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一要树人,二要有实效

作者: 罗晓晖 凌宗伟

罗晓晖,成都市语文教研员,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成都文理学院特聘教授,成都七中原语文备课组长。主要著作有《经典材料“百变通”》《方法与案例: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高中作文要义:思维、材料、技巧》《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追求更高品质的阅读教学:中学语文名师课例深度剖析》等。

凌宗伟:罗老师好!感谢您能接受这个访谈。我在您那本《高中作文要义:思维、材料、技巧》的序言中,看到您有这样的表述:“本书严格遵循两项原则:第一不要害人;第二要有实效”,颇有感慨,我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观点,一个语文教师最好别害人,但实际的情况是,不害人基本是不可能的,那就尽可能少害人吧。您能不能说说一个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少害人、不害人呢?不好意思,我有点想改变您的观点的意思,这大概也是做老师的通病,但愿您没有。

罗晓晖:谢谢!您的这个提问朴实而且客气。说客气,是指您一时间不可能改变我的观点,我相信您也不会有试图改变我的观点的用意,因为这做不到。说朴实,是因为这是一个回归基本面的问题。教育教学的立足点,是“树人”,也就是成全人,而不是危害人。

我说“不要害人”,言外之意就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很有可能是害人的,而我们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树人。语文教学中害人的现象,在我看来比比皆是。教师害人,当然不是用刀子去给学生造成身体的伤害,而是用冷漠、教条、无知等种种方式给学生带去心理的、精神的伤害。冷漠的伤害显而易见,教条的伤害不用多说,我主要说说我们因无知而给学生带去的伤害。

我相信,教师对学生,在主观上是不会有害人之心的;不只是没有害人的动机,而是有成人之美的愿望。那么,教师如何去害学生呢?教师对学生的伤害多数是无心的伤害,主因是教师自身的无知。

韩愈说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教师也只有具备了担负起传道受业解惑使命的能力,才有资格被认为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要求很高。实际上,教师远未达到这样的要求,我同意您的说法,“不害人基本是不可能的”。这样说来,您的问题的答案就很简单了:教师要减少害人,就得减少无知;要减少无知,就要进德修业。

您这个问题很重要,我想不只针对语文教师,而针对所有教师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发心良善。要发心去成人之美,不辜负学生对我们的信任和期待。我们未必能把学生视如己出,但多多少少要怀有慈悲心。

第二,最重要的,如刚才所说,要进德修业,减少无知。

第一点问题不大,教师对学生基本上都是善意的,区别不外乎程度的不同,所以不必多说。我想重点说说第二点。我所说的“无知”,并不是指教师完全没有知识。我的意思是说,教师的知识是有限的,这种有限会导致教师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会导致教学中出现种种问题,从而危害学生。

进德修业是根本。我认为,教师自身努力学习,在知识学问、对宇宙人生的领悟上有所长进,这既是进德,也是修业。所谓“知识就是德行”,这就是说,一个人觉醒程度越高,德行就越高。教师要有德,先得要有知。《大学》里讲“格物致知”,然后才能“诚意正心”,然后才是“修齐治平”嘛。无知者是谈不上有德行的。修业也是通过自身学习来实现的。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当然需要竭尽所能增益自己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包括教师在内),知识永远是有限的,进德修业永无止境,在教育教学中怎么办?我们还能够有底气去从事教育教学吗?我觉得前人有两句话给出了答案:

第一句是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诚实地面对学生,要诚实地对待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把自己当作跟学生一样的学习者,用不着打肿脸充胖子。师生都是人,教师并非无所不知的神,教师有时候存在“天花板”,学生对此其实是能够理解的。

第二句是维特根斯坦说的,他说,“凡是可说的都可以说清楚,不能说的则必须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这话有它自己的意思,我这里的引用未必准确,但想用来说一个道理——我们得承认,认知是有边界或限度的,我们应向学生传授可被明确认知的知识,而对于超过我们认知的部分,须保持足够的慎重。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说怎么做,最好的选择就是不说也不做。

简单地说,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只能讲授被我们确认为“真”的那部分;对于我们推测为“真”的那部分,对于我们主观上相信的价值,我们有必要明确告诉学生,那仅仅是我们的推测或信念。我们得向学生承认,我们所知道的是有限的。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学生不被误导。误导学生,就是害人。

我经常说,教师无能,便是失德。学生来到我们这里,是谋成长谋发展的,如果我们教育教学水平太低,教不好书,无法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与成长,这就是辜负学生,这就是“失德”。我们现在很喜欢讲师德,但通常都没讲到根本上。最大的师德问题就是教师的无知。无知非常可怕,更可怕的是无知而不学习,无知而假装有知。

顺便说,您想改变我的观点,您说这大概是“做老师的通病”,我完全理解。既然是通病,我也不例外。我想告诉您的是,我不但有此通病,而且病得很严重。我的性格中有急躁和激进的一面,我强烈地想改变学生,我相信教育的目的就是寻求有意义的改变。

凌宗伟:我们这些年长一点的老师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培训者”,培训者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是被培训者总有一种拿来就可以用的心态。这或许就是他们理解的“实效”,您既然认为写书(不好意思,我可能又泛化了您的意思)的另一个原则是“要有实效”。您能不能谈谈作文指导如何才能有实效,尽管我在《高中作文要义:思维、材料、技巧》看到了您的一些主张和具体的做法。

罗晓晖:教学是谋求学生有意义的改变。也就是说,教学必须是有实效的。

确实,如您所说,很多被培训者总是期待在培训中能获得“拿来就可以用”的东西。对这种心态,要给予理解。在被培训者面前的培训者,相当于在学生面前的老师。学生期待“拿来就可以用”,被培训者期待“拿来就可以用”,都是正常的。

作文指导如何才能有实效?这个问题很复杂。我对作文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进行过长期的研究,我的经验简单粗暴地概括出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大作文训练是基本无效的。练笔则是学生自己在发挥,不具备教学的意义。

第二,作文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有效的作文指导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写作体验和良好的写作能力,很多教师因不具备这样的体验和能力而无法有效指导。教师应尝试“下水”。

第三,个性和创造是学生天性部分的发挥,作文只有在技术层面是可训练和改进的。

第四,作文是书面表达,书面表达必须以足够大的词汇量尤其是书面语词汇量来作支撑。

第五,有质量的写作必须从模仿开始。

第六,反复锤炼一篇文章,比多写几篇文章更有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修改过程中学生容易找到优化表达的操作经验。

第七,从训练的角度说,写作文应从训练造句开始,让学生在打磨句子的过程中,寻求对语言表达的准确、精炼的体验。段落写作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训练才可能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第八,教师要去了解、面对和解决学生在写作中的真实的困难,不能迷信“写作源于生活”“要有真情实感”“要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叙事要有波澜”等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至于具体怎么操作,那得写几本书,一时半会儿讲不清楚。我要像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保持沉默”。哈哈哈!

凌宗伟:我从1980年开始做语文老师时就有个梦想,作文训练还是要有个序列,不能太随意,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或者更好的建议。

罗晓晖:我同意您的看法,作文训练是需要序列。但我的同意是有限的,我认为有个大致的序列,但教学中任何序列都不宜是机械的、僵化的。真正的关键并非这个序列多么完整,多么成体系,多么高大上,而是序列中的任何一个点位,都必须根据学情来落实,落实下去就能产生实效。只要能真实地改变学生,序列不序列,问题并不大。

我们为什么需要序列?是因为我们相信,一个有序列的东西能够达成符合我们期待的改变学生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所需要的,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序列,而是这个序列所能起到的教学的效用。如果一位教师的作文教学很随意,却能使学生写出好文章,为什么不可以?当然,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太高了,这样的教师是稀有的。

所以我还是同意,作文训练需要序列。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只有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划分,没有非常细化和明确的序列。我训练学生写作文,主要是这样的思路:积累——模仿——发挥。

第一,高一阶段,以积累为主。我基本上抛弃了大作文训练。高一的作文课,改为资料阅读。目的是积累写作资源。我的要求是,学生自主阅读他们感兴趣的诗歌和散文,积累词语尤其是修辞有特色的短语和句子。我认为诗歌和散文,最有利于学生找到他们所能理解的“文学表达”的感觉。高一阶段基本不写作文,改为读书做摘抄,每两周一次全班交流。读书还可以积累思想和启发思考。没有有价值的思考,就不会涌现出有意义的表达。

第二,高二阶段,搞模仿和片段写作。作文训练,先从打造有品质的句子入手。对造句的要求是,要么有深刻的思想,要么有精彩的修辞。你高一不是做了那么多摘抄,积累了那么多自己觉得精辟和有意思的语句了吗?那么你给我依样画葫芦。你先给我打造出一批有品质的句子,然后你才有资格进入语段的写作。一个句子你都写不好,我敢相信你写得好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

高二阶段的作文训练重点,主要是句子写作和段落写作。主要的方式,是模仿。作文要先做范本模仿,允许但不鼓励所谓个性或创造。先把文章写得有模有样,再来发抒性灵。小时候的自由书写,是保护天性;成年后的自由书写,是鼓励创造——而中学阶段的写作学习则应强调法度,强调技术,立足模仿。模仿就是学习,是借鉴。“创造——模仿——创造”,这是符合写作发展逻辑的,跟怀特海“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的认知发展阶段,我觉得是相通的。

第三,高三阶段,学生作文可以自行发挥。到了高三,我认为训练差不多结束了,我的事干完了,剩下的是学生自己的事了。经过两年的训练,学生能达到怎样的水平,差不多定型了,继续训练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如果说这个阶段还有什么训练的话,那就是修改——学生自行修改他们的考场作文,我给他们定的基础性目标一般是53分。

需要补充说明几点。

第一,鼓励学生自由书写。学生如果乐意练笔,可以自行去练,我会倡导,会鼓励,但不负责,那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学生愿意拿给我看,我当然也是会提点意见的。至于你练不练,我不会强求。因为自由书写关乎天性和才华,想写的,自然会去写;不想写的,强制他们去写,就会很痛苦。

第二,我不训练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我认为一篇800字的考场作文,根本不存在复杂的结构,用不着训练。以高中生的智力,这么短小篇幅的文章结构是不难把握的。我会找若干在结构处理上堪为示范的文章给学生看,简单讲几句就行了。

第三,我之所以废弃写大作文,是因为当今考试多,而考试中基本上都有作文题,学生并不缺大作文的写作机会。我还是很谨慎的。但我的教学实践反复证明,平时训练大作文基本上是无效的。这种训练,非但无效,还很痛苦。学生写起来痛苦,教师改起来痛苦,大家都痛苦,何必呢。

作文是做出来的文章,这有别于文学创作。创作要靠才华,才华是属于天赋的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会因训练而提升的。创作是“创”,而作文是“作”,也就是造作出来的,这是可以因训练而提升的。我们把作文看作一个技术活,这很重要,这有利于教师降低对作文的期待,也有利于确定作文教学究竟干什么。至于才华这东西,如果真的有,自然会在作文中表现出来,你不训练,它仍然会有所表现的。

凌宗伟:另外我想请您谈谈作为培训者,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如何才能更有实效,譬如您《关于课型分类的课堂教学实践》一文谈到的课型的问题,您觉得老师们如何才能理解课型,并从不同的课型特点出发设计教学?从设计到实施,教师要注意些什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