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问题与审美偏差

作者: 张静宇

摘要:2019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四季之美》源自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枕草子》。虽然卞立强译的《四季之美》语言优美、广为流传,但却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日本四季审美意识的误读,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与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文梳理《四季之美》在我国的流传以及入选语文教材的情况,探析译文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译文问题致使对日本传统美意识理解的不足与偏差。中小学语文教材在选编外国文学作品时要对译本进行甄别,即便为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而对译本作修改也要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之下。惟其如此才能达到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目的。

关键词:译文问题 审美偏差 《四季之美》 语文教材

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外国文学作品是我国近代以来语文教材编写的惯例与传统,有助于吸收借鉴各个国家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拓展文化视野。当然,各个时期语文教科书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国民人格素养的塑造要求,但正如统编版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所言,课文选篇要兼顾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与时代性。[1]2019年9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使用的新教材第七单元中的《四季之美》即是选编自日本古代文学名著,是经过上千年沉淀的名篇。《四季之美》译自平安时期女性作家清少纳言(966—1025左右)随笔集《枕草子》中被称作“冒头文”的开端部分,也是日本中小学国语教材必学且要求背诵的内容,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选入统编《语文》五年级(上)中的《四季之美》译文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学习理解《枕草子》的季节观、审美意识以及深入认识日本文化的特点会产生偏差甚至是误读。目前学界还没有对《四季之美》译文问题、译文的误译引起的教学问题进行探讨,故本文梳理《四季之美》在我国的流传以及入选语文教材的情况,探析译文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译文问题致使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理解不足与偏差。

一、《四季之美》的流传与选入教材之情况

《四季之美》(原名为《四季的美》,选入语文课本时作了改动)的译者为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已故知名日本文学研究者、翻译家卞立强教授。卞立强译的《四季之美》首次出现在1985年陈德文编选的《日本散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之中,是国内第一个正式出版的译文。虽然周作人译本《枕草子》于1965年完成,但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却是在1988年。林文月译本《枕草子》于1989年由台北中外文学月刊社出版单行本(1986.7—1988.7连载于《中外文学》杂志,同时香港的《明报月刊》也选载),于雷译本在2002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虽然周作人将《四季之美》命名为《四时的情趣》,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周作人、林文月、于雷等的译文远不及卞立强译文的流传与普及。卞立强《四季之美》译文出版之后被国内许多散文诗集、随笔集、美文文集收录,如1988年的《读者文摘》,1992年偶然、雨之编《中外散文诗精品》(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世界散文诗鉴赏大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莞尔非玉选编《外国散文诗100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谢鸥主编少男少女随笔《十八岁的花季》(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陈湘等编选《自然美景随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张昌华、汪修荣主编《世界名人美文经典》(北方文艺出版社),1995年张秋红主编的《外国散文传世之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李景琛编《世界名人散文经典》(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年周渔主编的世界经典美文《温情的触摸》(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7年梅子涵主编《脑袋剃成大马路》(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张清华、李敏主编《外国精美散文诗读本》(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年孙俊峰、凯琳主编《四季诗情 大师笔下的大自然》(新星出版社),等等。由此可见卞立强译文《四季的美》流传的广度,深受我国编者、读者的喜爱,也为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奠定了基础。

就笔者所调查,《四季之美》首次编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始于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该教材的阅读部分第四单元第16课是《〈枕草子〉两章》:第一段为《四季的美》,选自《日本散文选》,卞立强译;第三十五段《花木》,选自《日本散文百家》(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陈德文译。《日本散文百家》收录了陈德文翻译的日本自古以来的散文名篇,第一篇即为《枕草子》第一段,被命名为《春天黎明最美好》,与卞立强译文相比错误较少,然而人教版《语文》(第七册)却未使用陈德文的译文。教材中的译文《四季的美》对原卞立强译文作了稍微的改动,去掉了许多错误使用的儿化音“儿”字。《〈枕草子〉两章》前面标有星号,属于自读课文非教读课文。第三十五段《花木》内容较难、景物描写也不易被模仿,且2001年《语文》教材未要求全国通用,《花木》也被后来教材舍弃。2002年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7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单独选编了卞立强译的《四季的美》,在非必讲内容的《积累·运用四》的阅读部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此外,《四季之美》因语言优美流畅、适于中小学生阅读模仿而被作为语文知识训练以及作文写景训练的素材,如2009年薛瑞萍、徐冬梅、邱凤莲主编《亲近母语·日有所诵》(小学六年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方卫平主编《二十一世纪新语文:小学3年级拓展篇》(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等。2007年张云主编的《北京海淀名师精评精析2007年度中考满分作文》中浙江金华考生的满分作文《这就是幸福》描写了幸福在四季中穿行,“拥有春天是幸福的,……感受夏天是幸福的,……相约秋天是幸福的,……欣赏冬天是幸福的,……”[2]几乎照抄了《四季之美》中的句子。2013年博尔主编的《中学生最新优秀作文》中王建梅《我爱我的家乡》中在描写家乡的四季美时,也基本照抄了《四季之美》的内容。[3]由此可见,《四季之美》在中小学中有着持续广泛的影响力,且中小学生也对《四季之美》进行了模仿以及创造性的化用。

值得注意的是,周作人译文《四时的情趣》曾入选2005年长春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长春出版社)第九单元的“时光之美”。《四时的情趣》选入教材时也对原译文作了改动。周作人译文虽没像卞立强译文那样使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但却相对准确地传达了原意。长春版语文教材对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侧重于激发学生内心中美好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感受能力等,也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值得参考借鉴的。袁丽敏等认为,不同译本的对比阅读、追根溯源,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发现译文的异同,掌握译文背后的写作奥秘,提高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能力,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有意义的探索。[4]然而不同译本对比阅读的前提是对译文准确性的辨识与甄别。那么卞立强译文《四季之美》的问题与特点如何?

二、《四季之美》译文的问题所在

《枕草子》描写细腻,文笔简劲、洗练。台湾翻译家林文月力求接近清少纳言的文体,认为开头第一句若直译为“春为曙”则无法赏读,于是稍微增益之,译为“春,曙为最”。[5]这也说明《枕草子》的翻译既要忠实原文文体又不能过于直译,为了符合汉语阅读习惯必须增添些许内容。虽然《四季之美》的原文内容并不复杂,字数较少,但译好却实非易事。为了便于指出卞立强译文的误译及分析译文的特点,以下将《四季之美》的日语原文与卞立强的译文列出:

春はあけぼの。やうやう白くなりゆく山ぎは、すこしあかりて、紫だちたる 雲のほそくたなびきたる。

夏は夜。月のころはさらなり。闇夜もなほ、蛍の多く飛びちがひたる。また、 ただ一つ二つなど、ほのかにうち光りて行くもをかし。雨など降るもをかし。

秋は夕暮れ。夕日のさして山の端いと近うなりたるに、烏の寝どころへ行く とて、三つ四つ、二つ三つなど、飛びいそぐさへあはれなり。まいて雁などの つらねたるが、いと小さく見ゆるはいとをかし。日入りはてて、風の音、虫の 音など、はたいふべきにあらず。

冬はつとめて。雪の降りたるはいふべきにもあらず、霜のいと白きも、また さらでもいと寒きに、火など急ぎおこして、炭もて渡るもいとつきづきし。 昼になりて、ぬるくゆるびもていけば、火桶の火も白き灰がちになりてわろし。[6]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儿(删去:儿)翩翩飞舞。即使是濛濛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儿(删去:儿),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照西山时,感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儿,在高空中比翼联(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加入: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加入: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和(删去:和)的火盆穿过廊下时,那(加入:闲逸的)心情儿(删去:儿)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儿(删去:儿),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儿(删去:儿)。[7]

括号中的部分是编入语文教材时作的改动。首先,卞立强译文存在对原文的多处误译。第一段卞译“天空”的原文是“山際(やまぎわ)”,指山脊,周作人、林文月将其译为“山顶”,显然卞译“天空”是错误的。第二段中卞译的“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濛濛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也是错误的。清少纳言认为,夏天的夜晚除了有月亮的夜晚,群萤交飞或一两只萤火虫发着微弱的光飞行或下雨之时都很有趣。然而卞立强将下着濛濛细雨作为了一两只萤火虫飞行的条件是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此外,“濛濛细雨”是加译,将“下雨”的这一模糊话的审美狭窄化、具体化了。第三段的“点点归鸦”未将“三つ四つ、二つ三つなど”三四只、两三只的数量词译出,“成群结队的大雁儿,在高空中比翼联飞”未将原文中的“いと小さく見ゆる”译出,作者视野的由近及远未表现出来,即成群结队的大雁从眼前高空飞过而逐渐远去。第四段的“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廊下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的原文含义是,急忙生起炭火表现出没有预料到会下这么大的雪,天气会这么冷,生火之后赶紧分送至各个房间。卞立强译为“那心情儿”,《语文》教材加入了定语“闲逸的”显然是未理解原文的含义,与上下文文脉不符。

其次,卞立强译文《四季之美》最大的特点是加译了许多对语言的修饰成分。第一段译文加入的“鱼肚色的”定语是归化的译法,虽然符合逐渐转白的描写,但日语中却没有这种用法。“红紫红紫的”将色彩翻译得过于浓厚,与原文云淡风轻的描写特点不符。第二段中“明亮的”加入将有月亮的夜晚这一审美固定化了,因为有月亮的夜晚既包括明亮的夜晚也包含朦胧的夜晚。此外,“翩翩”一词的加译法曲解了萤火虫交错飞行的情形。第三段中“点点归鸦”的翻译是错误的,不仅未将数量词译出,而且给人一种乌鸦高飞感觉,与原文不符。当然卞译的加译有些是在原文意思基础之上添加的,并无不妥,如第三段中“急急匆匆”“成群结队的”,第四段中“熊熊的”“暖和的”。总之,卞立强译文修饰性词语的使用有些是原文就有的,有些是作者根据上下文添加的,也有些是凭主观想象加入的。这些修饰性词语的使用使原文中模糊的描写得以清晰显现,叠词的运用符合汉语景物描写的特点,具有音韵美,[8]也有助于中小学生学习。然而这只是译文的特点,与原文的文风及日本式的审美却是不符的。关于此点,笔者在下文会进一步论述。

最后,卞立强将第二段、第三段的“をかし”分别译为“这情景着实迷人”“更是叫人感动”“叫人心旷神怡”。“をかし”在《枕草子》中出现多达四百多次,是清少纳言美学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的核心概念。“をかし”以风流、风雅、具有教养和智慧的感性为底蕴,同时又有几分诙谐的审美情趣。[9]因此,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就要求译者要理解“をかし”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展示给读者。如果仅仅将“をかし”译为“有趣”“有意思”虽会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但译文显得过于单调。故卞立强的这几种译法不能说是误译,但从审美方面来讲,“迷人”“感动”“心旷神怡”却是将“をかし”的含义狭小化了。关于“をかし”的翻译于雷2005年翻译出版的《枕草子图典》(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值得参考与借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