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角下基于师范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古诗文系统化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彭娟
摘要: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为了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古诗文文本解读能力,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对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实际所需,借鉴“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型,以系统化思维优化教学设计、内容选择、教学实施和评价,以期更好实现培育卓越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师范生 文本解读能力 古诗文教学 系统化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创造性地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代替原有的“三维课程目标”,以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为实现核心素养的路径,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探索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变革。[1]“新课标”的变化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古诗文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本就是师范生专业教育中的难题。从师范生见习、实习以及职后的反馈来看,存在着古诗文文本解读不准确,单一化、粗浅化,缺乏原创性等问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古代文学课程组针对“新课标”指明的方向,拟借鉴“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型来实施教学改革,力图提升师范生的古诗文文本解读能力,以期为地方高校师范专业以产出为导向理念进行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迪克-凯瑞”教学设计模型具有系统化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分析教学者和环境、学习目标编写、开发评估工具、开发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设计和实施形成性评价、修改教学、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十个组成部分[2]。参考这一模型,我们加以改良和运用的古诗文系统化教学实施流程简图如下:
系统化思维是普适性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来灵活处理。
一、依据“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观,优化古诗文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首要理念是“立足全体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也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其对核心素养内涵的定义具有创造性和整合性,这要求教师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解“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四个方面的互相促进与综合发展。教师如何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素养的构成、知识的传递,是教学革新的重要前提,也是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
面向师范教育的古诗文教学应参照核心素养观,综合分析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整体优化教学目标。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素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突出特色,以培养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卓越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开展了多次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于散文等文言文体存在畏难情绪;很多学生有考研深造打算,对提升诗词审美水平和研究能力有迫切需求;在知识储备方面,多数学生对唐诗宋词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知识积累,但视野狭窄,理论素养不够,缺乏深入分析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多数学生仍然停留于机械记忆,对知识点的理解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诗词文章之美的真正体悟,不能融会贯通,难以灵活应用。
根据“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观,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重新修订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整合“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的要求,从三个层面出发制定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在知识方面,学生要做到四个方面的积累: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文章,能明确古代诗文涉及的古代礼仪、节令等方面的文化知识,要积累相关的古诗文文体知识:了解古诗文的文体类型、发展演变轨迹、主要成就和艺术规律,知晓作家的背景知识,熟悉古诗词常见的意象和意境,了解古诗文的思想情感类型与表达技巧。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对文言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本解读方法,结合文学理论的深入阅读与思考能力,资料搜集与运用、发现与解决问题、诗词教学与研究、协同合作与沟通交流的能力。我们概括为“六能够”,即能够诵读、能够表达、能够教学、能够表演、能够研究、能够创新。素质方面,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品悟传统的人生智慧,从而提升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人文素养,培育增强师范生的品性气质。以上,我们概括为:“四积累、六能够、三提升”。如何将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和目标内化为学生对自己的期望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基于“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变革,分析整合古诗文教学内容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方面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一方面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作用。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中小学语文教育所涉及的古代诗文有四个方面:一是选入课本的古代诗文;二是课标要求背诵的古代诗文;三是课后练习涉及到古代诗文名句、篇章;四是国学课上用以教学的古代诗文。在古代文学专业课的文史、文选两大板块中,我们以往多注重文史的梳理,欠缺针对师范生文本解读能力系统规范的训练,一些作品选读教材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学校虽然也开具了经典必读书目,但如何落实这些经典阅读的有效性,还需要引导和督察。鉴于此,我们在专业教学方面相应突出文选教学,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所涉名家名作进行重点设计和拓展,并与专业限选课“中小学语文名篇解读”进行联动和整合。另外,文本解读离不开方法的运用,仅凭个人的感性体验和传统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们的古典诗文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强化多元的文学批评方法,如印象批评、原型批评、心理分析、读者接受、文体学批评等理论,对古诗文的解读进行引领示范,让学生通过学生思考练习加以巩固提高。其中,文体学批评方法系统采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诗词文的语言性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除了教学过程中的贯彻,我们会再以专题形式进行分析与讨论,并组织小组活动。
其次,对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组织不必拘泥于时间顺序,可按照文体来组织教学。每一种诗体、文体又可以不拘泥于时间顺序分题材进行组织,以点带面、以线串珠,既突出重点,又保障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我们结合题材类型去探索多种形式的解读方法,从山水、田园、边塞、送别、游赏、雅集、乡愁、爱情等常见题材类型入手,提炼出常见的意象、脉络、情景关系,引导学生了解诗意构成中人—物、时间—空间、虚—实、远—近、动—静、有—无、大—小这些关系的生成、互动与流转情形。此外,注重以专题形式对古诗文进行流派还原与比较,对古诗文主体情感与情感逻辑进行还原,对古诗文所涉历史情境进行还原与比较等等。
“新课标”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重要改革是设置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每个任务群贯穿四个学段螺旋发展。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思维正可以对应加强我们专题教学时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经典诗文作品的特征创设教学情境,再根据学情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与策略支持,并立足于专业学习目标和学生心理需求,设计综合性的学习任务,通过对比类比、分析综合、批判思辨等方式,实现由多个诗文作品拓展到作家的整体风格特色,理解其文学史意义与价值。我们在《唐诗宋词精读》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六驱”任务模式——以六大项目主题活动驱动高阶能力培养,打造六大项目主题活动:“唐诗宋词我来吟”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诗词声律之美,通过吟唱、诵读实践提高诗词审美、欣赏能力;“古风古韵我来写”培养学生诗词仿写改写、创作创新能力;“诗词故事我来演”则涉及文本解读、审美欣赏、理性思辨、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的提高;“名家名作我来讲”注重学生搜集处理材料、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诗词名篇我来教”对标的是诗词解读、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术名篇我来读”则致力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诗词学术研究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优化自主学习效果,每一个项目主题活动设有十个以上的选题,各小组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研究对象,且每个学期会根据学术动态更新题库。此外,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之外,亦开设针对具体诗人、作家作品的细读与整本书阅读,或“唐诗宋词与文化”等选修课来提升学生的诗文素养,还与“小学教材古诗文作品研究”等课程配合专业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审视师范专业学生与学习环境的特点,针对性开发教学材料
古代文学课程组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师范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偏好,通过课前测评分析学生学习基础,尽量充分利用“慕课堂”与“超星学习通”开发的线上学习测评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基础。我们通过学习风格测评小程序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在此基础上作为分组学习的前提和组织教学的重要参考。许多师范生在师范技能和教学基本功方面比较纯熟,但是对专业课、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耐性稍有欠缺,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有待提升,对于古典诗学、文章学的理论涉猎较少。学生对于视听资源的兴趣浓厚,对于纸质媒体经典理论著作的整本书阅读兴趣阙如,习惯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学习,但缺乏关键信息的甄别能力,且学习注意力较易转移,遇到问题更多求助于网络搜索而非师生问答与同伴交流,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往往不够。智慧教室的功能有利于调动师生互动的热情,方便学生的讨论与展示,有益于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智慧教室成为学生期待的课堂学习环境。根据对学生与学习环境的分析,我们与课程组老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包。
我们的教学资源包具体包括以目标为中心的教学材料,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材料、以情境为中心的教学材料。以目标为中心的教学材料来自于课程组的导读材料与课程配套教学资料。例如,为了有助于学生掌握诗词吟诵的窍门来进行课堂展示,我们分享给学生的资源是B站与中国大学慕课网的资源。B站的资源如:王伟勇老师《古典诗词之诵吟歌唱》,B站UP主“唐代礼乐复原组”“晃州语言学会”“费宝礼”相关视频;中国大学慕课网的慕课有黑龙江大学刘冬颖老师的“中华诗词经典吟唱”,江苏师范大学李昌集老师的“中国古典诗文朗诵与吟诵”,温州大学伍三土老师的“宋词古乐谱赏析”,江苏师范大学苗雨老师的“中国诗词歌曲鉴赏”。有的学生通过钻研可以用中古音进行吟诵,也有学理方面的提升。其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材料主要是专业性的视听资源和论文论著等自主研习所需的材料,我们课程组共同打造了“唐诗宋词精读”的在线开放课程在大学慕课网上线,供学生进行线上自主研习;我们会在每次课前进行自主研习资料的推送和发放,还会邀请已经成为教学骨干的往届师范生在线在QQ群或微信群中分享诗词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与感受,进行相关教学难点的探讨,为在校的师范生进行现身说法。而以情境为中心的教学材料多来自于师生的互动分享,我们学期的任务之一就有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的专题短视频分享。学生围绕相关诗词文专题,进行各种风格、形式的细读与新读,演绎为动画、短剧等形式,在B站进行推送与互评。每个年级累积下来,形成资料的叠加效应。除了小组分享外,学生个人也会在超星学习通的讨论板块进行分享和讨论,例如:网络短视频里古典诗词文的新绎,博物馆里诗词文,湖湘名胜里的古诗文,湖湘神话典故,由古代经典新编的歌剧、舞剧与音乐剧,当代国潮文创等等,和学生一起从古典时空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经典诗词文活化的生命力。
四、依循“新课标”的情境创设理念,创新古诗文教学策略与变革教学过程
“新课标”中的语文教学建议强调“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小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和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在要求,使得小学古诗文教学与情境教学的关联非常紧密。小学古诗文教学主要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诵读、想象、体验、感悟的过程,“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背诵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习情境大致可以归为三类:语言类情境,评价类情境,生活类情境,创设情境是为助益学习。[3]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合理运用一切资源,综合运用语言、情感、技术设备,构建有形或无形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在情境氛围中感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