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瑕:统编版高中语文五本教科书48处

作者: 张志平

指瑕:统编版高中语文五本教科书48处0

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系统反映语文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体现很强的权威性。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五本教材,在词语运用、句子表述、课下注解、数字序号、标点符号以及背诵范围(课标和教材)等六个方面,存在一些瑕疵,文章提出探讨,以期教材在修订时进一步趋于完善。

关键词:统编版 教科书 瑕疵

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担任总主编、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的《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是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为教材,力求准确完美无上限。笔者就目前最新版次五本教科书(2019年12月第一版《必修》上、下册和2020年3月第一版《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冒昧提出六个方面48个不妥当之处,求教方家。

一、词语使用

〖1〗⑤三十多万人的会场如今竟似在无人之境。

旧小说里描写赵子龙之类的勇将在百万军中杀进杀出,才说“如入无人之境”。这里要用成语,应该是“鸦雀无声”。

——《词义》(必修上册)P134

语言学家、教育家朱德熙先生语言一向严谨,特别是用词,此处却出现瑕疵。该例句在于例证“词选得不准确,不恰当”,此处用“无人之境”是不是不准确、不恰当呢?

商务印书馆《中华成语大词典》对“无人之境”的解释是:“指无人存在的地方。”并且举例——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始经魑魅之途,卒践无人之境。”这个意思在古代作品中也多有运用。如:①《旧唐书·狄仁杰传》:“陛下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②黄景仁《恼花篇》:“尔今穷瘁实天予,岂有生意回春容;无人之境讵可得?徒使冰炭交心胸。”教材例句表达的意思是,尽管会场人很多(三十多万),但没有吵闹声、很安静,该词放在句中,“像在没有人的地方”意思并无不妥。

“无人之境”,在使用中,更多的是用作比喻,如:文天祥《集杜诗·诗序》:“一上而一下,使中流荡然,虏安行入无人之境,国安得不亡?”该词前面有“如”“如入”比较常见。譬如:①“不茸一垒,不置一卒,使寇之去来,如入无人之境。” (杨万里《国势中》)②“楚庄王亲引三军,带领公子婴齐、公子侧、屈巫一班大将,云卷风驰,直造陈都,如入无人之境,所至安慰居民,秋毫无犯。”(冯梦龙《东周列国志》)③“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罗贯中《三国演义》)

但是,“如入无人之境”绝非仅仅出现在“旧小说里描写赵子龙之类的勇将在百万军中杀进杀出”。譬如:“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鲁迅《彷徨·伤逝》)现实生活中,如足球比赛中,时常就用“如入无人之境”形容某个球员技艺精湛、快速进攻。

朱先生随手所举的这个句例,“在”造成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删去“在”即可。按照朱先生的意思,用“鸦雀无声”,意思固然对,但不可以直接替换“无人之境”,否则又是个病句;如果一定要用“鸦雀无声”,该句应表述为“三十多万人的会场如今竟鸦雀无声”,但文采又有些逊色了。

〖2〗“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说“木叶”》(必修下册)P65

上述文字中,“一字千金”使用错误。分析如下:

这段文字在于强调从概念的角度看,“木”和“树”没有多大差别——“相去无几”,但从艺术形象的角度看就相去甚远,即差别很大。不过,“一字千金”无法用于形容差别大,只能用于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如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唐诗综论》是林庚先生数十年有关唐诗研究文章的结集,无论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还是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安排在“唐诗远音”部分的《说“木叶”》文章最后均是“一字千里”。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2003年12月第1版和2006年11月第2版等版本,该文最后也都是“一字千里”。

新的统编版教材将“一字千里”改为“一字千金”,可能是编者认为没有“一字千里”这个词目,因为《现代汉语词典》《中华成语大词典》等经典工具书均没有收录该词。“一字千里”确有生造之嫌,但不能因此就将它改为“一字千金”,这一改,造成成语误用。

部分学者认为应该用“一字千金”,往往就是结合文本比较充分地谈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内,使用“木”的精彩,借以佐证该用“一字千金”,但其实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并非表达“这里的差别”。如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郑朝颖老师载于《语文学习》2019年3月《“一字千金”还是“一字千里”》一文。如果从强调诗文用词精妙角度来看,原文的最后一句似乎应该是“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巨大的差别就体现了一字千金”。教科书第一个注解既已注明“有改动”,那是否可以将文章最后一句话改为“这里的差别就相去甚远了”?

〖3〗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选择性必修上册)P97

这是“逻辑的力量”单元的标题三,其中“合理”使用错误。合理,合乎道理或事理。论证方法,与道理或事理没有任何关系。就论证方法而言,只有合适(或适合)与不合适(或不适合),因此,此处应用表示“符合实际情况或要求”的“合适”“适合”“合宜”等词语。

〖4〗诗歌接着又写后方思妇断肠,征人回首,遍地动荡,绝域苍茫,呈现出宏阔视野,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燕歌行并序》(选择性必修中册)P127

“后方思妇断肠,征人回首,遍地动荡,绝域苍茫”是对诗句“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的概括解说,但“遍地动荡”与“边庭飘飘”并不一致,而且教科书已有对诗句的注解“〔边庭飘飘(yáo)那可度〕边地动荡不安,难以越过”,可知,解说中的“遍地”一词其实应该是“边地”。

二、句子表述

〖5〗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就会使你感到惊异了。

——《节日与文化》(必修上册)P77

典型的主语残缺。应该修改为:“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

〖6〗我想这个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必修下册)P50

虽说是译作,但句中“存在”和“有”连用在一起,造成词语累赘;应当删掉一个。

〖7〗网络不仅产生了网络媒体,促生了“人—机—人”的交际模式,而且还为人类在现实空间之外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

——《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必修下册)P74

与“不仅”关联,重复使用了“而且”和“还”,造成词语累赘,应当删掉一个。

〖8〗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的最低水平。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选择性必修上册)P18

本文开篇以数据展示兰考深受沙、涝、碱三害影响,第二句缺少主语“内涝”造成病句。

〖9〗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

——《改造我们的学习》(选择性必修中册)P8

关联词语“不论”“还是”关联的应该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该句应该改为:“不论是近百年的还是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总是漆黑一团。”

〖10〗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为了忘却的记念》(选择性必修中册)P45

“一个”与“惟一”用词重复,只需保留一个;从语义表达最好的角度看,宜删除“一个”。

三、课文注解

1.表达繁琐

〖11〗〔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xiàng)时的穿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必修下册)P3

应当去掉“做”和“时”。

〖12〗〔外〕“外末”的简称,角色名。意思是正角之外的次要角色。

——《窦娥冤》(节选)(必修下册)P22

“次要角色”本来就是“正角之外”,应当简洁表述为:“……角色名,是次要角色。”

2.语义不明

〖13〗〔衣(yì)帛〕穿丝织的衣服。衣,穿。《孟子·尽心上》:“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据说西伯(周文王)“善养老者”,教民“树畜”,使老人可以衣帛食肉,不致冻馁。这里所说的冻馁,与无衣无食不同。

——《齐桓晋文之事》(必修下册)P7

衣(这里做动词用,穿)和帛,均不是艰深的词语,无须注解。编者可能考虑到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原文中的“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的典故(其实同为《孟子》内容,难以视为典故),或是佐证(其实也没有佐证的必要),非要在注解中补充《孟子·尽心上》的相似内容;更有甚者,还附加“据说”,特别是“这里所说的冻馁,与无衣无食不同”实在不能让人明了究竟何意、编者究竟解释了什么,至多只能算是对前面引用内容的补充说明而已。整个注解还是不要出现的好。

〖14〗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写信给王安石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答司马谏议书》(必修下册)P146

“司马谏议”何以就是指司马光?上述文字谈到的“翰林学士”是不同于“谏议”的官名。建议注解中补充:“谏议,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出谋献策的官。司马光曾任右谏议大夫。”

3.无需注解、重复注解

〖15〗〔躁〕浮躁、不专心。

——《劝学》(必修上册)P85

〖16〗〔所触〕接触的地方。

——《庖丁解牛》(必修下册)P8

〖17〗〔疏朗〕稀疏通透,不繁密。

——《说“木叶”》(必修下册)P63

〖18〗〔不为〕不是,不算。

——《答司马谏议书》(必修下册)P146

〖19〗〔远略〕长远的谋略。

——《六国论》(必修下册)P150

〖20〗〔那〕同“哪”。

——《书愤》(选择性必修中册)P130

“那”在文言文中往往就是表示疑问的“哪”,无需注解;而且本册第127页已有注解“那可,即‘哪可’”。

〖21〗〔翼蔽〕遮护。

——《鸿门宴》(必修下册)P15

“遮护”仅仅解释了常用词语“蔽”,其实无须注解。需要注解的“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反而没有注解。

〖22〗〔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到朝廷做官不被(君王)接纳而又遭受指责,退下来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不入,不被容纳。离,同“罹”,遭受。初服,指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

——《离骚》(节选)(选择性必修下册)P5

“离,同‘罹’,遭受。”属于重复注解,在课文《屈原列传》(选择性必修中册第82页)已有相同的注解。应当补充注解“尤,指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