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现状与拓展路径

作者: 闻倩

摘要:《艾青诗选》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必读诗歌作品。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之下,《艾青诗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详查历年来有关《艾青诗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多对其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测评进行探讨,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体地位和诗歌的艺术风格。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的差异、教学时间的局限、时代鸿沟的隔阂,既有的研究成果都存在进一步拓展的可能。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聚焦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这有效地为《艾青诗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可行路径,为其教学找到清晰的抓手。

关键词:《艾青诗选》 整本书阅读教学 研究现状 拓展路径

《艾青诗选》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名著导读的学习内容,蕴含丰富的意象、精炼的语言,并礼赞光与热、歌颂国与民,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同时,《艾青诗选》是初中阶段名著阅读书目中唯一一本新诗作品集,亦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迄今有关《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究主要关注其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及教学测评的方面,我们发现,在众多的教学研究中,还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1]。可以说,将语文核心素养等诸多要素内嵌在《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中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在初中阶段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内蕴,而且可以丰富现代诗歌的阅读教学研究,进而为当下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方法。

一、《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艾青诗选》所选的诗歌蕴含着诚挚而深沉的爱国情怀,深切关注着与中国大地息息相关的普通农民的命运,流溢着诗人追求光明未来、美好生活、民族精神的情怀。考察目前关于《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笔者将其整理为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测评三方面。

第一,关于《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罗爱平和印江苏认为“从一点出发,连线化面体”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2]他们提出教师首先要有侧重地选择《艾青诗选》其中的一首或几首诗歌指导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及读法;然后引导学生勾连且比较重要诗篇的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把握整本书的脉动;进而“化点成面”,指导学生探究《艾青诗选》的旨趣;最后把本书的阅读所得,渐渐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这样的教学策略使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将大有裨益。王水招和曾宪锋从审美的角度指出,首先通过精选推荐《艾青诗选》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走进诗歌的阅读中;再限时定量诵读,塑造学生的审美心境,学生有目标地完成《艾青诗选》的朗读过程;诵读环节之后,学生品鉴、模仿与创作,体验审美创造,对诗歌中的美感因素做出自己的价值思考;最后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诗歌和创作的作品展示分享,对比感悟,进而提升审美修养。[3]王水招和曾宪锋选择从审美角度出发对《艾青诗选》进行阅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良好的整体性的阅读审美氛围中获得审美感觉,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格调。邹健认为在名著阅读中需要以项目化学习为驱动,全面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综合性地运用自己所学解决问题,形成学习成果。他以《艾青诗选》为例,从三个角度推动学生在名著阅读中进行深度学习。一是依据作品特质,优选项目选题和学习主题;二是依据生活实际,巧设项目情境和学习任务;三是依据学生学情,注重项目评价和学习成果。[4]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研究者大多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来层层推进《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指导策略,进而深入探析诗歌内蕴。

第二,关于《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研究。蔡可从教材对诗歌“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出发,探讨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并对教师如何设计学习活动、如何抓住诗歌的特点教学提出了建议。一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自主的学习任务——策划“诗歌朗诵会”;二是学习目标与学习行为的一体化设计;三是抓住诗歌的特点教学。[5]蔡可的设计灵活地将每个环节整合性地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凌巧设计《艾青诗选》“名著导读”专题教学活动的实施以教科书中的任务驱动为手段,问题为载体,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究为形式,多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而开展。同时,她基于“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将专题教学活动共分为阅读探究专题、诗歌朗诵专题和新诗创作专题三种活动形式。阅读探究专题设计包括探讨诗歌意象、分析诗歌艺术手法、探究艾青诗歌风格。朗诵专题设计一是师生商讨,共商活动主题;二是教师安排,布置朗诵任务;三是学生组织,举办朗诵比赛。新诗创作专题则包含片段仿写和新诗创作。[6]凌巧的教学环节设计重在提升学生对新诗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王芳和周正梅以“循序渐进”“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学程设计的原则。首先调查学生的阅读困难情况,作为学程设计的依据。进而将整个学程划分为纲目引领,触发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专题导航,聚焦整本书阅读的核心;系统整合,挖掘整本书阅读的深度三个阶段,设计具体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真阅读”。[7]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研究者是以学生为主体去设计《艾青诗选》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独立探究、合作学习,以期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

第三,关于《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学测评的研究。赵楠[8]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王晓编选的《艾青诗选》为学习版本,在作品导读之后,她设计了过程性评价量表。同时,在知识、内容梳理的部分,她安排通读作者自序及诗歌,要求填表并完成一份诗人生平与主要创作的“地图”;好诗摘抄与问题清单;判断对艾青生平与创作、作品的表述正误;梳理艾青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另外,不仅鉴赏了艾青诗歌的选段,还对其同一类诗歌进行比较,开展过程性评价。最后联系高考及中考题相关考点并做出综合测评。洪艳将历年来出现的有关《艾青诗选》的题型归类为文学常识类、片段赏析类、创新题型类。她指出文学常识类常见考点题型为关于名著的基本内容辨析,形式上多为选择题。片段赏析类题目,内容比较多,考查形式比较灵活,既可以就这首诗谈理解,也可以纳入一般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来考查。创新题型类借助思维导图,结合艾青诗歌,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探究艾青诗歌风格的变化,更侧重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考查,命题方向更追求与生活的密切结合。[9]综上我们可以知道,现今有关《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测评主要从艾青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进行考察测评,从而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统一的测试与评价。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学术探索,我们可知,研究者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体地位和艾青诗歌的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若学生通过《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真正领会诗人创作诗歌的内在力量和情感,融入诗歌的共鸣之中,将会获益匪浅。

二、《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罅隙

考察学界已有的《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究,既可有效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又可深化学生对新诗的认知。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我们还必须理清既有研究成果中的不足所在,以此明晰我们前进的教学路径。

第一,教学策略方面。

既有的《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中,研究者都精心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李雪丽选择带着艾青童年故事、成长印记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作为《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的单篇,串联作者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等的介绍,充分激发学生对整本诗集的阅读兴趣。[10]潘丹婧把理解新诗意象、意境、情感的核心知识融于以“推荐艾青的诗歌”为主题编辑一期“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推送,这样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较新颖有趣的形式激发和维持学生阅读《艾青诗选》的兴趣。[11]陆燕还提出教师需引导学生多方了解整部诗作的背景知识,多渠道地涉猎相关阅读材料,运用图片、实物、声音等一切的形式,给学生以语言的刺激,从而激活旧知唤起新知,构建新的内容图式。[12]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好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它促使个体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以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13]但因初中生的成长与艾青的经历存在时代的鸿沟,艾青前期诗歌又多是深沉忧郁的风格,以及学生对现代诗歌体系认知不够,学生对《艾青诗选》阅读兴趣不会特别的浓烈。所以对初中生来说,整本地阅读《艾青诗选》有较大的难度。另外,在学校中,几乎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存在学习成绩优秀、知识基础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14]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这就是一个较为艰难的教学过程。

第二,教学设计方面。

纵观《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研究,研究者在学习展示交流环节的设计丰富多彩。白正鹏在展示学习成果环节的设计包括设计宣传板;诗歌推荐墙;我是朗读者。[15]项琪通过化诗为语、化诗为声、化诗为文、化诗为画等“跨界”融合的实践活动,进一步体会艾青诗歌情感的充沛和艺术的高明。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艾青诗歌的广泛了解和深入理解,并依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完成读写画结合的任务。[16]费红亚设计活动一:我是诗评家;活动二:我是鉴诗人;活动三;我是好读者。[17]但在现实教学中,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处理其他的教学事务,就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实施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计划。对于学生而言,该阶段已是初三,即将面临中考,在平时诗歌的阅读中学生可能只会匆匆地大致浏览,多数会采取“走马观花式”的方式,很少会“下马看花”,也就无法与艾青诗歌产生心与心的交流。这就导致《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学只是流于表面,教学过程也不能真正把握《艾青诗选》的情感脉搏。

第三,教学测评方面。

《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的测评研究同样也很重要,研究者关注到了鉴赏艾青诗歌艺术风格的重要性。赵楠通过同时期诗歌作品的对比及文学评论对艾青和《艾青诗选》进行深入探究。[18]陈晓英还对《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作业进行了研究,在专题探究阶段的作业设计中,该阶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出艾青诗歌核心意象色彩鲜明、修饰语强烈、意象群宏大等特点,并通过多元朗读感受到艾青诗歌中不可遏抑的爱国情感洪流。[19]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艾青诗选》汇集了诗人艾青从青年到晚年创作的诗歌,时间横跨了近五十年。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经历不同,较少会去透析现代诗歌创作的时代内涵。也正是由于时间与空间上的代沟,学生可能无法深入沉浸到《艾青诗选》的阅读中,无法通过诗人的视角去真切体会他那个时代的更迭,感悟诗人的深沉情怀。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见,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的差异、教学时间的局限、时空的隔阂,既有的研究成果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可能,我们仍需继续开拓教学路径。

三、《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拓展路径

细读既有的《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其教学策略、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测评的研究,研究者和一线教师都较详尽地展开了学术探索。但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强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0]。故而,用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指导,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找到一条牵引线去设计《艾青诗选》的教学亟待完善,为其创造性地拓展教学路径也很有必要。

首先,在教学策略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感知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因此,在《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考虑所授课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根据班级整体水平来调整教学安排,选择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做好阅读引导。同时,阅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和作者进行对话,触碰心灵深处的共鸣,从而感受语言文字背后内藏的美。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21]阅读艾青的诗歌时,我们能感受到它的节奏沉缓而有力,语言自由而不散漫,不分行而不无节制。所以在《艾青诗选》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指导上,教师一要引导学生对自身的阅读需求有清晰的认知,能自觉将整本书阅读与自己的生命价值联系起来,做到真正走进诗歌,与诗歌发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用心去感触这部诗集的美;二要创设诗歌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三要指导赏析诗歌形式,让学生学会仿写诗歌、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四要深掘诗歌内蕴,让学生学会从艾青创作的历程和风格的变化中,挖掘出诗歌背后隐藏的深层蕴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照,鼓励学生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挖掘自己的阅读潜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