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 “学本”:将阅读过程变为语文学习过程 倪文尖,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批评与研究,以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与“重读”著称,多年来关注并投身中学语文教育,参与初中、高中统编版语文教
本刊特稿 | 突出语文学科规律,强化学生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是对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系统计划的过程,是指个体通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权衡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结合时代发展特点,依据自身的职业倾向,科学
思考 | 以“人”为本,用情怀感召情怀 最新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于2019年发布,“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到了‘为什么考、考
思考 | 图式理论与阅读阐释能力提高研究 现代图式阅读理论与传统的阅读理论截然不同之处在于主动性与被动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召唤结构与被动接受,图式理论认为文本阐释目的性较强,它富有主动创造性,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召唤过程 而传统理论认为阅读是
思考 | 高中语文教育共同体主体互动模式研究 高中语文教育共同体是语文教学现代化中一种势不可挡的必然走向,从语文课堂形态的演变趋势、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以及课程标准要求指向来看,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互动模式形式化、表演化,以“语文教师、学生、教材”为主
思考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诗教”课程开发的建设与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专门列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教师应具有课程资源意识,积极建设课程资源库”“各地区各学校应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共建的意识”[1],我
思考 | 大单元教学之“困”与“思”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突破了原来的“人文主题”“文体”“能力”等要素单线结构单元的形式,高一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来结构单元,高二统编语文教材以“专题研习”的形式来结构单元,教材各单元
思考 | 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脉络及对当下教学的启示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现今的语文教学,大致经历了重视知识教学、重视应试教学、重视人文教学、重视文本细读教学、重视语用教学等几个阶段。回顾这些发展历程,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思考、辨析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方向是否
文本解读 | 基于意象分析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意象之于古诗,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高中语文古诗词中意象颇多,从日月乾坤到花草鱼虫,从自然情感到人文构建。这其中包含了作者对眼观景物的描绘,同时又饱含诗人此情此景下丰富细腻的情感或是深刻的哲思意蕴。意象
课堂教学 | 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更是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到2018年将劳动教育纳入人的全面发展体系,再到现如今的强调通过学科
课堂教学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任务群”设计阐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习的课程内容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语文任务群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新方式,旨在建立真实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从生活走向生活,站在学生自主建构的
课堂教学 | “可视化”教学在习作单元中的路径探究 习作单元的设置是统编版教材在编排上的创新,旨在利用“单元学习群”的整体学习,突破单个习作核心技能的掌握,来进一步帮助学生实现习作方法的有效输入和顺利输出,体现了教材编写者明显的习得过程意识、读写结合理
课堂教学 | 给任务,给支架,给时间 有学者指出,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课堂教学由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转变为情境性、体验性与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1]而大单元教学,则可以成为撬动语文课堂转型,实现这一转变的
课堂教学 | 游记散文的教学路径选择 统编教材的文学文本中,最多的要数散文。作为文学大类的散文,下面又细分很多类。初中语文教材中,以单元形式编入游记散文,统编教材八下第五单元是第一次。游记散文与回忆散文、写景散文、托物言志散文、书信散文、
课堂教学 | 论图表法在复沓式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阅读教学的影响。”[1]而阅读教学的核心是理解,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容易、快捷地进行理解,适宜的教学方法便成为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因
课堂教学 | 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教学启示 多年来,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上花费了很大精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涌现了一大批高质量、有创意的教学案例。但这些案例往往受到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和学生群体阅读能力的双重影响,教师复制这些教学经验时
课堂教学 | 用成语故事的魅力提升看图说话教学 看图说话是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1]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利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和书写创作时,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受故事中人物品格的熏陶和启发,进而反思和提
课堂教学 | 利用单元内课文内在逻辑 构建二级语文学习任务群 统编版《语文》教材打破惯例,特别是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新概念的提出,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要求一线老师要打破思维定势,重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单元内的课文与课文之间还是存在内在
语文新锐 | 文史哲融通:文言文阅读教学深度推进策略 传统文言经典是历经时间淘洗而沉淀下来的民族文化精粹,涵养着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其厚重的思想价值、典雅的文化品质需要通过深度阅读进行代际传递。本文根据传统经典文本的内在特点,以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一单元核心
语文新锐 | 从三层级阅读理论看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新的统编教材、新的高考评价形式的变化,高中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契机。尤其是当下的实践领域,各种教学方式涌现,而其中的单元整体教学更是广受一线语文教师所追崇和热捧。但何为“语文
教材 |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通假字、古今字注释刍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5册。这套教材相对于其他教材而言,编写水平高,十分利于教学。但是正如白璧微瑕一样,这套教材也有美中不足之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该教材的编者在处理通假字、古今字时,存在“不作注”
教材 | 教材改动 育人永恒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健全国家教材制度。……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切实发挥教材育人功能。”[1]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材编写建议”中
名师手记 | 在语言实践中体悟青春之美 《百合花》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单元的“学习提示”中说:《百合花》所讲的故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同时单元导读还提醒我们:“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
写作 | 思维导图在习作失语矫正中的运用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过程。[1]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强
写作 | 先秦诸子散文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文言文和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无数语文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二者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但至今鲜有人能翻越这两座高山,所以学生中一直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的说法。文言文的学习难度体现在选文
考试 | 走向散文阅读命题的理性与清明 一线教师命题,特别是散文阅读命题,往往效仿省市中考试题的“形”,而鲜少探究背后的“理”。究其因,一是不屑,认为考点一望而知,无需对“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析 一是无法,报刊名家多谈测评理念,并用各地数
案例 | 《离骚(节选)》教案 【文本解读】《离骚(节选)》中,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温习《屈原列传》,回顾屈原的政治生涯,理解司马迁心中屈原的高贵
案例 | 基于迁移理论的七年级记叙文写作课例探究 写作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搞好写作,除了多阅读,我们也要从理论上提升自己,从知识迁移与转化上看,迁移理论和阅读新理念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通过记叙文写作的具体课例,能明显知晓
语言 | 试析《天净沙·秋思》末句的节奏划分 诵读是学习中华传统经典的必须环节,字正腔圆、节奏准确则是诵读课文的起码要求。《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字数不多,节奏也似乎并不复杂。据笔者所见,在中学语文课堂的诵读环节,大部分师生将末句“断肠人在天涯”
博硕论坛 | “五育融合”理念下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五育融合”是中国基础教育在新时代变革育人方式所提出的重大课题。我国对于五育融合的研究与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开放的教学形式,成为学校推进五育融合的一条重要路径。一、“五育融合”理念与
撷英 | 此境不关风与月 《赤壁赋》一文情感跌宕跳脱,似大起大落,又似丝线相连。似有所悟时,让人心领神会 似有所惑时,又让人惝恍迷离。《赤壁赋》起笔叙事,即景抒情,流露畅快淋漓的欢乐情感。第二段借写吹洞箫客人的悲音,情感急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