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意的方法品读文学语言
作者: 陈莹莹 徐德湖摘要:文学语言是诗意的语言。这一特点要求教学运用与之相应的“诗意的方法”。也就是设计形象化的言语活动,引导学生打开联想和想象,灵活、开放地品读文学语言的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多角度的联想和想象,开阔阅读思路,深入文本空白,创造性地品读出文学语言复杂多样的内涵,走进文本的诗意世界,获得丰富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在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意性表达能力、文学阅读方法和文学语感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言语思维也就必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我们经过实践,总结了演读法、具象法、多维法、相似法、通感法、代入法、翻译法等八种方法,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品读文学语言 诗意的方法 联想想象 审美体验 言语思维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是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重要的目标内容。然而现今仍然有不少教师习惯于用实用的方法教学,多理性的分析讲解,习惯以自己的理解或教参的解读来圈定学生的感受,而忽视打开学生的联想想象,为学生开放性、个性化的体验,创造见仁见智的阅读空间。以致学生思路逼仄,理解狭隘,人云亦云,而缺乏探究的热情、表达的欲望和展示的自信。课堂往往显得狭窄、单调、沉闷、乏味,学生参与率不高,很多学生难以获得个性化审美体验。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尝试引导学生用诗意的方法品读文学语言,取得了良好效果。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语言是诗意的语言,它不追求客观准确的表达,而重在主观审美的表现。它突破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规范,逐步发展出象征、隐喻、双关、暗示、借代等语义空白,使语言在表达字面意义的同时,又暗示其多重含义,具有歧义和模糊性特征,形成了多义表达方式,产生了意义空白与未定性,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想象,生成丰富的含义。所以“它呈现为一种艺术形式上的技巧或手法,是含蓄的笔法、象喻的手段,是隐蔽与敞开的矛盾运动。是无法之法的暗示,也是一种无表达的表达,因而是一种更生动、更丰富的表达”[1]。这就使文学语言充满了诗意。
文学语言的意义生成于本文与读者间的相互作用,是读者与文本的视野融合。文学文本是向所有人开放的,而每个读者的阅读都是用自己独特的经验、生命去感悟,正所谓“作者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面对同一部经典作品,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里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而阐释必然具有多样性。这就必然会生成丰富多样的“诗意”。
文学语言诗意的特点,要求教学运用与之相应的“诗意的方法”。也就是设计形象化的言语活动,引导学生打开联想和想象,灵活、开放地品读文学语言的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见仁见智地生成丰富、多样的个性意义,走进文学语言的诗意世界,从而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我们经过教学实践,总结了演读法、具象法、多维法、相似法、通感法、代入法和翻译法等方法,现简要举例说明。
一、演读法
文本话语的声音形态,不是字音的简单拼凑,也不单是词句意义的载体,其中必然充溢着特定语境中某种独特的心理意义。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看到的只是书面的文字形式,而听不到人物的语气、语调和重音。这给阅读虽然带来了障碍,但也创造了诗意解读的空间。引导学生模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试着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把重音落在不同的语言成分上来演读,因声求气,因声入情,将看不见的情气、意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声音形态,建立起意义情感与话语声音形态之间的联系。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理解,往往可以生成丰富多样的意义。
《孙权劝学》中写孙权劝吕蒙读书时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是怎样说出这个反问句的呢?学生想象孙权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包括重音、停连,模拟说话,然后交流感受。有学生读时加快语速,“岂”“邪”二字语调升高,读出了孙权内心的急切;有的将“岂”“邪”二字读得沉重,并在“岂”后“邪”前稍作停顿,读出了话语的严肃,表现出责怪之意;有的读得舒缓,并有意拖长“岂”“邪”二字,语气温和,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期盼,希望他明白自己的苦心。学生通过揣摩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了人物内心复杂丰富的情感,孙权的形象也随之更加鲜活起来。
品读欧阳修《卖油翁》中“尔安敢轻吾射”一句,引导学生依次重读每一个词,前后稍作停顿,感受句子表达的意义侧重点有何不同。如:
“尔”:你一个卖油的老头,身份低贱,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传达出陈康肃对卖油翁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卑贱地位的轻蔑鄙夷。
“安”:你凭什么,有什么理由,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传达出陈康肃咄咄逼人、盛气凌人的质问。
“敢”:你怎么这样大胆,竟然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传达出陈康肃对卖油翁以下犯上、愚蠢无礼的愤怒。
“轻”:你怎么敢如此小看我射箭的本领?传达出陈康肃对卖油翁不知天高地厚、孤陋寡闻的嘲讽。
“吾”:你怎么敢轻视我这样一位有权有势、射技当世无双的人?传达出陈康肃对自己位高权重的标榜。
“射”:你怎么敢轻视我当世无双的射箭的本领?传达出陈康肃对自己当世无双的精湛箭术的夸耀自满与狂傲自大。
学生将上述意义综合起来理解,即你一个卖油的老头,身份低贱,凭什么,有什么理由,这样大胆,竟然敢如此小看我权势显赫的陈康肃,还有我当世无双的射箭本领?
人心理的语法与言语的语法往往并不一致,“在复杂句子里的任何成分有可能成为心理谓语。在这种情况下它带有逻辑重音,这个逻辑重音的语义功能恰恰就是突出心理谓语。”[2]将语句中不同词语分别用重音演读,学生获得了十分丰富的言外之意。陈康肃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形象,也就显得更加鲜明丰满。
二、具象法
具象思维是中国人最显著的思维特点。也就是说,中国人擅长运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一个意象,如“黄叶”象征人生衰老;一则寓言故事,如蒲松龄《狼》隐喻狡诈贪婪必定自食其果;一部著作,如施耐庵《水浒传》诠释“忠义”二字。所有这些都是具象思维的言语创造。具象法就是引导学生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的阅读感觉、感受和感悟。这个“象”可以是一种声音、一种味道、一种色彩、一幅画面、一样事物,等等。
比如,用自然界中的一种声音,为诵读《藤野先生》的结尾选一段配音,你会如何选择?有学生选用“春雨声”,因为藤野先生的教诲如春雨般滋润鲁迅心灵,思念之情也如春雨般绵长;有的选“萧瑟的风雨声”,因为鲁迅离开藤野先生后,音讯全无,讲义也丢失了,无限遗憾与愧疚之情涌上心头,这份怀念中蕴含着苍凉的失落;还有的选用“海浪拍打岸边声”,大海不仅可以象征藤野先生包容博大的胸襟,且他的精神深深影响着鲁迅,每当回忆起藤野先生时,就有一种力量撞击着心头,鞭策着灵魂,振奋着精神,激励鲁迅继续战斗,这份怀念之情深沉而厚重。不同学生体会到的怀念之情并不相同,这就是体验感悟的个性化。
学习《蒹葭》,设想主人公的爱情是有色彩的,你觉得会是什么样的色彩?请通过分析诗歌语句,充分说明理由,让同学们认同你的想象和理解。学生交流如:
红色。三个“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反复出现,突出过程漫长艰难,主人公始终怀揣着希望,一直在追寻,坚持不懈,可见他爱得热烈、执着。
灰色。“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主人公一直在追寻,可伊人位置一直在变化,行踪不定;三个“宛在”句,反复强调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让主人公感到迷茫、惆怅。
黑色。“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追寻之路艰险坎坷,困难重重,漫长曲折,大自然的各种因素,如白露、霜、茫茫水域等,就像黑暗势力在阻挠着主人公。
白色。有留白的意思。三个“宛”,说明追寻多次一无所得,追来追去一场空。但在白纸上可谱写更多的符号,画上更多的颜色,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
具象法这种新奇的表达方式,可以点燃学生品读与表达的兴趣与热情,这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化的理解空间,也是对学生学习立象尽意的文学创意表达的极好训练。
三、多维法
词语的语义本身就是多维的。而文本中的词语,同时存在着多维度的语境联系,它能从上下文吸收意义,获得异常丰富的含义,而使其表述功能极大地扩充。
杨绛的《老王》,将临终前的老王比喻成“僵尸”。这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描述老王的形象。首先联想“僵尸”的多维语义:死、丑、僵硬、枯瘦、干瘪、灰黑、双眼凹陷、牙齿暴露、恐怖,等等。进而想象到老王的形象:面如死灰,骨瘦如柴,双眼凹陷,颧骨突出,身体僵硬、虚弱,神情呆滞、麻木,面目恐怖,等等。最后进行多角度描述,如:他的脸像蒙上一层死灰,没有任何表情;眼睛深陷下去,反应迟钝;颧骨突出,像绷着干皮的灰骨;稀疏、灰白的头发倒在干枯的头皮上;干瘦的身躯如同骷髅,既僵硬,又很脆弱;两条枯瘦的腿强撑着身躯,好似将要散成一堆白骨,这模样真的令人汗毛倒竖,脊背发凉。通过语义的多维品读,学生对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老王形象,形成了鲜明的、立体的印象,从中也就获得了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教学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自己头脑中四月天的景象,在“四月天”前添加修饰语,如阳光明媚、温暖舒适、树木葱茏、鲜花怒放、芳香浓郁、莺歌燕舞、清新明丽、生机勃勃等。再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给诗歌中描写的“四月天”添加修饰语,如春光艳丽、春风轻灵、响亮悦耳、云烟疏淡、星子闪烁、景色鲜艳、姿态美丽、圆月皎洁、细雨滋润、水光浮动、色彩缤纷、树树花开、燕子呢喃,等等。最后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理解“四月天”的象征隐喻意义,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中,“笑”的响声就像点亮的四面的风,光芒闪烁而轻灵,春光艳丽,色彩奇幻,由此联想和想象出“你”的特点,如笑声响亮、清脆、轻灵,笑容纯净、天真,娇媚活泼、多姿多彩,等等。学生通过品读“四月天”在语境中的多维语义,充分感受到“你”的饱满形象,由此体会到了“一句爱的赞颂”的特别丰富的情感。
四、相似法
语文世界中的相似思维无处不在。象形、会意的造字方法、拟声造词的方法、修辞中的喻拟通感、诗歌的立象尽意、散文的托物寓意等,都要运用相似思维;乃至说明文中分类别、议论文中论据使用、小说中典型人物塑造等,也都离不开相似思维。言语生成过程中,作者围绕语句、段落、篇章的基本语义重复渲染,其中的各种成分或各个部分,大都具有语义内涵的相似性。正因如此,作品中就有了物与人的相似,物与物的相似,人与人的相似,事与事的相似,历史与现实的相似。运用相似思维,进入文学语言相似思维结构,对理解和运用语言,都十分重要。
品读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一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将“浩荡离愁”改写为比喻句,学生有的从水的数量、范围角度,说离愁像浩荡无垠的江水无边无际;有的从水的态势角度,说离愁像汹涌澎湃的江涛奔涌翻腾;还有的从水的长度、流势角度,说离愁像源源不断的江流绵绵不尽,无休无止。由此,学生在相似性的联想想象中,对“浩荡离愁”的内涵有了具体化、丰富化、个性化的感受。
阅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在作者心中,生命的长河是怎样的?用课文描写的紫藤萝形象比喻“生命的长河”。学生由紫藤萝的形象联想生命长河的形象,如:生命的长河就像紫藤萝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源远流长,绵延无尽;生命的长河就像紫藤萝花朵儿一串接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浪花汹涌,滚滚向前,充满力量;生命的长河就像花朵盛开的紫藤萝美丽动人;生命的长河就像贮满琼浆玉液的紫藤萝花儿,蕴味无穷;生命的长河就像二十年前的紫藤萝,也会遭遇不幸;生命的长河就像紫藤萝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生生不息。多维度的相似联想与想象,使生命长河的抽象内涵得以具体化、形象化、丰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