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 基于《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谈文学何以树人 竺洪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与小说美学研究,发表论文近百篇,主持或参与各级课题多项,出版《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英雄谱与英雄母题:〈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研究》
文本解读 | 论《孔乙己》叙事的对称美 摘要:《孔乙己》于短小篇幅之中,对人物活动及其空间背景进行了巧妙的对称设计,在小说叙述的次序排列和故事系统的构造形式等方面采取了对称处理,从整体结构到各结构元素均表现为在数序排列与行为排列上等量或相同
文本解读 | 冷热交织中的冲突与错位 摘要:《藤野先生》中呈现了两种文本情境:一种是“外冷内热”,即鲁迅以炽热的怒火与他者的冷言冷语对抗,另一种则是“内冷外热”,指鲁迅以冷峻的视角审视那些热情的他者。辩证把握两种情境中的“冲突性”与“错位
文本解读 | “寻常”父子间的隔膜之爱 摘要:从朱自清与父亲的冲突的角度来解读《背影》中蕴含的父子亲情,多认为这对父子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且似已成定论。但这种父子亲情在本质上其实是“寻常”的,并非一种独特境遇下的极端表现。从背影形态的描摹
文本解读 | 初中语文课本里的“兴”文本联读与探究 摘要:《诗经》中的“兴”手法不仅体现在初中语文选编的四首诗当中,在统编课本其他选编诗歌中亦得到了体现与发展,同时与当代文学的“环境描写”有密切的联系。探究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里的“兴”的运用与发展,将有
文本解读 | 祥林嫂的“蓝夹袄”为何不见了 摘要:小说《祝福》对祥林嫂的装束描写别具一格。人物前两次出场,着装近乎雷同,而最后一次登场,装束则是彻底缺失。看似疏忽,其实别有深意。两次重复描写人物装束,首先是彰显祥林嫂寡妇的身份,因为它是人物命运
文本解读 | 《扬州慢》文本解读的多维视角 摘要:文本是语言文字所组成的一套代码,文本解读则是对这一套代码的构成要素和意义系统进行感知和理解。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唯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读出其“字中意”和“字外意”,挖掘文本中恰当的、新颖的亮点,
文本解读 | 从生命诗学视角解读闻一多的《红烛》 摘要:闻一多的诗文创作与生命体验是水乳交融的,无论是在诗歌创作、艺术思想,还是在人生追求上,“生命诗学”都是一个关键视角与核心概念。本文将围绕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的《红烛》展开诗歌鉴赏与文本细读,分别
文本解读 | 《逍遥游》大语境下的庄子思想管窥 摘要:在《五石之瓠》的教学中,对其文本内涵的解读是重中之重。结合《庄子·逍遥游》全篇的大语境对《五石之瓠》的思想价值进行多层次解析,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逍遥”“小大之辩”“无用之用”等庄子哲学思想,其
聚焦与思考 | 母语教育大概念大单元教学质疑 摘要:大概念大单元教学在当下语文教学中几乎成了独一档的存在,然而这种倾向并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规律与本质,也与语文学科的母语属性背道而驰。本文侧重实践语境,从教育常识层面与学科教学维度,对语文学科的大概念
聚焦与思考 | 高三与大学衔接期语文读写思维导学前推改革 摘要:考虑以“生源质量再提升”为旨趣,结合国家有关立德树人、全面培育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方针政策,针对近年来扩招形势下新生生源质量客观上显得参差不齐的现状,进行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新生入学衔接期语文读写思
聚焦与思考 | 构建基于“阅读方法”的“阅读程序” 摘要:近百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十分重视精读,不过精读作为“阅读方法”的原初含义却被遮蔽。在“精读课”改为“教读课”后,精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的本意才得以凸显。将阅读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
聚焦与思考 | 学科“大概念”视野下名著“情境化”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最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通过反思目前初中名著情境阅读中的问题与不足,在学科“大概念”视野下,寻找名著教学情境设计的合理策略,
聚焦与思考 | 论新课标背景下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摘要:教育部发布一系列文件,持续鼓励与推动教育信息化,多媒体课件也由此成了教育信息化的“显见”内容。但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现状却呈现出认识与实践相分离状态。认识上,人们对多媒体课件的定位与优缺点均有明
聚焦与思考 | 纸墨与光影中的历史现场 摘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然成为当下生活的常态,媒介的演进不仅为学生获取知识、感知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资源和路径,也对高中语文课程建设及教学实施带来极大挑战。本文以“纸墨与光影中的历史现场”为主题,将“
聚焦与思考 | 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优化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及独创性。因此,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要寻找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阅读教学策略,探索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教学
聚焦与思考 | 基于中山地方文化资源的综合性学习项目化设计与实施 摘要:本文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例,从创设真实的项目情境、设计多元的项目路径、实施全程的项目评价三个层面,实施基于中山地方文化资源的综合性学习项目化设计,促使学生在真实的综
教材 | 统编教材大单元读写融通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基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颁布,针对如何在“大”字族词语如“大概念”“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统领下实现读写共生这一问题,笔者依托“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理论,设计了“选准学科大
课堂教学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典诗文意象教学实践 摘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惠风”写春风和畅,展示魏晋文人陶醉于自然之美、超然物外的清雅心境。此次师生活动从引导学生追溯“惠风”一词的源头入手,展开对中国古典诗文中“春风”意象的深入理解,师生共同感
课堂教学 |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整本书阅读作业设计 摘要:在高中学段开展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师应对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应遵循整合性与连续性、实践性与情境
课堂教学 | 从“表达我表达生活”设计“文学写作”单元 摘要:笔者梳理文学写作教学价值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后,发现承载“我与生活”的“生活叙事”是解决当前文学写作及教学问题的突破口 因此尝试让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一个“表达我表达生活”的完整写作单元深
课堂教学 | 红色经典名著跨学科学习实践探究 摘要: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倡导跨学科学习,针对有意义的话题,关联跨学科领域与现实生活,拓宽学习领域。在红色经典名著阅读中引入跨学科学习,从红色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跨学科学习融入红色经典阅读的可
课堂教学 | 统编初中语文名著“跨学科”阅读教学推进策略探究 摘要:基于新课程标准对“跨学科学习”的重视,本文以统编初中语文名著为抓手,从“统整学习主题”“构建真实情境”“回应学生关切”三大方面,以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为依托,开展“跨学科学习”,架起语文学科和其他学
课堂教学 | 创作视域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探究 摘要:当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将教学视角对诗歌的外在分析转变为对诗歌内在的体验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诗词创作视域出发,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了以下建议:挖掘意象、溯其本源;方言诵
课堂教学 | 指向自我认知提升的高中阅读教学情境创设 摘要: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比较情境、生活情境这三种情境,引导学生从困惑、理解和反思三个层面实现情境与自我的融通,打通经典阅读与“我”的壁垒,从隔离、远观的阅读姿态转变为自我投入,从成绩、分数的功利目
课堂教学 | 课题化:构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范式 摘要:课题化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学生自身的个性出发,从学习内容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研究。学生以课题组为单位,在阅读进程中自主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自主搜集并科学整理相关信息,深刻解读主文
名师手记 | 一山更有一山压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面对小说《祝福》,脑海中首先跳出的就是鲁迅先生这句话。作为中学语文课本的经典选文,《祝福》虽然只有9000余字,但其密度之大,强度之深,冲击力
考试与评价 | 论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的删改现象 摘要:近年来,受考场环境、阅读时间、试题命制及答题规范等因素制约,对高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进行适当删改,成为试卷命题者采用的常规策略之一。2022年全国高考8套语文试卷,均一定程度对选用的文学类文本
考试与评价 | 高考作文写作思维的转变:从多元逻辑关系建构到“回应” 摘要:“回应”式作文写作,是对多元逻辑关系写作的“救赎”。“回应”,是考生在作文既定语言情境下,在作文过程中具体阐明作文材料的核心概念、关键词(短语)的内涵或隐性要求。同时,考生要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考试与评价 | 从教、学、命、评四个维度解析一道中考题 摘要:一道学业水平测试的题目,如果站在教师角度来端视,它是对教学效果的审查,也有对未来教学指示的功能;站在考生的角度来理会,以积蓄素养为目的的广阅读、勤练笔、重演习的学习训练方法,是不惧题目形式变幻,
考试与评价 | 基于“教—学—考”一体化视角的高考作文题探究 摘要:把握高考作文题的考查内容,有利于实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考”一体化的和谐局面。以2023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探究试题的考查目标、考查内容、考查方式、考
语言 | “蓬舟”释义辨正 摘要:李清照“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蓬舟”,教材和一些专著都解释为“如飞蓬般轻快的船”,这属于望文生义。结合辞书释义、异文、语源、构词法及语境等多方面的证据,“蓬舟”应理解为同“篷舟”,船,船只
经典案例 | 借诗还魂,再见杜甫 【设计背景】1.教材分析《客至》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栏目的一首诗。不同于杜甫常见诗作忧国忧民思想、沉郁顿挫风格,《客至》浸润着闲适恬淡的生活乐趣与清新自然的诗风,是帮助学生认识
博硕论坛 | “欣然”与“积水”背后的生命超越 摘要:对于《记承天寺夜游》,很多教师往往只抓住“闲”来解读,仅从单字的角度来解读这篇意蕴丰富的文章易浮于表面,也难以使学生真正感悟苏轼的特殊心境。本文借助孙绍振“比较还原法”进入文本,以“空明”作为理
博硕论坛 | 新教育叙事下的初中语文教材小人物心理分析 摘要:鲁迅塑造的“小人物”既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又是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的存在。立足于新教育叙事“呈现—分析—揭示”的基础模式,选择《故乡》中的闰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阿长与< 山海经>
博硕论坛 | 《艾青诗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现状与拓展路径 摘要:《艾青诗选》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必读诗歌作品。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之下,《艾青诗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详查历年来有关《艾青诗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成果
博硕论坛 | 项目化学习视域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价值取向与实践类型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项目化学习视域下语文阅读教学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