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超越孤独的力量
作者: 刘洋 罗晓晖执教:刘洋,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星河学校教师;专家点评:罗晓晖,四川省成都市教科院教研员。
【设计背景】
1.教材分析
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强调:“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这样的编写理念,在古诗词编选中体现为对课外诵读的强化。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选编了唐宋时期的古典诗词4首:《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这些古诗词有情趣,有理趣,鲜明地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诗词语感;通过对比阅读,能够初步辨析同一主题诗词的异同;体会诗人的人生感悟,提升学生文化与审美素养,引领学生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2.学情分析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浓缩了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然而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语文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缺乏系统性研究,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单一化、整体同质化的倾向;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受中考影响,大面积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缺乏深度的理解和鉴赏。
基于此,笔者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文意理解和诵读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启发学生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等对策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设计设置了“诵读诗词,感知文意”“再读诗词,找寻关联”“联读诗词,感受孤独”“精读诗词,寻觅知音”四个环节,旨在通过关键词鉴赏、情境体验、比读辨析、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审美鉴赏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学习目标】
一、结合注释,熟读成诵,能口头说出诗词的内容。
二、通过对比阅读,能够初步辨析同一主题诗词的异同。
三、还原情境,体会诗人的人生感悟,提升文化与审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任务实施】
第一环节:诵读诗词,感知文意
活动1: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具体任务:1.对照注释,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以意译为主,能口头说出诗词的内容。2.圈点勾画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难点。3.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初步感知文意。
(学生自主朗读,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活动2:结合注释、赏析(教材“补白”),多角度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感悟诗人隐秘的情趣、志向。
问题设计:1.这首诗歌除了显而易见的愉悦、美好,诗人还有没有一些隐秘的情趣、志向?2.一千多年前的这份宁静、愉悦、快乐,和我们现在的生活遥远吗?
(屏显)(选自语文课本)
大自然的宁静、禅院的清幽使他心情愉悦,充分感受到风景的美好,体味到远离尘世的快乐。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
师:读诗要读到诗歌背后的那个人。
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说明禅院处在比较宁静的环境中,诗人内心宁静,不受世俗干扰,能看出他高远的志向。
生:“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也能读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淡泊的情怀。
师:一千多年前的这份宁静、愉悦、快乐,和我们现在的生活遥远吗?
生:我们现在会受许多世俗干扰,诗人写“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敲钟的环境是宁静的,而我们现代人很少能去到这么宁静的寺院。
师:读古典诗歌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古诗词焕发当代的活力,让诗歌和自己发生生命的联系,虽然我们回不到那个一千多年前的寺庙,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能不能找到这份类似的宁静、愉悦和快乐呢?
生:我认为可以,因为诗人所处的时代也是有喧嚣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体现了诗人远离世俗后的静谧、祥和、快乐。就像陶渊明所说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所以不论所处什么时代,都可以找到心灵的安身之处。
师:你达到了一种读诗的很高境界,能够和陶渊明的心境相勾连。不要以为这种喧嚣只有在现代社会才有,一千多年前也有,但是常建选择了一种宁静、祥和、美好。
生:相对来说,我们在尘世无法做到这种心境的宁静,不过更重要的还是自己内心的宁静,就像“大隐”“小隐”一样,“小隐”是你要到山野才能得到宁静,但“大隐”是你在喧嚣的尘世也可以获得宁静,主要是看自己的内心。
师:读着读着,这首诗歌就和你们的生命产生联系了。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快,脚步也很匆忙,但当你读到常建这首诗歌时,就会提醒自己,我们是不是偶尔可以放慢一下生活的节奏呢?偶尔回归大自然享受这份愉悦呢?所以这首诗歌值得我们一辈子去阅读。
(以读代讲,老师点拨引导)
活动3:对比阅读,感受李白不同时期送别诗的意蕴。
问题设计:李白的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屏显)(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师:读诗先读题,《渡荆门送别》和《送友人》,你们感觉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这两首诗歌,题目中都有“送”字,都是离别时写的诗。
生:我觉得《渡荆门送别》表达的情感比较含蓄,因为前三句都是环境描写。《送友人》更能体现李白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又流露出一种无法挽留的无奈之情。
师:赏析诗词要紧紧抓住语言文字。后面的同学可以这样来说: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可以看出什么;或从“仍怜故乡水”的“怜”能够看出什么,这样能让你的赏析更具体。
生:这两首诗的背景不同。据我了解,《渡荆门送别》是李白离开故乡的一首诗,而《送友人》是李白送他的友人。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来看,是故乡水为他送行;“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蓬”虽然指的是友人,但也能读出李白内心的孤独。
师: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时大概25岁,第一次离开多山的四川,看到开阔的平原和高远的天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自然有一种新奇感。读诗要读到语言背后的那个人,年轻人带着志向、理想第一次离开家乡,心情自然会有豪迈的一面,年轻人是豪情万丈的,所以他的结尾是?
生(齐读):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师:这个“万里”也可以理解为鹏程万里,既是故乡水把我送到远方,也是远大的理想把我送到远方。
师:《送友人》是李白人到中年的作品,“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万里征”的前面加了一个“孤蓬”,比喻的是朋友,或许也可以比喻李白自己。
(以读代讲,引入背景知识,师生对话交流)
活动4:对比阅读,感受苏轼在同一时期用不同文体抒写人生低落时的心境。
问题设计:1.这两篇都是写于苏轼人生低落的时期,同样是夜游寺庙,苏轼的心情在这两段文字里面有没有细微的区别?2.你感觉哪一段文字,苏轼的情绪也许更低落。
(屏显)(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黄州。
师:这两篇都是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人生低落的时候。我们进入文字,同样是夜游寺庙,苏轼的心情、心境在这两段文字里面有没有细微的区别?你感觉哪一段文字,苏轼的情绪也许更低落,从文中找答案。
生:我觉得《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苏轼悲伤的情绪更明显。“谁见幽人独往来”,这个“独”字说明他是独自一个人被贬到黄州。“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从“寂寞”两个字中直接体现他内心的孤寂、悲凉。所以我认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绪更低落。
师:你很会抓关键字,抓住了“独”“寂寞”来细读。
生:我也认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低落的情感更强烈,可以根据时间判断,《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他刚被贬到黄州所作,“幽人”“缺月”“有恨无人省”都体现他情感比较强烈;而《记承天寺夜游》中,“十月十二日夜”表明他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神情似乎更悠闲,内心有闲适、宁静的感觉。
师:你适合做研究,关注了写作时间,我认为也有道理,刚被贬时内心肯定更低落,过了十个月,苏轼也许通过自我解脱和消化,情绪会好一点。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东坡把自己比作“闲人”,在《卜算子》中,东坡又把自己比作“幽人”。苏轼诗词的伟大,因为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看见。在人生的低落时期,请你们用朗读来体会东坡的心情。
(生齐读)
师:欣赏诗词,同学们都抓住了关键词。我也挑一个词——“不肯栖”,即使有“寒枝”也“不肯栖”,宁愿选择“寂寞沙洲”承受“冷”。所有伟大的诗人或伟大的人物,有时候穷途末路,并非他无路可走,而是他心中有一条更加康庄的大道,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他不想改变自己。把你的情感蕴含在“不肯”中,“拣尽”,读——
(以读代讲,引入背景知识,关键词赏析,师生对话交流)
活动5:对比阅读,感受苏轼在同一时期用不同文体,抒写人生低落时的心境。
问题设计:你更喜欢哪一朵梅花,或者说,你更愿意和哪一朵梅花交朋友?
(屏显)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生:我更喜欢毛泽东的梅花。陆游的梅花中用到“寂寞”“愁”,都有一种愁绪;而毛泽东的梅花“已是悬崖百丈冰”,在艰苦的条件下“犹有花枝俏”,让人眼前一新。在艰难的环境下有这么一朵红艳的梅花在“丛中笑”,这个“笑”给人一种力量感。
生:我比较喜欢陆游的梅花。“一任群芳妒”说的是她在艰苦的环境下惹人非议,但仍坚守着自己的内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内心的志向依然不改变。
师:简而言之,你喜欢陆游梅花的什么品质?
生:不改变志向的毅力。
师:我读《论语》,发觉有一句话最难做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一生,不管是顺利也好,挫折也罢,能够做到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这太难了。所以陆游在《卜算子·咏梅》当中就有这种“匹夫不可夺志”的坚毅。
生:我更喜欢毛泽东的梅花。最后一句非常吸引我,“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结合毛主席这个人来讲,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志在必得的信念,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让我感到激昂向上。
师:我小时候和你一样,读到最后两句话时我也跟着笑了,我们一起读“待到山花烂漫时”。
(生齐读)
生:我也更喜欢毛泽东的梅花。因为“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她带来了春天的百花齐放,而真正到了百花齐放的时候,她却在丛中隐匿了自己的行踪,这就跟毛泽东领导革命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很相似,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思想。
师:你读懂了毛泽东,确实有一种革命乐观主义,乐于牺牲的精神在里面。不管喜欢哪一朵梅花,都值得赞赏。大部分青少年都比较喜欢毛泽东的这朵梅花,更加乐观、积极。同时,陆游这朵梅花也是值得坚守的。我们通过对比朗诵,把这两朵梅花的精气神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