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在场”的小学语文“悦”读教学初探

作者: 陆晓阳

陆晓阳,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实验小学教师。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儿童的世界就应该属于儿童自己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儿童进行完整而深刻的自我认知,在帮助他们发现世界的同时,塑造真实的自我。那么,教学也才能因伴随和参与儿童生命的成长,彰显出儿童的味道,从而激发阅读引力,助力儿童思维进阶。

一、把握起步点,情境中催生阅读欲望

语文就是生活,可以说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丰富的,要想从阅读教学中彰显生活的内容,就必须创设情境,将阅读教学情境化,让学生在情境中拓展想象的空间,进一步产生阅读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把握好每一节阅读课的起步点,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适切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展开阅读。

《阁楼上的光》是一部适合孩子读的诗集。它那夸张的图片能带给我们一种意想不到的快乐,它那温暖的文字又有一种击中人心的力量。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既要让孩子爱读,又要让他们会读、读懂。课堂上,我准备以“读几首诗、认识一个人、写几句诗、推荐一本书”为板块,旨在揭示:“童趣、童心、童乐、光亮”的主题。整堂课的氛围是悠闲自在的,我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属于谈天式的闲聊,让他们的灵感在无拘无束间不断迸发。请看课堂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首小诗,谁想来读一读?出示图片式样的小诗:《瞌睡虫》《蜈蚣》

老师引导发现:大家把头这样侧过来看一看:一个尖尖的鼻子,两条弯弯的眼睛已经困得眯起来了呢!

引导再读小诗《蜈蚣》,学生情不自禁笑了。相机追问:“蜈蚣爸爸为什么会这样说呀?”让学生自由表达,从而体会诗人语言的幽默。

师:同学们,你们读诗的过程中,为什么都笑了呀?你们喜欢这些小诗吗,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样好玩的诗。(板书:读诗)

在这样的情境中,用几首简单而有趣的小诗导入,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充分把握阅读的起步点,便能充分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课伊始,趣已生。

二、把握切入点,表达中促进阅读能力

语文教材是规定性的学习材料,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教学切入点,让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与之相遇,产生別样的反应,从而促进思维进阶。再看《阁楼上的光》教学片断:

师:孩子们,除了刚才那些小诗,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神秘的诗歌哦,想不想看看?(经过第一环节的教学引导,此刻的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阅读欲望)

我们来看第一首。(出示:《蛇的问题》)

师:这首诗写完了吗?(预设:没有)可是文字下面已经没有了呀!可是读的时候我们明明觉得还没写完呢,真是急死人了。蛇到底说了什么,你能来猜猜看?

生:我们做朋友吧;我要吃了你……

师:下文到底在哪里呢?

生:图片里。(出示:插图)

师:呀,原来这首诗的结尾不是文字,是图画。蛇说了什么?(预设:I Love You.)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蛇?这还可以是条怎样的蛇?根据学生回答可适当表演。那温柔的蛇会怎么说这句话呢?师引读:当一条七米长的巨蟒对你说,……生接着读。

师:多么可爱有趣的小诗啊!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怎么读懂它呢?我们今天学到的读诗的第一个方法就是:看插图。(板书:看插图)

教师小结:当文字无法读懂的时候,我们看插图就可以看到更多东西。

再来一首。(出示:《忘了点儿什么》)

师:大家猜猜他到底忘了什么?(预设:答案千奇百怪)看看你猜对了吗?

师:你觉得诗中的我,是个怎么样的人啊?

生:很粗心、马虎!

师:哎呀,真是不得不佩服诗人独特的构思和超凡想象力。所以,同学们,看似平凡无奇的生活,只要你运用一点想象力和小巧思,你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乐趣哦。

师:读诗第二大绝招,你知道了吗?(板书:猜一猜)读诗的时候,我们可以猜一猜,猜一猜你能发现诗中藏着的奥秘哦!

看看第三首。(一段一段出示:《狗窝》)

师:猜一猜,诗人会写些什么?

师:出示小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喜欢这样的孩子吗?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相机小结:看来,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有懂得并且会自我管理的孩子,才会得到大家更多的喜欢。

师:你看,小小的一首诗,我们却读出了这么丰富的内涵,看似简单,却饱含智慧。猜猜读懂诗歌的第三大绝招是什么?(板书:想一想)读诗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想一想,想一想才能读懂诗中的智慧。

以上片断,从接近学生生活的三首小诗切入,教师和学生一起读这三首诗。从操作策略上来说,教师就是在带着学生读诗、猜诗、玩诗。在读一读、猜一猜、玩一玩中,学生能自由表达,想什么就说出来,表达儿童最真实的想法。哪怕有些想法是异想天开的,或者是荒唐可笑的,那也是难能可贵的,还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在真实的表达中,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三、把握基本点,想象中激发阅读力量

阅读教材中有很多有助于培养儿童想象力的内容,但有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这些教材内容并不能让“所有”儿童实现思维的生长,更不能说是有助于儿童“全部”幻想力的成长。而教师对教材的独特解读,实施的教学过程,能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多种可能。因此,教师要把握从儿童立场出发的这一基本理念,在他们思维受阻的时候积极地进入,为他们搭起助学的思维支架,从而进入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同时又能在恰当的时候,安静地退回到成人的世界之中,始终守住自己行动的边界。请看《秋天的雨》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你就是秋天里的一滴雨,秋风来了,让我们一起跟着秋风去旅行!飘啊飘,亲爱的小雨点,你想落到哪里去?

生:我落在了火红火红的枫叶上,在枫叶上滑滑梯。

生:我落到清澈的河面上,看到小鱼游来游去,跟小鱼玩起了捉迷藏。

生:我落在小朋友的脸上,想跟小朋友说句悄悄话。

生:我想落到老师的头发上,因为我想为老师洗个头,挠挠痒。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努力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拓展开去,给儿童足够的思考、想象的时间,表达就精彩了。因此,把握教学的基本点,让儿童怀着自己的天性、灵性,朝着可能的方向去走,便会遇见更美的自己,并激发出更加强大的阅读力量。

四、把握空白点,辨析中生长阅读智慧

阅读教材的作者与学生,在人生阅历、文化底蕴、语言修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中要善于把握空白点,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课文《刷子李》主要写的是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术。文章中提到“刷子李干活有一个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几句话结合起来看,作者是在告诉我们刷子李刷墙的动作看似轻松随意、一气呵成,但实际上很累人,因为必须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所以导致他每天只刷一间屋子,每刷一面墙必须休息。他的本事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成的,要专注和日积月累的训练才能有这样高超的技术。教学时,我通过组织学生辨析句子“只刷一面墙”中的“只”是否能去掉。学生通过辨析,明白这里的“只”是“只愿意”的意思,突出了刷子李“规矩奇”的特点,同时通过体会曹小三所见所闻以及情感变化的一波三折,学生在看到刷子李高超技术的同时,也体会到这样的神技背后必定是专注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的道理。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情感自然成长的过程,更是阅读智慧生长的过程。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努力追寻有“儿童在场”的“悦”读教学,让知识的学习成为师生相互启发、互动共生的过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