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意识:高考作文的构思向度
作者: 刘传菠摘要: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是考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面对一篇高考作文,考生需要具备材料母体意识、理性思辨意识、情景角色意识、逻辑论证意识、立意升华意识五种写作意识。五种写作意识统一于作文构思之中,都指向了审题与行文,这对提升学生的高考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关键词:高考作文 构思 五种意识
随着新高考逐年推进,高考题型也趋于稳定,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基本延续了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整体命题思路,突出“立德树人”“学科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内容上以材料为主,更加贴近时代生活;理解上扫除阅读障碍,不设审题门槛;立意上呈现出“时代与社会”“家国情怀”的小切口大主题,巧妙地传递当今中国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但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一些考生暴露了很多问题,偏离材料、胡乱议论;毫无逻辑、议论空洞,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思考肤浅、乏善可陈;角色模糊、定位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考生,因此,考生需具备材料母体意识、理性思辨意识、情景角色意识、逻辑论证意识、立意升华意识五种写作意识,方能有效地规避上述问题,写出高水平作文。
一、材料母体意识
材料是作文立意的母体。任何材料作文都要基于材料立意,脱离材料就意味着跑题,“‘论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可能凭空产生,‘论点’基于‘材料’。这里所谓的‘材料’,不是‘供料作文’中命题者提供的‘材料’,题目中的‘材料’是经过精心选择、处理过的寓有作者之意的‘材料’”。[1]因此,材料作文中一定要重视材料的作用,要学会运用材料、分析材料、引用材料,基于材料审题立意,可以从三个角度解读。首先,要有运用材料的意识。材料作文的显著特点是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来构题、立意,材料是考生思考的逻辑起点,材料意识要贯穿到整篇作文中,“材料作文命题中的原材料在写作时‘一定要用’,而且‘非用不可’,这点是毋庸置疑的。”[2]其次,论点源于材料的意识。论点从哪里来,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生成的,是在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挖掘出来的。论点一定来源于材料,只有正确、全面理解材料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并把这层含义转化为立意,作文才能站得住脚,而片面、肤浅的理解材料只能让作文立意跑偏,直接拉低作文评价的等级。第三,结合材料分析的意识。材料为作文提供了广阔的立意空间,同时也规定了立意的界限,越过这个边界就会造成过度解读、断章取义的后果,作文就会偏离材料旨意的主航道,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考生写作时一定要善于运用材料,源于材料提炼观点,同时要结合材料并紧紧围绕材料行文。
2022年新高考Ⅰ卷材料作文“本手、妙手、俗手”,本题是借用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的内涵和关系,引发考生对生活和人生的一些感悟和思考,这是考生立意的背景和前提。整段材料都是围绕围棋的三个专业术语展开,阐释了本手、妙手、俗手三者之间的关系,考生在行文时必须把这三个术语运用到材料中,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一般而言,论述类文章开篇要亮明论点。这就需要在开篇之时引述材料,交代论点的来源与依据,表明立之有据。引述材料的关键在于审读材料,辨明意图,找准孵化点,即材料中能提炼、生发出论点的关键词句”。[3]如果抛开“本手、妙手、俗手”这个“温床”,则视为偏离题意,直接影响作文分数。
从某种意义上说,材料是防止考生跑题的一道非常重要的防火墙,考生必须在墙内立意、布局、行文,才能取得理想的分数。
二、理性思辨意识
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除了精美的语言、丰富的手法、精巧的构思外,还必须渗透考生的理性思辨意识。思辨性表达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手段,它是借助逻辑推理方式对阐述观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具有辩证性与逻辑性两个基本特征,其论述的深刻性、严密性,直接决定了议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水平。
长期以来,高中生作文的思辨性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思维浅薄,深度不够;思维混乱,条理不清;单线思维,认识片面。其表现在写作上就是明确论点之后,就开启了“证明式作文”,寻找大量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阐释一些单一狭隘的观点,罗列一些不证自明的语言,他们所追求的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对应关系,缺少了最重要的论证和推理的过程,没有体现出层层深入的剖析,多角度的解析和有根有据的分析,文章中没有出现重要的逻辑推理和辩证推理。这样的作文议而不论,不是真正的议论文。
近几年高考作文更加凸显思辨性,引导学生将逻辑性思维与辩证性思维统一起来。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整个作文都紧紧围绕“距离”与“联系”展开,考生需要把握“距离”与“联系”的逻辑关系和辩证关系。距离虽然拉开了,联系却更加密切了,距离中包含联系,联系中存在距离,看似矛盾的两者却统一于疫情防控中。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体育之效”,材料本身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强调“强”与“弱”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以生理之强弱,隐喻“强者不必自喜,弱者不必自悲”深刻时代哲理。2021年浙江卷“得与失”,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非常明确,“得与失”本身就是一体两面的辩证,这个从辨识、选择再到讲清楚、说明白的过程就是对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彰显。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材料作文“本手、妙手、俗手”,首先理清三者逻辑关系的基础,“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否则沦为“俗手”。材料本意在于引导考生先做好“本手”,然后才可能成为“妙手”;“本手”是“妙手”的前提,不深刻参悟“本手”,就可能沦为“俗手”,强调做好“本手”的重要性。考生必须理清这三个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要注意到忽略“本手”,“妙手”与“俗手”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意识到不练好本手、盲目追求妙手的危害。
思辨意识是当下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更是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必备品质。考生如果仅仅从一个角度或一个层次进行思考,文章就会过于肤浅,很难有说服力。
理性思辨意识首先要突出理性。理性就是有思想,讲逻辑,有独到见解,能够基于逻辑判断与推理独立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观点。针对一种观点和社会现象,考生能够追根溯源,抽丝剥茧,层层论证,选择合适的说理方式和角度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并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而非无病呻吟,流于表面假大空的论述。判断一篇文章是否具有思辨性,主要看分析问题的逻辑性是不是很强,具体说就是考生因果逻辑分析是否能说服读者,能否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能科学合理预见到事物发展的走向,是否基于理性分析得出独到的见解。然而这些都是当下学生所欠缺的,叙述抒情代替议论、罗列事例代替论证、道听途说代替论据,人云亦云,拿古人说事,替古人代言,并没有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味同嚼蜡,毫无新意。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重点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思维品质,在“距离”和“联系”中体会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之上的第一防疫要务。笔者在阅卷中发现很多考生就“距离”论“距离”,就“联系”论“联系”,在概念表面上滑动,泛泛而谈,空且假,并没有论述二者背后的逻辑关系,更谈不上对我国防疫方针的理解。从实际阅卷情况看,不甚理想。
理性思辨意识还要注重辩证性。如果说理性借助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分析,辩证性则是突出多元思维,强调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以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角度分析问题。以偏概全,陷入极端是当下高中学生思考问题的常用角度,表现在作文上就是抓住问题的一个侧面放大或缩小,得出片面化和绝对化的结论,这显然与我国的育人方针相悖,写作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是思维的外化,作文水平归根到底是思想水平的反映。辩证思维能力考查考生的开放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引导考生对“二元矛盾体与多元矛盾体”进行辩证思考,这不仅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更是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必备品质。因此,面对高考作文,考生要有理性辩证的意识,否则,作文就可能陷入以偏概全、主观臆断的泥淖,论据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结论毫无说服力,显得片面而狂妄,无知而肤浅。
三、情景角色意识
情景角色意识是考生面对作文材料,在特定的情景下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即明确写作的“虚拟角色”是谁。高考作文材料通常提供或明或隐的“虚拟角色”,考生需要对材料审视,对自己的“虚拟身份”有一个明确清晰的主体认识。此外,考生也应明确作文的“接受主体”是谁,作文写出来是给谁看的,德国学者伊瑟尔的“接受理论”认为,写作过程是与“隐在读者”进行对话的过程,“接受主体”从文章构思之初就在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因此,扮演的角色决定了考生发表什么样的看法,隐在读者决定了考生如何去表达,因为任何文章的写作都有其角度与位置,也有指向的对象。
“虚拟角色”与“隐在读者”两者直接决定考生在面对作文材料时思考的角度和立场,直接决定了写作时每一个字,每句话的表达。行文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思想内容,用什么样的结构和风格来体现等,“情景角色意识”的建构对高考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情景角色意识首先要求考生要具有自我定位意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承载选拔和评价的功能,而且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选拔人才”直接决定了高考的性质,选拔人才的特点,就是考生对自我的定位。“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因此,考生在高考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我”不是普普通通的学生,而是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考生具有这样的自我定位,审题时就会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材料,从如何做人、优秀文化、道德品质、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高度思考材料,体现心中“大我”的价值取向,而非从“小我”的角度孤芳自赏,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有的材料显性地表现出命题人的用意,直接引导考生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和高度思考问题。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材料开头就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为背景,引导学生从党和国家的角度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引导考生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规律,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进而思考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如何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5]2022年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材料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信息,从两次奥运比赛成绩到两次奥运举办时的综合国力,多方面呈现体育精神、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引导学生体会冬奥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6]有的材料则较为隐形地传递命题人的意图,考生如果角色定位不清晰,就很容易陷入自我的狭小天地。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考生很容易地理解为疫情之下,为了生命健康人与人要保持距离,同时也要保持联系,两者都要有,不可偏废。这样立意就是狭隘的“小我”意识,严重偏离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最终影响作文的等级。其实,这道作文题是意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时中国所作出的回答,从中发现中国的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7]同样,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体育之效”,如果考生单纯从个人角度理解“体育”让自我身体由弱变强,强调“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就写得很“小”,没有高度。这道作文题除了考查学生的“强”与“弱”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思辨意识,其实还突出对考生价值观的引导,只不过是用“体育”这个引子表现出来,考生需要仔细琢磨。考生立意如果从国家“强”与“弱”的角度分析论证,强调国家民族的强弱转化,论述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由弱变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正在实现;再从世界的角度思考,欧美国家由强变弱的现实,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样作文立意的高度就会大大提升,符合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质,更能把握命题者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