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评价建议”的回溯与实施路径

作者: 蔡耀炎

摘要:评价建议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发展的全面评价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三个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展示了评价建议在不同版本中的变迁过程。首先,200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推动了评价体系改革的开端,为后续版本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其次,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评价建议的内容,强调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评价,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多样化。最后,2022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则进行了重大创新,引入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发现,在实施评价建议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根深蒂固的传统评价理念、难以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缺乏专业的评价人才。面对以上现实困境,研究提出了转变评价理念、促进教育评价的数字化、建立教育的良性生态三种实施路径。

关键词:评价建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学业评价 教育评价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基础教育阶段是求学的重要阶段之一,语文课程历史悠久,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科学与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官方文件的颁布也提出了“教学评价牵引行动”。课程标准是国家的育人意志的物化载体[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评价建议”与前两个版本(2001年版、2011年版)相比,介绍了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内容。本文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梳理了三个版本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主要变化,分析其价值意蕴,并提出优化评价的实施路径。

一、“评价建议”的回溯

“教育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教学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2]。课程版本的不断更新,使得评价的重要性得以提高,通过分析2001版、2011年版、2022年版三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清晰看出其演变过程。

(一)2001年版:推开评价体系改革的闸门

“评价建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教学实践的参考依据,也是学理发展的重要标志[3]。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首次以九年一贯制的思路整体设计语文课程目标,该版“评价建议”位于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以及附录部分的中间,单独作为一个部分。相较于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评估的内容等方面粗略的表述,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实现了两个确立:一是在文本形式上“评价建议”单独成为一个部分,评价在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二是在内容上明确语文评价开展的维度,确定语文评价推开了评价体系改革的闸门。

(二)2011年版: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是启动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十年实践探索的最终答卷,“不仅是对试用修订版《大纲》的继承更是对它的发展反映了大家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认识。”[4]与2001年版相比,“评价建议”位于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和“附录”的中间位置,内容仍旧包括四个部分,顺序有了调整。具体而言,“评价建议”部分由2001年版的第四部分变换到了第二部分,体现了评价重要性的逐渐提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导语部分就提出了评价的目的,并从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评价方式的运用、评价主体、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及关于阅读等部分的具体建议五个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对评价开展的维度也进行了细致的建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有进步的同时,局限性也很明显。第一,虽然指出“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并提出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四种评价方式,但并未给出教师、学校进一步运用这些评价方式的具体方式方法。第二,注意到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提出“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却未给出进一步协调多种关系的具体策略。第三,“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并没有给出加强识字与写字等五个方面如何进行有机联系的进一步说明。但总体而言,“课程的评价,也是这次改革尝试的改变”[5]。

(三)2022年版:评价体系的重大创新

2022年版课程标准是我国课程标准体系建设的第三次革新,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对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进行了细化。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是该版“评价建议”的关键词,过程性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的原则、课堂教学与作业评价建议、阶段性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则具体到命题的原则、命题的规划、命题的要求。其创新性体现在:首先,相较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笼统的“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出“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鲜明指出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其次,改变原有的逻辑框架。将原来的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等囊括于过程性评价的原则中,将原来对阅读等教学内容的具体建议置于各个任务群中。第三,评价观点形成三个呼应。一是与该版课程标准改革的重点相呼应,如学业水平考试“坚持素养立意”,课程理念要求“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与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二是与前两版课程标准不同,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对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以及质量描述都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第四,对六个学习任务群的评价也做了具体的规定。

二、实施“评价建议”的现实困境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扩优提质的目标提出,评价方式的改革也在逐步推进,如余蓉蓉等人总结了2022年中国教育评价改革热点,包括总结十八大以来教育评价改革的成效与问题、探索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的学校评价体系[6]。如何进一步推进评价优化则面临着传统评价理念根深蒂固、难以制定统一评价标准、缺少专业的评价人才三个现实困境。

(一)根深蒂固的传统评价理念

第一,传统的语文学科评价主要注重记忆和应用,即要求学生记住大量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这种评价理念强调“应试”的思想,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7]。第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语文学科评价偏重机械性技能,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技巧和表达方式,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传统的语文学科评价主要采用笔试和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通过考试成绩和排名来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语文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传统的语文学科评价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综合素质,即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写作、口语和听力等方面的能力和表现。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需求。教学改革应该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人’”[8]。因此,如何突破传统评价理念,打造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难以制定统一评价标准

为了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亟须建构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语文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标准[9]。就语文学科而言,有以下难度:第一,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它的评价标准更加复杂。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一门文学学科。语文的评价标准不仅包含语言技能的掌握,还包括文学素养的培养。这意味着语文评价标准需要考虑语言技能和文学素养在学习中的相互关系,而这种关系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因此难以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第二,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包含了阅读、写作、口语、听力、翻译、文学欣赏等多个方面。不同阶段的教育也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和方法,这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在制定统一评价标准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以及如何综合考虑这些差异,制定适用于所有学生的评价标准。第三,语文评价标准不仅需要考虑到语言技能和文学素养的掌握程度,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语感、文化背景、情感体验等主观因素。这些因素的主观性使得评价标准的制定更加困难。为了保证评价标准的客观性,需要在评价标准中加入客观的指标和标准,但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孙洁认为,语文教育应树立起应心型的语文教育价值观[10]。第四,评价目的的多样性。语文评价的目的多样,不同的教育阶段和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评价目标。例如,在小学阶段,语文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而在中学阶段,重点则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这使得评价标准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到评价指标和标准,还要考虑到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以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出教育过程和教学成果的真实情况。

(三)缺少专业的评价人才

专业评价人才的缺乏也是科学评价体系建立面临的问题之一,可以通过提高语文学科教师评价能力、建立专业的语文评价机构、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等方式培养评价人才。具体而言,第一,教师是语文评价的主要实施者,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和评价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实施语文评价工作。同时,可以建立教师评价团队,通过专业的研究和交流,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和质量。第二,建立专业的语文评价机构,聘请专业的语文评价人才,是解决语文评价专业人才缺乏的有效途径。这些机构可以负责制定语文评价标准、开展语文评价工作、开展语文教学研究等工作,提高语文评价的专业化水平。此外,可以通过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引进国外的语文评价经验和技术,提高语文评价的国际化水平。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在语文评价中,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避免过于依赖定量评价,减轻评价人才缺乏的压力,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语文评价是为了服务于教育教学,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应该加强社会参与和监督,增加社会的参与度和监督力度,提高语文评价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可以通过开展公众评价、专家评价、社会监督等方式,对语文评价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和监督。

三、实施“评价建议”的有效路径

古代中国选拔人才的途径由夏、商、周的“世卿世禄”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制度虽然不断变化,但科举制存在时间最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使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癸卯学制距今已颁布120周年,我们从这些相关文件中可以看到文人志士一直在对教育进行不断尝试。高考评价方式已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帽子,综合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已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虽然一直存在,但要想扎根于实践,还需要转变评价理念、加强评价教育和评价意识教育、建立公正与公平的评价机制三个维度继续努力。

(一)转变评价理念

传统的评价理念通常侧重于对学生的成绩和考试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片面,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第一,强调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品格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教育。评价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人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评价理念的转变应强调全人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在学科知识、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李卫宁指出,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可以促进人才培养[11]。评价应该从传统的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不仅考虑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的表现,还要考虑他们在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方式应从集中评价向分散评价转变,采用平时评价、小组评价、自评互评等方式,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评价方式应从竞争评价向合作评价转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评价应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变,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试错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和提高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