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育视阈下中学生态作文写作研究
作者: 裴颖摘要: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青少年作为未来中国社会的接班人,自小就要了解、接触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通过组织生态课文教学和生态作文写作,生态文化的内容以生态美育的方式内化到青少年的意识中,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生态作文在生态美育环节中常常被忽视,事实上,从接触、运思、写作到反馈,生态作文可以有效地支撑起生态美育的关键环节,为提升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态境界提供支撑。
关键词:生态美育 新课标 读写共生 生态作文
生态文明社会是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目标,它以认识、尊重生态系统为核心要素。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未来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而初中正是青少年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非常必要。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是多维度的,既有平时舆论宣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因素,对于中学生来说,把生态文明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操和心灵教育,以生态美育的方式推进生态文明的普及是最优选择。
一、生态美育与生态作文
中学语文生态美育的推进不仅可以从课堂学习、课外阅读等方面展开,更可以结合作文写作,从生态作文写作的角度展开,通过写作实践,把生态美育及相关概念内化到学生头脑中,推动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接班人。
在生态美育的具体实施中,中学语文教学经常忽略的一环是生态作文教学的开展与实施。这是基于两个原因,首先,已有生态美育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相关生态课文的学习,注重的是课文的生态内涵及课外生态阅读的拓展,但是未能从一个完整“任务环”的角度展开,对于通过写作来巩固课堂教学,加深学生思考方面关注不足;其次,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与痛点,写作目的无非是让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掘闪光点,融入个人的真情实感,激发个人的生存体验与生命意识。纵观当前作文教学现状,或课业负担过重导致无素材可写;或应试痕迹明显导致缺乏真实性、创新性,而将生态美育引入中学作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助力这一困境的解决,构建起一个绿色、和谐、健康的写作氛围。
用生态美育理论来观照初中生的作文教学,能够深度承袭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激发学生自主探寻与生态相关的写作素材,引导他们将写作与真实的生命体验相融合,培养他们生态审美的意趣,从而使写作成为生长性的、可持续的生命样态。生态作文写作要树立大写作概念,除了运思和写作,应当还有平时的素材收集,写作之后的观念留存,这些过程的整体构建才能成就生态写作。生态美育视野下的作文首先是跟自然相关的作文,像花鸟虫鱼、山川大海、风雨雷电等由自然深发对情感的触动,就是生态美育给写作者提供的基础养分;其次,这类作文一定程度是作者精神生态的反映,写作者的精神世界受到自然、荒野的影响,变得辽阔、纯净,在这种自然情感的浸润下,作者能包容世间万物,善待他人与生命;再者,从技法层面而言,当写作者受到生态审美的影响时,往往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深远的意义时,写作的技术和艺术特征也变得更接近于自然的品性,呈现出真纯自然、恬淡可亲的写作文风。
二、生态作文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生态美育遵循了美育的基本原理,即以对自然美、生态美的感知作为起点,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把获得的生态知识和生态情感深化,以审美的方式进入到生态写作中,最终收获跟生态有关的审美感受和思考。以《新课标》为指导,通过对相关生态课文课程性质与目标的理解,教师可以开辟独立的生态作文教学课堂,学生在吸纳生态文化内涵的同时可以建立起跟社会、世界接轨的文化视角。从生态美育的角度来讲,生态作文写作中要充分挖掘有关生态审美和健全品性的内涵,同时也要把跟生态有关的课外内容拓展成为写作素材,内外兼修,体现美育的多元性和实践性。
生态作文教学实践可以划分为四个环节:第一,观察阶段。通过荒野实践和生命欣赏,从生态学和美学两个方面累积写作素材;第二,运思阶段。在接触自然的基础上,把自然的知识和审美内化为写作素材,获得有关自然和审美的感悟,组织起大致的写作框架;第三,创作阶段。通过个体独特的审美运思,把自然知识、自然感悟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生态作文,把生态审美感受具象化;第四,反馈阶段。在生态作文写作完成后,通过组织课堂点评、小组讨论,把生态美育作为主题进行交流、反馈,扩大生态美育的影响面和深度,为学生最终理解、接受、传播生态意识提供基础。从观察、运思、写作到反馈,生态美育视野下的作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写作实践过程,为生态意识传播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审美创作方面的支持。
(一)从课堂到自然,为生态作文写作提供素材
1.衔接课堂教学
《新课标》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二层“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是发展型任务群,要求学段任务安排目标是建立“读写共生”的教学模式。在初中阶段(7-9年级)的课文中,有大量有关生态的文本,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能够将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建构起“读写共生”的综合教育模式。
从大单元教学等角度来讲,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关生态意识的课文集中在三个主题:第一、动植物的生命意识及价值,如统编版教材七上第五单元;第二、自然风景的繁多美丽及价值,如统编教材七上第一单元、八下第五单元;第三、人类的生态责任和能动作用,如统编教材八下第二单元部分课文。教材中的生态文本大多文质兼美,分别从自然之美、生态责任、生命意识等不同侧面呼应了《新课标》的生态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可充分利用好这些文本,将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堂,设置相应的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生态文本之美,在情感体验中感受语文之美,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这些为生态作文的写作提供了基础样本,让学生接触到生态写作的基本范式。
2.观察自然生态
现代学生多苦于每日奔波于学校与家的两点一线之间,周末又被诸多的补习课堂占据了时间,心灵被各种知识所禁锢,思维的活力和灵性缺失。为了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自然中走一走。天地大美而不言,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自然风景中都蕴藏了深厚的人生道理和美学意蕴。春风吹拂时的第一点绿色,夏日暴雨后疯长的植物,秋风萧萧时飘零的一地落叶,冬日漫天飞舞的雪花,自然季节的万事万物都蕴含了宇宙的无穷真理,并给学生带来了情感的触动和思考。春日的气息该是会让人想起鹅黄色的童年,那种软而轻柔的记忆是治愈人一生的温暖;夏日褪去浮躁,该是会令人忆起“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寂寥,这“听雨”就有了别样的美感。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自然,接触自然,观察自然,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及生命意蕴。
(二)从外在到内在,驱动生态写作机制
生态作文主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对在自然、生活或阅读中观察和感悟到的资源进行理解与感悟,从而能够自由获取写作的动机,自主进行写作的构思。传统的作文教学我们会有意识引导学生先模仿后写作,生态作文也可借鉴这样的写作模式,例如我们学习了《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后可以模仿着来写某地的某个季节;在推荐学生阅读李娟的散文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后,我们也有了对那片广袤沉静而丰腴的土地的感触,或许可以唤醒我们内在正被现代文明分分秒秒侵蚀的、某种古老而民间的传统记忆……我们也在其中读到人物内心的期冀与执着,表达了对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或许可以唤醒我们在大自然中脆弱微茫的,同时又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存体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中华美育精神的沃土,而物质文明带来的精神反思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这样的构思有助于学生对生态文化的认知与深化。
但生态作文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也有不同之处,在教学上,教师应尽可能地避免将自己的“指令性”直接强加给学生,而应当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对于体裁和题材,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自由选择。从文章的标题开始到素材的选取,从文本的结构到立意的表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不同的阅历和思维特点进行个性化创作。
(三)从思考到写作,生态审美的具象化表达
作文是表达自我、表现真我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任务群中明确提出:“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这一纲领性的要求与生态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在生态美育的视野下,当教师和学生都能生态地去看待写作的框架与背景,写作的内容是健康的,具有生态美的,这无疑是所有写作的起点。在前面观察与体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萌生写作的激情,自由书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真诚地去拥抱自然与生命。不妨来看看学生在生态作文中的表达:
“转了个弯,来到了金鸡湖畔。清新的空气,裹挟着静宁的湿润,让人心旷神怡。步入湖岸栈道,沿着蜿蜒曲径,来到湖水深处。放眼望去,一座座别致的亭台羞涩地从渐渐泛黄的芦苇中露出一角。而不远处的荷花,依依而举飘渺幽香,仿似仙苑。
此时的金鸡湖,闪烁着梦幻般的色彩,呈现出绝美的风姿。清澈的湖水下是丛丛水草,丛丛水草间是群群游鱼。盘旋于湖面上空的水鸟,正优美地变换着各种姿势,时而向上飞跃,时而向下俯冲,给金鸡湖平添了许多生机盎然的情趣。”
这是詹嘉仪同学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边散步时的所思所感,她讴歌和赞颂了家乡在时代变迁中所注重的环境保护并获得的辉煌成果。此时的她俨然一副“小主人翁”的姿态,不仅赞美环境的舒心惬意,同样也是倡导广大小伙伴们参与进环境保护的行列。
“杨柳岸,桃花落,油纸伞,桂花糕。
乌篷船,老酒烧,青石板,雨乡谣。
绿水来把家环绕,青青杨柳弯曲桥。”
这是许筱颜同学在征文比赛中颇有创意的儿歌,她以独特的文化视野讲述水乡之美,其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态美”已根植于幼儿的心中,细品每一处景致,它似乎就在这天真烂漫的童趣中。
“下了车,向着那两棵树走去,我有一些震惊,这是两棵灰棕色的树,与周围人行道上那些绿色而又茂密的树不同,它们光秃秃的,连鸟儿也不会在他们身上停留……这两棵树也许是这一片滩涂的守护者,它们是这一片滩涂被开发前最坚强的保护伞。草儿、芦苇们都低着头,向它跪拜着,如果某天天塌下来,也许只有这两棵树能撑住天,保护这一片土地吧……没有人会是孤立的岛屿,试问丧钟为谁而鸣?”
这是陈思瀚同学在目睹小区附近一片绿地被开发商占领,曾经两棵相依为命的大树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消失在大众的视野后,他发出沉重的哀叹。作为中学生,他已经有了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希望借助自己的文字让更多的人觉醒,为只懂得牟利的他人敲响生存的警钟。
(四)从反馈到反思,生态写作的传播效应
文字写作完成后的评价是检验作文真实情况的重要手段,它有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因此评价需要做到及时、有效且准确。生态作文是学生与自然、与生命、与文化进行对话的过程,作文评价也是一个系统、动态和生成的过程,所以评价应当应和着学生内在机制的节拍,与学生每一阶段的创作相伴相生。新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评价目的,它既关注学习过程,也注重学习结果,生态美育视野下的中学生态作文写作评价与一般作文评价的区别在于,它更看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以及后期是否具备观察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且这种能力是持续性、发散性的;创作者是否有生态责任意识,能够将生态保护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并且付诸于行动上;生态作文评价更在于创作者能否将生态美育的理念与他人分享,甚至去影响更多人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态作文教学的反馈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生态作文是否符合写作目标,如统编教材七上第五单元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以“陪伴”“伙伴”作为培育生态美育的落脚点的,也有从生态学的知识出发来观察动物的科普类文章,结合着本单元的写作计划,可将目标设定为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写一个与动物有关的故事。那么,在具体的作文成品中,写作内容是否契合了最初的写作目标,达到了对于“陪伴”“伙伴”等生态内容的理解与审美表述,这将是判断生态作文成功与否的第一个标准。其次,教师要根据单元写作目标,编制作文评价标准。以七上第五单元作文为例,本单元要达到的标准是:(1)知识与能力——进行细致地观察,抓住动物特征,在用准确的语言的基础上,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出自己深切的感悟与真实的感受。(2)过程与方法——积累有关动物描写的语言材料,欣赏部分描写动物的作品,能够围绕动物选择典型事件进行材料的组织,叙事能做到有主有次、详略得当、中心突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作文中能表达出人与动物的关系,并蕴含丰富的情感,如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对残害生灵的反躬自省;对动物自我拯救的内心震撼等。再者,教师要精心组织评价活动,关注评价过程,生态作文评价倡导多主体评价机制。主要形式为:师生互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甚至可以有家长评价与社会力量的评价。在公布完评改标准后,学生可以进行自评,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示范讲评,而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最后根据评定的分数进行作文的升格修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最后是进行评价后的积分统计,此时我们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如果学生的作文符合上述制定出的评价标准,即用定性来评断作文等级,比重可以设定为80%;为了激发更多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多练多写是关键,所以数量比重设定为20%;当然生态写作可以根据作文等级和完成数量随时进行百分比的调整。最终还可以将比分换算成优秀、良好、及格或者A、B、C等相应等级,收录进成长档案册;或者将优秀的作品集结成册,点对点的个性化点评是评价参考,一起刊印成生态写作的读物分发给学生,以学习的成果呈现作为评价介质。
生态美育视野下的中学生态作文写作不仅体现了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目标,而且呼应了《新课标》中对于青少年应该具备的生态文明素质的要求,并且通过写作实践,提升了中学生的生态审美能力和写作素养。从生态美育角度来看,生态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写作让青少年对自然蕴含的自由、多元、活力等生态原则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为他们成长为精神健康的接班人打下了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