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古文观止》中“越”“苫”的读音问题
作者: 廖春香廖春香,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古文观止》是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撰的文言文选本,现市面上有关的版本很多,注解也有所不同。笔者在做《古文观止》版本对校研究时,发现《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中关于“大路越席”的“越”,《驹支不屈于晋》中的“苫”,不同版本读音不同。本文基于这两个字的读音问题进行了探讨。《臧哀伯谏纳郜鼎》篇有如下一段文字: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俱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其中,“越席”表示蒲草编的席子。各家对“越”的注音存在不同意见:
钟基等注提出“越(huó)席,蒲草编的席子”;阙勋吾认为“越(huó)席,结蒲草为席”;周大璞跟阙勋吾想法一致,“越(huó)席,结蒲草为席”;安平秋注“越(活)席,结草为席也”;吴调侯、吴楚材等注“越(活)席,结草为席也”。前几个版本都标注“越”的读音为“huó”。但是李炳海认为“越(kuò)席,(车上铺着)用蒲草编织的席子。越,通括,编织,结成”;阴法鲁也认为“越(kuò)席,用蒲草织成席子。越,通括,结成”。
各家注解的差异主要在于注音和注释两方面。首先,“越”有huó和kuò两个读音。其次,“越席”的注解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名词性的解释“蒲草编的席子”;第二种是动词性的解释“结蒲草为席”;第三种也是动词性的解释“用蒲草编织的席子”,并注明“越,通括,编织、结成”。
那么“越”究竟读什么音,表示什么意义呢?
首先,“大路越席”中的“越”没有通假的必要。通假成立的条件一是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无关;二是通假现象具有社会性,必须存在文献例子作书证,不能是孤证。《汉字古音手册》中记载“括”上古音为“见月”;中古音为“古活切”,见母。“越”与“括”都是见母,因此读音是相近的,可以满足通假的条件。
我们查阅了《汉语大字典》等几部工具书和词典,将“越”与“括”的相关注音和释义摘录如下。
“越”有两个读音。其一是yuè,其二是huó,这里我们根据原文注音只考察读音为“huó”时的解释:
《汉语大字典》“清庙茅屋,大路越席”中“越”解释为“通括(kuò),结、束”,是通假字。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将“清庙茅屋,大路越席”中的“越”解释为动词“结”。
《故训汇纂》中“越席不缘”,“越席”这里解释为“结蒲为席也”。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解释“越,段借为括”,是通假字。
《广韵》记载“越,或作趏”,是异体字。
孔颖达在《礼记》中将“与其越席”的“越席”解释为名词“蒲席”。
《古音汇纂》详细记述了“越”的读音。例如“越,蒲草”,读作“户括切”。“与其越席”,音义为“越,音活,字书作趏”。
以上是“越”的读音和注释,各大工具书中标注“越”为“户括切”,意思各有差别:其一是名词“艸也”即草本植物的总称,这里对应原文指“蒲草”;其二,假借为“括”;其三是动词性的解释“结”;其四,“越”作“趏”。
接着我们来分析“括”与“越”的意义有无关联。“括”是多音字,我们这里根据意义主要讨论读kuò的情况:
《汉语大字典》中为“结也”。例如《淮南子》“羌人括领”,意思是“羌族人领口打结”。
《说文》记载“括,絜也”,本义为“修整、修饰”。
《广韵》古活切:“检也,结也,至也”,意思是“根刷、结扎、汇集”。
通过前文梳理可知,“越”与“括”都有“结、束”的意思即“结蒲草为席”。而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的意义一般没有联系,阴法鲁等人把“括”解释为“越”的通假字,实际上不能成立。
除了读音和意义,语言还是社会性的,不能仅凭孤证就断定某个字的通假情况。通过梳理注释发现“括”的通假例子并不多,主要有三个:
第一,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提出“越,段借为括”,意思是“结括草以为席”。第二,《乐记》“礼乡饮酒礼挎越”,朱弦解释“越”又为“括”。第三,高诱在《淮南子》“越席不缘”中解释为“结蒲为席也”,但并未提到假借。可见,“越”假借为“括”的文献例子并不多。
因此,联系前文通假的三个条件可知,“越”通“括”的说法不能成立。
前文还提到“越,或作趏”,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趏”的情况。“趏”有两个读音即“guā”和“huó”,这里我们根据意义选择读“huó”的音。
《王力古汉语字典》和《故训汇纂》均未查到此字的读音和用法。当我们使用大型工具书查询某字出现疑问的时候,我们要转向古代的音韵材料。《广韵》和《集韵》是宋代官修的两部韵书,其中《集韵》收录了很多异体字。
关于“趏”与“越”的注释梳理如下:
首先讨论“趏”。《广韵》记载了读音“户括切”。《集韵》户栝切:“艸也。春秋传大路越席,一曰瑟虚,或从舌”。意思是“草,在春秋传中大路越席为瑟底小孔,或者写作趏”。
其次再看“越”。“越”字在《广韵》中记载为“郑玄云瑟下孔,又云翦蒲为席,又音粤或作趏”,意思是“瑟底小孔,结蒲作为席子,读音与粤同,或者写作趏”。《集韵》的解释与“趏”相同。
可见,两者在古文献中作名词使用,其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字形不同,但是两者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相替换。因此,“趏”是“越”的异体字。
我们根据反切把“越”折合成今音。“户”为反切上字,声母是匣母;“栝”为反切下字,韵目是末韵;又因为声母是匣母,为浊声母,声调相应变成阳平,故读音为huó。
我们再来看“苫”。《驹支不屈于晋》有如下一段文字:
“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其中“苫盖”是指“草编的遮盖物,蓑衣”。各家对“苫盖”中的“苫”存在不同意见:
钟基等注提出“苫”读作shān,“苫盖”即“草编的遮盖物,蓑衣”;阴法鲁、周大璞、阙勋吾等三人认为“苫”的读音和钟基注一致,为shān。“苫盖”的意思是“茅草编织的东西”;许建平认为“被通披”,“苫盖”表示“白茅所编的遮身物”,读音为shān;李炳海提出“苫”的读音为shàn,意思是“用草编的覆盖物”;安平秋、吴调侯、吴楚材等认为“苫”读作闪平声,“盖”读作“合”,“苫盖”意思是“白茅也”;吴版还认为“盖”写作“蓋”。
各家对“苫”存在读音和意义两方面的存疑。首先,读音有shān和shàn两个。其次,注解有四种。第一种,“草编的遮盖物,蓑衣”;第二种“茅草编织的东西”;第三种是“白茅所编的遮身物”;第四种为“白茅也”。可见,各家对“苫”的意义意见基本一致。
“苫”的原始词音义为“失廉切,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是名词;滋生词音义为“舒赡切,编茅盖屋。后泛指用席、布等遮盖东西”,此时是动词。我们翻阅《说文解字》《广韵》《集韵》《汉字古音手册》等均有“苫”变调构词的记载。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苫,葢也。从艸。占聲。失廉切。”这表示“苫”的原始词是名词,读平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失廉切。今俗语舒赡切”。
《广韵》:“草覆屋,又凶服者,以为覆席也;又姓左传鲁季氏家臣苫夷,失廉切三”记载的是平声,名词;同时又记载“以草覆屋”,是动词,属于舒赡切,读去声。
《集韵》:“诗廉切,说文蓋也,亦姓丈六。”又记载“茨屋也”;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
《汉字古音手册》:“苫,失廉切”,这里读平声,是名词。
陆德明《经典释文》给“苫”字作注的共计14处,其中只注音未注释义的共计8处,注音又注释义的共计6处。注音方法全部采用的是反切,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给“苫”注平声的情况,注有“伤廉反,编草也”1次。如《春秋左氏音义》:“寝苫枕草。”音义:“伤廉反,编草也。”这里是动词。
另一种是给“苫”注去声的情况,其中注“失占反”3次,注“始占反”最多有6次,注“式占反”3次,注“伤占反”1次。
例如《仪礼》:“寝苫枕块。”音义:“苫,失占反,草心”。这里是名词,同时也是引申义即草垫子。
《礼记》:‘寝苫枕干。”音义:“始占反,草也”。这里是名词,草。
《春秋左氏》:“今敦煌披苫盖,蒙不腆与女”。读音为“式占反”,这里“苫盖”是宾语,作名词。
《周礼》:“庇马苫也”。音义:“伤占反”,是名词。
我们可以发现《经典释文》给“苫”注的绝大部分是去声的,但是都是名词,注音和注释似乎有些矛盾。所以,我们翻阅了《广韵》和《王力古汉语字典》后发现反切中的“占”有两种读音。
《广韵》记载“固也,章艳切,又职盐切”;此外还记载“视兆也,亦姓陈大夫子占之后,又章艳切”。可见,“占”有平声和去声两个读音。
王力在《古汉语字典》中也记载了两个读音。其一读作“zhān”,意思是“占卜。视兆以知吉凶”。另一个读作Zhàn,表示“据有”,引申为“估计”“口授”。
前文“失占反”等13处注中的“占”应当是“zhān”,切出来为“shān”才能符合名词的意思。孙玉文在《汉语变调构词》增订版中提出这种字形未改变,因声调发生变化进而构成意义有联系的新词,属于变调构词现象。
原文“乃祖吾离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中“披苫盖”是动宾结构,“苫盖”这里应当是一个名词,又因“苫,蓋也,编草为之也”,“苫”和“盖”所指是同样的东西,为名词。因而原文“苫盖”表示“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时,应当选择名词的读音即“Shān”。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中“越”不能满足通假的条件,是因为存在异体字“趏”而使注音不同,经过反切推出“越”的读音为“huó”。原文“大路越席”表示“大车用蒲席作垫子”,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属于活用情况。“苫”字因为声调变化而产生了意义相关联的新词即变调构词,我们通过查阅原始词和滋生词的读音以及“占”的读音,发现原文“乃祖吾离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中的“苫”是名词,读音应当为初音“shān”。
参考文献:
[1]钟基,李先银,王身钢.古文观止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0:21-22,80.
[2]阙勋吾.《古文观止》言文对照[M].长沙:岳麓书社,2005:13,56.
[3]周大璞.古文观止注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11,47.
[4]安平秋.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2020:13,46.
[5]许建平.古文观止译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63.
[6]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2003:14,53.
[7]李炳海.古文观止(注评)[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2,50.
[8]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2,73.
[9]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3,190.
[10]宛志文.汉语大字典(袖珍本)[M].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685-686,1294-1296.
[11]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91,364,1344-1345.
[12]宗福邦.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84-885,2203-2204.
[13]宗福邦.古音汇纂[M].商务印书馆,2020:2162.
[14]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1:228,446,479,487,488,492.
[15]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89,292,627,690-691.
[16]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定稿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26,443.
[17]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2021年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国家级一流课程《古代汉语1》(项目编号YLKCG19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