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 在全球化视野中重新理解语文 黄耀红,1968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教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湘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湖湘文化等。著有《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湖湘语文
文本解读 | 善用注释促设计:在思辨与情境中靠近文本 摘要:《〈世说新语〉二则》篇幅短小、文辞浅近,作为新初一学生认识文言、初步积累文言字词及了解文言翻译基本方法的范文固是极佳选择,然实际教学中也常存在教学层次较浅显、教学设计较传统的问题。以教材注释中“
文本解读 |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意识流手法探析 摘要:香港女作家西西的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但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上又有非典型之处,主要表现在“蒙太奇”手法和话语模式的运用这两个方面。由电影移植到文学中的蒙太奇手法被称为
聚焦与思考 | “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教学及其他 摘要:本文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的视角出发试图厘清“大概念”“概念性理解”“任务群教学”“大单元教学”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如何从学生立场出发设计与实施“任务群教学”“大单元教学”。其基本观点是:“任务群
聚焦与思考 | 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意识与思维品质的关系辨析 摘要: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运用与思维、审美密切相关,语文教改必须在语言文字运用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素养。将思维品质与审美意识视为语文教育基本理念,既要体现关注知识技能的外
聚焦与思考 | 互联网时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 摘要:“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诸要素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在传统教材、教师、学生三维的基础上增加互联网的维度,教学内容的选择从包容杂多的全面性转向课堂实施的专
聚焦与思考 | “双减”视域下初中学段语文教学的“入”学预备与起始策略 摘要:“双减”的落实,“线上”的增多,“负面”的抬头,使得初中语文起始阶段的教与学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需要我们采取切实的措施,抓好起始课的教与学,让学生扎实而顺利地渡过这个根基适应期。一是提前介入,做
聚焦与思考 | “言语性”:回归语文学科原点 摘要:从“人文”“工具”二元属性的确立,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核心素养的横空出世,语文的学科边界日渐拓展,语文的学科体性日渐迷失。为避免学科内容泛化、学科特质模糊,语文需要回到“言语性”原
聚焦与思考 |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内涵与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信息化是新时代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导向。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使得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联系及作用发生明显变化。它为语文教学提
聚焦与思考 | 语文课堂,呼唤低调的教师 摘要:语文课堂要突出语文本位,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满生机与活力,需要教师的尽量低调。语文教师要舍弃无效的延伸拓展,要将提问权还给学生,要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空间,还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点。关键词
教材 | 指瑕:统编版高中语文五本教科书48处 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系统反映语文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体现很强的权威性。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五本教材,在词语运用、句子表述、课下注解、数字序号、标点符号以及背诵范围(课标和教材)等
教材 | “诗化小说”能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摘要: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选了铁凝的小说《哦,香雪》,历来教学重点都是关注其作为诗意小说体现出的散文化风格,反而弱化了其作为小说的本来面貌,作为80年代有着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品,从小说矛盾冲突的视角
教材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问”“答”艺术 摘要:新教材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逐渐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进行转变。利用好教材、研究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有效增补和合理衍生是我们如今教学的一大关键点。本文就试图从经典篇目入手
课堂教学 | “新课标”视角下基于师范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古诗文系统化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为了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古诗文文本解读能力,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对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实际所需,借鉴“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型,以系统化思维优化教学设计、内
课堂教学 |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单元作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要让“立德”在“双减”的育人土壤里落地生根,大单元作业设计就要与时俱进:以单元活动任务为轴主题组元,整合构建;融入主流媒体时评资源,巧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
课堂教学 | 还原历史语境,彰显红色价值 摘要:为深入挖掘革命传统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教学价值,教学中可以项目化学习理念为指导,通过红色经典的项目化教学,还原历史语境,以评点活动批文入情,体悟鲁迅对屠戮的愤怒及对青年的至情;并通过在学校举
课堂教学 | 建构三级“真实情境”,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摘要:语文教学中“真实情境”的创设,需站稳学生、现实生活、文本三维立场,并最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而从“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单篇细读”等视域出发,建构语文课程的“三级情境”框架,综合多层级
课堂教学 |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其教学结构 摘要:群文阅读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议题过大、阅读量过多、阅读周期过长、文本选择不恰当、教学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基于以上的教学问题,文章从“群文阅读的意义”“群文阅读的特
课堂教学 | 定标·体验·评价:初中语文革命文化篇目教学实践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革命文化篇目的学习,有利于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但在教学中存在师生学习兴趣不浓,学科特性把握不明、学习整体性序列性缺乏等问题,影响了学习效果。通过把握学科性质,确定学习目标;明
课堂教学 | 构建统编教材革命文学作品情境设计的学习任务生态 摘要:“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日趋指向真实情境设计的项目化学习。统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学作品教学,应从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入手,抓住革命文学作品的内容特点、价值意义,指向情境创设的不同层级运用,构建吸引
课堂教学 | 高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五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2022年版新课标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和解读,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探索高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五度”,即宜人的“温度”、精巧的“角度”、解读的“深度”、参与的“广度”、迷人的“效度
课堂教学 | “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探究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对于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处于缺失状态。针对此现状,本文试图通过聚焦“教学点”、依据学情分层、指向核心素养、采用多种评价等策略,更好地实现“教
课堂教学 | “以图育人”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以图育人”即借助图片媒介,在情境创设中,落实语文要素,实现语文课堂的应教尽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核心素养的强调、对学段衔接的重视,以及统编教材中对古诗篇目的选材安排,为
课堂教学 | 《金色的鱼钩》的艺术特色及其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人物形象和主题意蕴四个方面,对统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略读课文《金色的鱼钩》的艺术特色进行了鉴赏;并结合我国语文教材编写体系和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以该文为例,探究小学教材
名师手记 | 用审辨,给备课以思维的力量 “审辨”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庸》,《中庸》不仅提出了“审辨”这个概念,还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流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了提高备课质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时也完全
写作 | 生态美育视阈下中学生态作文写作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青少年作为未来中国社会的接班人,自小就要了解、接触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通过组织生态课文教学和生态作文写作,生态文化的内容以生态美育的方式内化到青少年的意识
写作 | 以评促写,为诗歌写作教学插上翅膀 摘要:诗歌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繁华灿烂的诗歌文化。但是由于诗歌创作在考试中不作相关要求,教师往往轻视甚至无视诗歌写作教学,学生对于创作诗歌无动力、无兴趣、无方法等问题凸显。新颁布的《义
语言 | 论师范生语言功力的养成 摘要:语言功力是教师重要的专业素养,师范生必须加强修炼语言功力以适应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师范生的语言功力包括普通话和发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当前,高校师范生的语言运用存在不少问题,相
语言 | 从“生彘肩”管窥《鸿门宴》中的政治斗争 摘要:《鸿门宴》中记载了樊哙闯营,项羽命令赐其“彘肩”,最后却“与一生彘肩”的离奇情节。其中,对“生”的注解,历来多有争论。如果我们跳出传统语义训诂的狭隘路径,立足《项羽本纪》全篇,重新审视“生彘肩”
经典案例 | 以意逆志:立体读取作家的人生取向 【专题任务】运用以意逆志的读诗方法,立体读取曹操、陶渊明两位诗人的人生取向。【预习任务】1.阅读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理解诗句内涵,找出诗中能够体现两位诗人人生状态的诗句。2.阅
经典案例 | 随心而动:逆流而上或归耕田园 【设计背景】1.教材分析本设计主要为诗歌比较鉴赏,所选篇目包括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还有选自课外的曹操的《龟虽寿》《蒿里行》,陶渊明的《杂诗》(其五)《始作
博硕论坛 | 鲁迅作品教学:一场“陌生化”文本的阅读经验突围 摘要:出于思想的深邃性和形式的独特性,鲁迅选文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历史的隔膜、语言的艰深、隐晦的手法、复杂的主题成为初中学生“悦”读鲁迅的障碍。本文试从阅读经验的生成过程入手,依次探究学
博硕论坛 | 统编高中语文《离骚》节选的变化及其研习策略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离骚》所在教材位置、节选的段落、课文类型及单元的组织形式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材位置由必修调整至选择性必修;节选段落由单一选段调整为组合选段;课文类型由单元单篇教授课文调整为学习任
博硕论坛 | 中学语文教材中西方人物形象分析及选编建议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西方人物形象是中学生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塑造的西方人物形象,大多体现了善良悲悯,以及乐于探索和敢于斗争的良好道德品质。这些人物形象具
博硕论坛 | 与苏轼讨论:“望”南山的妙处 摘要:陶渊明诗《饮酒·其五》是传诵的名篇。其中,“采菊东篱下”之下究竟是“悠然”“见南山”还是“望南山”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苏轼的评断“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影响深远,却未尝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