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育共同体主体互动模式研究
作者: 梁旭娇
高中语文教育共同体是语文教学现代化中一种势不可挡的必然走向,从语文课堂形态的演变趋势、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以及课程标准要求指向来看,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互动模式形式化、表演化,以“语文教师、学生、教材”为主体的传统语文课堂互动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主体间共同成长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将目光聚焦到高中语文教育共同体主体互动模式的探究上,着力探讨班级主体与个体主体互动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范式,依照群体动力理论唤醒语文学习的原生动力。
一、语文教育共同体述要
(一)“共同体”概念辨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都提出了有关“共同体”的概念描述,通过辨析《新课标》里出现的五种“共同体”发现不同“共同体”的概念与作用不尽相同,主要分为共同体主体形态、路径、资源三个方面,并且多从主体形态角度对共同体进行描述。如表1所示。
《新课标》第四章学习任务群二“当代文化参与”中提到“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1]这里将语文学习共同体等同于学习活动,但二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此处主要是对语文学习共同体主体形态进行描述。《新课标》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里提到“可创造条件建立中小学、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的学习共同体”。[2]此处强调各级各类学校之间资源的共建共享,关注共同体资源要素的整合,增加了学习共同体参与的主体,对主体形态的建设不单局限于某一个学校,而是强调各区域、各机构、各学校、各班级形成资源共建意识,树立动态的资源整合、分享、建设观念,此处的语文学习共同体侧重于对主体、资源要素的建设与完善。
因此,从主体形态角度对学习共同体与学习活动、《新课标》中出现的其他共同体两个方面对“共同体”进行概念辨析尤为重要。
1.学习共同体与学习活动辨析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共同体与社会》中首次引入共同体概念。随着全球化、数字化社会的到来,原本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建立而成的组织与实体的共同体逐渐瓦解,新的意识与精神共同体出现,如经济共同体、教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教育共同体”在新时代不断更新含义与组成要素,在《新课标》中认为学习共同体就是学习活动是不合时宜的。“学习共同体”概念并不仅限于学生主体,还包括了语文教师、家长、研究员、博物馆、图书馆等主体角色,主体在共同体中提供或使用资源,共同体开发路径搭建学习平台,共同为实现共同愿景努力。在“共同体”的环境下,所有个体都是参与主体,主体不是由一个一个人累加组成,而是有多重形式的个体、社团、机构等主体形态,主体在共同体当中享有平等交流、资源共享以及共同成长的权利。
文学社、新闻社、读书会等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宏观思维、知识交流、提升生活组织起来的社团。学习活动出现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是为了让学生增强综合实践能力,以学生个体主体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高中出现的这些学习活动适用于必修、选修、选择性必修三个阶段,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探析、评价、传播当代文化,同样以满足学生个体主体发展需要为目的。
2.语文学习共同体与《新课标》中出现的其他“共同体”辨析
“教学共同体”出现在第六章“教学建议”第六点“教师要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努力建构教学共同体”。[3]这是针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主体形态建设,在教学共同体中教师也是学习者,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共同备课、磨课、案例研讨等教研活动与同行对话交流,实现与同行之间的共同成长。“教学共同体”以教师专业成长为主,提高语文教师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而“学习共同体”主要以学生获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为主。
“学习与评价的共同体”是在第六章“评价建议”第三点“引导学生参与多种评价活动,建构学习与评价的共同体。”[4]这里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除了学生、语文教师以外的学生家长、教育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学业评价,属于共同体主体形态建设,与过去单一化的评价方式相脱离。评价多元化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全面的评价,通过不同主体多角度反馈发现个人的优势与不足,在同伴、家人、教育委员会等主体关注与共同帮助下及时调整学习状态,找准发展方向,增强自我监控和管理。
综上所述,语文学习共同体与学习活动不同,学习活动围绕学生个体成长展开,目的停留在增强文化自信的知识层面,缺乏学习共同体主体多元、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意识;并且不同共同体在主体形态、作用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二)语文教育共同体概念界定
语文教育共同体是从自然形成走向主动构建的共同体,通过不同主体的加入,更新资源与拓展路径,为语文学习搭建起多样化的学习平台,最终开发评价工具进行效果评估。共同体各要素分工合作,共同指向共同愿景,即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班级教育活动中,坚持以共同愿景、学科价值和情感体验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目标,主体之间对话交流、互动协商、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语文教育共同体既是一种组织与实体,更是一种意识与精神。[5]
(三)语文教育共同体要素
语文教育共同体主要分为共同愿景、主体、资源、路径以及效果评估五大要素,其共同愿景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教育共同体是主动建构起来的,有共同愿景的、强调分工合作的有机关联。如图1所示。
1.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语文教育共同体持续努力的驱动力,是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的共同目标,指向共同体成员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2.主体。主体一般都是指参与语文学习的个体、群体,在共同体中处于中心、主动的角色,主体不是由一个一个人累加而成,而是存在个体、社团以及机构等多种主体形态,主体在合作交流、对话协商、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互帮互助,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3.资源。资源是语文教育共同体的必备构成要素,对形成共同体凝聚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资源的来源方式不同,主要分为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根据资源类型又可以分为语言材料、思维材料、审美材料以及文化材料。资源是共同体主体通过线上学习、同伴共享和讨论交流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也包括共同体成员在提问、答疑、协作、互助中产生的知识互动和情感互动生成的内容和材料。
4.路径。路径是语文教育共同体的生命线,是确保资源输入、使用、生成的重要因素。路径可以划分为线上路径与线下路径,集中为语文学习提供资源来源的方式和言语实践的场所,鼓励建设开放、多元的共同体路径,实现跨媒介、跨区域、跨学校资源融合。
5.效果评估。效果评估是有效检验语文教育共同体运行好坏的关键,为了确保共同愿景的达成,主体参与感、体验感、归属感的生成,资源与路径有效利用,需要对共同体要素整体进行效果评估,确保共同体运行效果符合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
二、语文教育共同体主体要素
正如倪文锦教授所说,仅仅坚持和发挥多个主体性是远远不够的,除了简单堆集多个主体的作用,还要重视主体之间的有机关联及相互作用,达到共同体的最优化效果。因此,他主张“根据教学的主要矛盾,即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与教学目的任务之间的矛盾,聚焦教学基本问题。教学基本问题是为教学定向的问题。”[6]它是形成教学各主体间系统协同的基础环节。
王富仁教授认为文本作者、语文教师、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中的基本要素;倪文锦教授主张主体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注重系统性、动态性研究;佐藤学教授则认为除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主体之外,还应该纳入市民、研究员、外校校长、教育委员会等等有利于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主体。除此之外,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通过发展教育科技,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借助技术公司的加盟,促成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数字化平台及应用从工具性到教育性的突破。
语文教育共同体主体分为个体主体、团体主体与机构主体三个方面。个体主体主要分为学生、教师、组长;团体主体主要分为学科社团、学校社团、社区社团;机构主体主要分为班级主体、关联教学主体、关联场馆主体。从微观层面上说,它是个体主体之间构建的初级群体;从中观层面来说,它是个体与团体主体之间构建的次级群体;从宏观层面来说,它是团体与机构主体之间构建的网络体系。三个层面存在一种嵌合关系,其中微观层面是基础,中观层面是主干,中观层面向外扩展,则建成宏观学习共同体。[7]语文教育共同体主体要素如图2所示。
(一)个体主体要素
构建语文教育共同体个体主体要考虑学生、组长、语文教师,学生在共同体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教师协助、支援学生在共同体里获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学生个体主体——核心参与者个体。核心参与者个体是指构成语文教育共同体的学生本人,他们是班级主体的受益者,是语文学习的自导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自主学习,能够依照共同愿景对自身学习进行计划、实施、监控和反思。语文教育共同体以学生宁静倾听、同侪互助、对话合作、共同分享为突破口,训练学生言语实践行为,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主体间的共同致力点。学生个体主体包括组长个体主体,他们是语文教师的得力助手,同时协助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组长关注个体参与体验效果,相互协助实现任务的达成。组长监控小组学习进度,保障任务按时完成,调节组内人员关系与学习气氛,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适时发挥组长的组织作用、引导作用、协调作用、监管作用,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可以有效实现语文学习共同体主体间组织运行。
2.语文教师个体主体——重要参与者个体。重要参与者个体是班级主体的运行者——语文教师,他调控着语文学习方向,是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必备学习资源,是语文教育共同体的主持人,也是该共同体学习资源与路径的设计者、建设者,协调着语文教育共同体主体参与的内部运行方式与效果。语文教师协助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主体间和谐融洽关系的维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机制和教育智慧,他们作为参与主体在获得了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奉献了许多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资源。
语文教育共同体通过借助学生、组长、语文教师等多种个体主体力量形成语文教育主体合力,为构建语文教育共同体注入鲜活血液。
(二)机构主体要素
传统语文教育以学生个体为主体,忽略了对班级体验的建设,加强对班级体验的重视对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十分重要。班级主体是构建机构主体的核心要素,主要为语文学习提供课内学习资源和活动场所,同时也注重开发线上班级学习平台与资源,帮助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班级主体是隐形的语文教育参与主体,应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承担为共同体提供活动场所、优质师资、与校外力量建立联系的中介角色等支持,从物质、精神层面竭力协助语文学习共同体实施,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同时,应进一步探索教学流程、资源支持、教学支持、学习评估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要素[8],探索课堂主体间互动运行方式,通过课堂小组活动实现有效聚合主体间学习资源,形成语文教育合力。勒温的群体动力学表明在班级环境下的课堂活动中,学生个体思想行为会受到群体的作用影响,思想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与内化。
在一线语文教学当中,大多数人都忽视了班级主体的作用,都形成了班级由语文教师一人掌控、监督以及评价的错位局面,班级主体不是语文教师一人之力,而是所有共同致力于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关教学机构、场馆机构等为班级建设建言献策的人,是一个有着共同愿景,并且能够在班级当中帮助他人成长或实现自我成长的共同体。班级主体、小组主体以及个体主体之间是相互依存、协同互助、共同进步的关系。班级主体在不断改善互动模式的过程中助推个体主体发展,小组主体为个体主体发展提供言语实践交流、互动、展示的平台。如图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