阅读认识,渗透“读书滋养心灵”“阅读即精神成长”“建设阅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一、深研教材,独辟新径
1.透析文体,把握特点
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的突出特色。它形式多样,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可以观景抒情,睹物说理,读书漫谈,可以一事一议,或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作者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表达见解、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它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
2.概述内容,统摄全文
第一部分(第1-3段),引用名言,引出自己“上图书馆之乐”。第1段,采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图书馆”的话题。第2段,用“我”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法国国立图书馆“使人爱它”的缘由。第3段,总领下文,点明题旨并且暗示“我”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第二部分(第4-5段),写在中学时代“公书林”打开了“我”阅读英文著作的新天地。第4段,由总述“上图书馆之乐”转入具体介绍图书馆,详细介绍“公书林”图书馆。第5段,介绍“公书林”图书馆的内外环境,从侧面反映当时它对“我”影响之大。
第三部分(第6-7段),写在大学时代,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深层世界。第6段,再点题,详细介绍对“我”影响深远的清华图书馆。第7段,形象表达国家民族处于黑暗、危亡之秋。
第四部分(第8段),写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
第五部分(第9-10段),写在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中的升华体会,感悟上图书馆的奇趣。第9段,略写对“我”影响较大的第四个图书馆。第10段,写“我”在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里读书的激昂欢愉之情。
注意梳理积累词语、成语、典故,结合语境理解和记忆。如:消磨、一灯如豆、气象万千、豁然开朗、牵强附会、独拥书城。
3.知悉背景,挖掘主题
西蒙娜·德·波伏瓦,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伟大的回忆录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王佐良先生受到她的启发,写下此文。遵循时间顺序,按照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梳理自己在不同阶段、不同地方的读书选择、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及收获,表达了对读书生活的热爱,阐明了读书可以提高人们理性认知水平的道理。意在引导青年人充分利用图书馆,发现读书的乐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4.了解作家作品,知人论世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著名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著有英文专著《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译著《彭斯选集》等;论文集《风格和风格的背后》;文化随笔集《心智的风景线》;中译英话剧《雷雨》(曹禺著)。他对翻译的最高要求,“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5.问题导向,瞄准肯綮
含英咀华,品味语言。注重理解重要词语、语句的含义或作用。通过联系词语所在语境、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依托一些修辞、描写手法来挖掘词句含义。
(1)第③段,“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该段总领下文,点明主题,暗示“我”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2)第⑦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暗淡”“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前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担忧。后者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3)第⑧段中“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两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者,作者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包德林图书馆中都曾心里不宁静,从富有责任感的角度看,作者面对“七七事变”,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国家和家庭的担忧和牵挂,彰显了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后者,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4)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时间顺序)
6.备学情、学法、教法
高中生对散文有兴趣,而对随笔知识了解较少,对此知识链接值得斟酌。注意体会语言“淡而有味”的特征,感受读书之乐,领悟读书之趣。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学习。采用“四读三境”法教学:感知初读、情感诵读、思辨悟读、妙笔赏读。“四读”有选择、有侧重、有的放矢,不是机械重复的读。由浅入深,由淡入浓,由情入旨,呈层递式,引领学生历练三种审美境界:感受文本之美、说出文本之美、写出文本之美。读写结合,训练思维,力求达成“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目标。
7.研读单元导读、学习提示
本单元文章以说理为主,运用了多种说理方式,语言也各有特色。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或讨论,或描述,令人深受启迪和点化,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单元学习要围绕“学习之道”这一核心,梳理、探究和反思,构建科学的学习观,优化学习方法,提高读写践悟的能力。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关注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针对性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选择合适的角度用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二、博采众长,统整教学
1.根据新课标、新教材,选定教学内容
新课标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分析理解重要内容,推敲和体味重要词句的语境义。为此,教学设计以“快乐”为抓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从“经历”到“情感”,由浅入深,以体现从语言到情思、自感性到理性的递进变化。体味作者秉持叙述性视角、人文性回溯观照上图书馆的经历、理趣,而获取一种蓬勃不朽的读书理念。因此,确定教学内容:品味语言,领悟写作风格,感受上图书馆读书的快乐和理趣。
2.思考与探究
把题目改为“读书之乐”或“我爱读书”,好不好?
点拨:文本写了上四个图书馆读书的经历、情感,内容丰富,详略得当,感情细腻。人生处处可读书,但作者侧重在图书馆这个公共场所,以此为载体叙事抒怀,具有回忆情调,饱含对读书的推崇意志。
3.借鉴教参、网络资源和名师教案,比较异同,博采众长,确定教学目标
(1)梳理层次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随笔的相关知识,从中领悟《上图书馆》的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对图书馆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的赞美、崇敬观点。
4.把握学情、学法
学生借助搜索网络资源,能够查阅“公书林”、世界十大著名图书馆的相关知识。通过自读文本,能够找出作者描述的上四个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白以时间为序。但把握文章体裁,领悟写作风格,感受作者读书愉悦情怀,理解思想内涵比较困难,尤其是对文本所蕴含的“读书对人生有价值”观点,学生未必能够透彻领悟,需要循序渐进,引领点拨。通过反复朗读,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通过分组学习、合作探究,掌握随笔的文体特点。
三、四读三境,审析探珠
精设导语,激情添趣。或梳理古今中外写读书的精美诗文,或播放图书馆悦读的感人视频,或诵读文质兼美、情趣盎然的读书笔记,或采撷、诵读王佐良的哲思文段。
【教学示例】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俄罗斯俗语说,“与其无教养,不如莫生育”。这从正反面说明了教养对人的重要性。然而,想要获得真正的教养就得读书,读经典著作。最好去哪里读书呢?王佐良的《上图书馆》回答了我们。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也说:“如果天堂存在的话,那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让我们携手王佐良先生,上图书馆,品读书之乐,悟人生之道。
(一)感知初读
初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随笔的前三段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前三段是写作的“由头”,正是由于西蒙·德·波伏瓦的这句话触发了作者有关图书馆的回忆,打开话匣子,引出下文的“图书馆之乐”。这样写真实而自然。
2.作者写了哪些图书馆及其影响?请概括这些图书馆环境的特点及其描写作用。
【教学示例】
(1)时代:①中学时代;②大学时代;③留学期间;④留学期间。
(2)图书馆:①“公书林”;②清华大学图书馆;③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④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3)环境特点:①宽敞,舒服,环境优雅;②更神气,温情,宁静;③建筑华美,照明相当差;④建筑华美,气象万千。
(4)读书内容(读书状态):①斯蒂文生的小说、英文杂志;②柏拉图哲学,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③做论文、纵情自由阅读;④马克思常去的地方。
(5)读书心情:①愉快、好奇;②由宁静到沉重;③由不平静到豁然开朗;④兴奋、畅快。
(6)影响作者:①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②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③自由阅读,心境豁然开朗;④认识到图书馆的巨大作用,人类的伟大,理性的高贵。
(7)描写作用:美丽的环境陶冶着阅读者的心情,“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对人生真谛的感悟,都与图书馆密切相关。
3.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更神气”表现在哪里?
点拨:外表鲜艳,装饰华丽,面积较大,书刊精美,灯光温馨。
4.概述本文写作思路
点拨: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明上图书馆读书的乐趣。开篇引出上图书馆之乐,然后分三个层次,阐述了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在图书馆中的读书,这三层以时间顺序展开。而作者在图书馆的收获是不同的,从中学时期的兴趣培养到留学期间对人生真谛的感悟,都与图书馆密切相关。作者对图书馆大加褒赞,也体现了对知识理性的崇敬之情。
(二)情感诵读
找出并且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借助光来烘托氛围和描摹心情的语句,体会作者形象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感受作者的心境之变和读书之美。
1.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点拨:清华图书馆高台灯温情和宁静的光,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觉得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一片灿烂”。作者在书山文海中受到丰富的知识滋养,获得灵魂对话、情感共鸣。作者凭读书打开一扇通向世界哲学、历史、戏剧等的窗子,开拓了国际视野,满怀动力、愿景和喜悦。这表达了作者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又引起下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