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建立与材料“对话”的写作支架
作者: 王想龙摘要:本文以“高中材料作文过程性和思辨性写作”为例,结合学生写作实践中存在的与材料“对话”无意识、缺角度、少推进、去思维、欠深度等突出问题,借助典型示例的分析演绎和总结归纳,提出并构建了与材料“对话”的六种基本写作支架,探索并形成了过程性推进和思辨性说理的结构化思维,增强了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素养,提升了写作者看法、认识和思考的表现力和生长力,为丰富材料作文教与学的形式和内容,推进过程性和思辨性写作提供了实践案例,帮助写作者消除对话过程中的不同“障碍点”,持续提高写作素养。
关键词:材料作文 材料 对话 写作支架 思考力
写好一篇合格而又规范的高考考场作文,一般来说,要符合以下要求:一是要梳理出材料内在逻辑关系或逻辑链,整体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二是要在材料与自己的思考之间尝试建立结合点或联结点,保持与材料的内在关联性和生长性;三是要关注和揣摩材料的个性特征和情感倾向,尝试建立与材料之间进行说理的逻辑起点,并在过程性和思辨性“对话”推进中把自己的认识与思考逐步引向深入和深刻。
从最近几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的写作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在第一个要求上,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而在第二个和第三个要求上,往往能与材料建立适当的关联与对接,或直接引用材料,或间接暗合材料,或在论证推进过程中与材料有关联和勾连,但仍有不少学生的作文得分不高,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和短板就是缺少与材料的深度“对话”,或一词挡目,片面理解;或就事论事,线性说理;或浅层对话,缺乏深度;或在论证的过程性推进中出现在一个话题、问题或写作点上绕来绕去,说一些与材料相似或相近的“正确的废话”;或出现逻辑紊乱不清,论证层次割裂,不能对材料隐含的思想观点作适当的补充和延展,更谈不上对材料中单个或多个概念进行梳理、阐释和辨析,并在持续“对话”中有针对性地“引”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考。
如何破解这种附会材料,论证推进存在过程性缺失,对话能力和说理逻辑思维缺乏,思考问题的深度缺席等写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写作者的认识、看法、思考等,既来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且能持续“走高”而非“拔高”,除了多读书、细分析、勤思考、善积累以外,还应尝试建立与材料之间的对话支架和思维路径,改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关系,完善论证推进过程的结构与层次,增强材料作文写作的针对性、完整性、逻辑性和思辨性。
一、与材料“对话”支架的形成与价值
与材料进行“对话”及其写作支架的形成,一般来说主要有三个基本要素组成,首先,确立“对话”的主体双方。即写作材料与写作者,尤其是写作者要建立并充当“对话”的发起者、发问者和推进者的角色,形成并确立“对话”的逻辑起点、过程点、终点等,这是“对话”的前提基础。其次,明确“对话”的对象和主问题。即围绕和聚焦材料的核心思想,或关键信息,或主要问题,或现象本质等进行分析、理解和思考,并以此为“对话”的逻辑起点,根据一定的结构化思维和问题化驱动进行有序推进,这是“对话”的核心。再次,构建合乎逻辑关系的理答和思考路径。即从对材料的分析、梳理中确立自己的观点,通过分析演绎、论证说理、层次推进、结构化思维、持续对话等方式,把自己的思考引向深入,这是“对话”关键。
尝试建立与材料“对话”的写作支架,有助于体现写作者的“对话”意识,促进写作者在“对话”中的过程推进和深入思考,提升写作者的逻辑思维品质和说理能力,其主要价值表现在:一是能凸显材料作文的本质属性,即材料作文是姓“材”的,而不是姓“命”的,写作时要用足用活用好所给材料,并作为合理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阐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的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材料作文写作的针对性和思考的独特性;二是能体现材料作文写作的基本规律,即写作者的认识、想法、思考、观点与材料之间须有关联度或结合点,且观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演绎中“引”出来的,以此增强读者对观点的理解、认同和接受,突出材料作文写作的针对性和思考的深刻性;三是能彰显材料作文写作的思维品质,即写作者对于材料提供的论题或问题或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分析、概括、归纳、梳理和思辨能力,以及在“对话”过程中的持续推进与思维碰撞能力,突出材料作文写作的过程性推进和结构化思维品质。
二、构建与材料“对话”的写作支架
对于材料作文题所提供的写作材料,其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叙述形态、结构特点、思想内容、思维逻辑等往往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材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也是写作需要持续关注、讨论、思考和跟进的对象。写作者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针对不同的内容和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思维,尝试构建与材料深入“对话”的写作支架,有针对性地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判断评价等,通过追问、补充、质疑、批判等直接或间接的“对话”方式,确保自己的认识、看法和思考与所给材料有紧密的关联性与逻辑性,与材料内容形成美妙的对接与融合,有助于更准确地呈现出有价值的发现与认识,有利于更完整地表达出独特的想法与思考,有益于形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和逻辑的写作点。
然而,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不同的写作主体在理解、分析和处理材料,与材料进行“对话”的方式、路径、形态等往往有所不同,有时甚至会出现一定的过程性缺失和功能性缺位,但无论怎样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写作规则和价值认同,都需要呈现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写作思维,才能更好地促进与材料“对话”的深入,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引向深刻。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与材料进行“对话”的基本支架,供写作时参考和运用。
1.学会肯定—自我否定—再次肯定
即先从材料的思想情感倾向,或基本立场,或主要观点,或核心思想出发,对材料中涉及的思考对象,或观点现象,或问题结论等进行分析和肯定,表明自己写作的基本立场,尝试建立与材料“对话”和说理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对材料提出的问题,或给出的结论,或陈述的事实,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或存疑,或假设,或否定,或批判,在材料的第二次“对话”中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最后,联系自我或社会现实,阐述并肯定这一观点的价值意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能与材料保持深入“对话”和说理的写作支架。这种“二次对话”写作支架的建立,有利于增强分析推理、归纳演绎和深入说理的能力,让文章的观点更有表现力和说服力,让写作者的思考更有批判性和穿透力。
如,作文题一:
有人说,人不是被事情困扰住,而是被对那件事情的看法困扰住。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从题型来看,这是一道观点型材料作文题。本题通过“有人说”这种常见的叙述方式,并借助“不是……而是……”这一组具有表现力的关联词,准确地表达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观点,即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事情的看法所困扰,或困扰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如果写作者直接与材料的这一观点进行“对话”,可能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写作困境。如果尝试建立并形成以上这种“二次对话”的写作结构和思维支架,并在这一层级和进阶推进过程中引出自己的思考,如,对事情的看法因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开放性,固然能够困扰人对事情的认识、判断与思考,但是事情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唯有在困扰中主动摆脱束缚,走出困境,方能拥抱从容。这一写作支架或许能更好地与材料展开深入“对话”和思维碰撞,更好地表达出独到而又深刻的思考。
2.由此及彼—彼此相生—理性思辨
即从材料中所提及的这一事物和对象,或这一层意思,或这一观点说开去,把讨论思考和论述的对象或重点,根据一定的推理演绎方式和逻辑思维,或类推,或迁移,或转换,通过由此及彼的方式有效链接到与之相关联的另一事物,或概念,或话题,或问题,并逐步形成和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统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整体分析、归纳和思辨,并呈现出自己有价值的观点和独特的思考。这一与材料深入“对话”的写作支架,有利于写作者在概念、问题、话题等有效转换中生成新认识和新思考,有助于建构说理的结构和层次,提升写作的生长性和关联性,增强说理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如,作文题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人发现自己不停地努力,却很难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以上现象类和问题型作文题,旨在引导写作者思考“为什么自己不停地努力,却很难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这一核心问题,并能合理而又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与思考。要分析和思考这一核心问题,可以从“反思自己不停地努力”与“思考社会发展和竞争激烈”的关系入手,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其与“取得更优异的成绩”的内在逻辑关系,重点阐述虽然“自己不停地努力”,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并不能直接与“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完全等同起来,主要原因在于“自己不停地努力”是否有明确的方向?是否关联并考虑到与他人的竞争?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这种从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到“辩证思考”,再到“点位对话”的写作链式思维方式,在高中议论文写作实践中比较普遍,既能丰实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能体现周密严谨的思维品质,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提升说理的厚度与深度。
3.分析原因—归纳结论—评析价值
即根据因果关系的认知规律,对材料中涉及的现象、问题、观点、结论等,从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等角度,或分析现象的本质,或探究问题的根源,或辨析观点结论成立及合理的原因等,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并“引”出自己的见解、看法、观点、思考。然后再结合所给材料的写作立场,或联系自我,或结合现实,简要论述和评析这一问题、结论、观点的价值与意义。这一与材料展开过程性“对话”的写作支架,有利于写作者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把道理讲得更明白,把价值意义评得更有味。
又如,作文题三:
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是一道观点型的材料作文题,要求写作者在整体理解把握观点的基础上对“有人说”进行回应,或赞成,或否定,或补充。要理解“有人说”的观点,首先要准确定义句中的关键词,尤其是被打上双引号的“笨人”,运用反义对释可以推断,“笨人”并非指智商低下、反应迟钝的人,而是指在对名利等事物的追求上能力薄弱,甚至远不及普通人的群体。写作者可以借助上述与材料“对话”的写作支架,简要分析这个时代缺的恰恰是“笨人”的主客观原因,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引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如,“与其聪明,毋宁笨一点”“大智若愚,笨人也有智慧”“笨人的生活哲学”等。然后联系自我或社会现实,重点思考和评析时代需要“笨人”的价值意义,准确回应材料中“恰恰是”一词所具有的作用力和表现力。这样也能写出一篇有新意、有思想和有价值的文章。
4.透析现象—探寻本质—思考价值
即从“材料”中所涉及事物的表面,或陈述的现象、问题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合理分析、推理和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步揭示出事物表面或现象背后更深层更本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并指出“这一现象”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启示。这一与材料“对话”的写作支架,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现象的本质,有助于改进浅表化和平庸化写作思维,促进写作者的观点和思考持续走向理性和深刻,让分析推理和说理思维更加深入,更加有味和更加独特。
如,作文题四:
“立人设”是娱乐圈的网络用词。很多人喜欢“立人设”,意在创造一个正面、积极向上、讨人喜欢的形象。“立人设”这件事对自我的意义是什么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以上材料集中反映了生活中很多人被卷入“立人设”的现象,且从娱乐圈逐步蔓延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写作时可以在完成对“立人设”这一概念的分析理解和内涵阐释后,尝试从这一现象中选取分析问题的角度,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并揭示出这一现象的本质——娱乐圈为了“包装”,或“炒作”,或讨好取悦他人,以获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并深入思考为什么要“立人设”,探讨“立人设”对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或启示。如,建立适合自己的“人设”,最好的“人设”是没有“人设”,把束缚自己的“人设”抛开,才能真正看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