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语文学科规律,强化学生生涯规划

作者: 罗文成

生涯规划是对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指个体通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权衡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依据自身的职业倾向,科学确定个人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之做出具体安排。

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让人触目惊心:约40%的职场人士认为自己不幸福;约50%就业者所学的专业与职业不匹配;大一约50%的学生对所选专业不满意,要求换专业;浙江省高一约98%学生不知如何选择高考科目。这与高中阶段没有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无关系。高中生普遍存在不了解潜能、不明确目标、无动力当前,大部分高中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自我定位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盲目填报志愿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5.9%的学生表示不明确自己将要报考的专业,这说明高中生填报志愿时不了解大学专业设置及社会职业类型,容易出现专业选择偏差,导致大学期间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有必要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高中教学的每个学科都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渗透职业生涯规划。语文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高中语文是对学生职业生涯影响特别大的主要科目之一,因此做好高中语文学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满足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人生定位和职业生涯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把握学科性质,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语文是我国如今各个教育阶段都开设的一门课程,但不同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各个教育阶段实施语文教育的目的、学科性质有所不同。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目标决定了高中语文课程是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的一门课程,语文学习兴趣、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取向和职业获得感、成就感的好坏。

(一)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让学生热爱语文,发展语文素养

语文基础好、语文能力强的人,其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会优于别人,学习其它学科容易理解接受,学习效果也会比较好。薄弱的语文基础和语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其他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影响他们个性潜能的施展和发挥。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语文,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对语文的浓厚兴趣。要抓好基础知识积累与基本能力训练,引导学生打好进入工作岗位和继续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引导学生学习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读和写的一般方法及文学鉴赏的基本常识;要继续进行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对未来职业选择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学会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成熟的思维、娴熟的交流写作能力已成为选人用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职业生涯计划等都处于一片迷茫状态,“我喜欢干什么,我能干什么”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却无法准确回答。这种情况将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一方面要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体现语文的基本能力、基本素养,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人文性,通过语文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在精神上陶冶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人文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生涯,学会选择,学会生涯决策,能够根据自我认识选择合适自己的人生之路,准确定位生涯方向,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从高中教育的目标来看,语文教育既包含课堂上的语文教学,也包括课堂外的语文学习。一方面,通过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本常识,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理念,通过组织语文活动,如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文艺活动、社会实践和课外阅读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学习语文,开阔视野,运用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通过课堂内外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他们熟练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日常应用写作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流畅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未来职业生涯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对学生职业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

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从语文学科性质来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人文学科,负载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包孕着多姿多彩的人文精神,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入选语文教材的每一篇作品,其作者无不具有高大光辉的形象,其作品无不是对人生、社会、自然、未来等的感悟与思考,这些都是绝佳的职业生涯教育教材。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品行和人格还没成型,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濡染,高中语文要用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抒情散文,是作者由自己遭受的厄运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再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演讲辞,文章主要是表达马丁·路德·金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表现的是生命不息、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这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为他们未来生涯规划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的审美性,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职业规划意识。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语文课本中所选的绝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作家对自然、生活、社会的独特见解和审美体验。这些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和意境美可以为学生提供多面审美感受。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的审美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步改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人格,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和职场生涯中走理性和感性协调发展的道路,成为真正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规范语文学科教学行为,打好学生职业生涯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着眼于让学生逐步拥有清晰的自我认知、确立明确的目标、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这个特点,在语文具体教学行为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职业兴趣、职业志向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影响深远。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语文学科具体教学行为中,大致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组织五大方面开展。

(一)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进行自我认知,包括对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与能力的认识,但要使选择的职业实现最大的价值,最终要服从价值观的指导。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崇高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语文学科必须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必须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让崇高价值观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引导作用。

2.以提高职业素养为本,培养职业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直接反映在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能力上,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视野开阔,提升就业能力,在职业竞争中占得先机。语言建构与运用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交际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重在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重在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重在培养学生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力,传承优秀文化,从而正确认识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做到学贯中西。加大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对形成学生的职业观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3.以实践性为要,培养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当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培养创新人才发挥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自主学习、自我实现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学要坚持实践性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合作研究、紧贴实践,为实现自我职业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设置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学目标的设置极为重要。

1.使学生树立崇高价值观与远大目标。语文课程为学生树立正确、宏大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提供了许多优秀的范本。杜甫、范仲淹等文学家以及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杰出的政治家的课程会教导学生树立人生远大的目标——报国爱民;钱学森、孙家栋、屠呦呦等科学家的课程会教导学生树立科研报国的思想;大国工匠高凤林、胡双钱、陈行行、乔素凯等课程会教导学生立足平凡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事业;“非典”疫情、“新冠肺炎”疫情中,钟南山、李兰娟以及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的事例告诉学生,什么是伟大与价值……这些内容与素材,是语文课程特有的,或在教材经典篇目中,或在大语文、生活语文素材链接中,在学生职业生涯目标规划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在分析文本人物形象中认识人生,观照自我。在成长过程中,中学生不免会遇到生活困难或挫折,这些因素又会反过来影响他们的人生职业规划。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人生、观照自我,找准自我的人生定位非常重要。阅读经典文本材料可以起到关键而具体的作用。如《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如何面对人生的抉择,《赤壁赋》中苏轼如何面对人生的坎坷,《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如何追求人生的价值……这些都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如何认识人生,如何看待挫折,如何找到人生定位。

3.在社会生活素材中,激发职业兴趣,找准职业方向。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材料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也带给学生广阔的社会视野。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阅读材料,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帮助学生找准职业方向。例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相关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对卫星制造与应用的兴趣;阅读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等有关载人航天科学实验空间实验室的资料,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游学社会课程的相关调查让学生看到社会的方方面面;AI制造与应用的相关阅读,可以让学生看到科技发展的前沿……这些阅读,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觉察意识,有利于引导学生选择职业发展方向。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新课标强调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行为中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素养,为提高职业素养打下基础。

高中语文新课程其结构由18个学习任务群构成,以活动项目为任务开展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形式会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自学的空间和时间,使其自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学习的计划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行为中,要改变以往肢解式的知识讲授方式,设计有梯度、有价值的活动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设计三、四个活动项目,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会自我监控和学习管理,并在此过程中磨砺品质,树立信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设计兴趣盎然的语文实践活动,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和协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这些学习能力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