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
作者: 赵文艳摘 要:深度学习的课堂是“学的课堂”,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让学生深度体验、深入思考、深层加工;能让学生的兴趣由淡变浓;能让学生的探究活动由扶到放;能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
关键词:深度学习 观察物体 探究热情
深度学习起初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概念,后来逐步渗透教育领域,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有意义地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深度学习的课堂首先是“学的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深度学习有别于浅层学习。学生不但真学,而且深入地学。学生不是被动、机械地学,不是为了接受和记忆知识,而是主动探究,深入思考、深层次地加工,把握知识的本质核心。最后,通过深度学习,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地应用知识。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构建深度学习的课堂。
一、激发兴趣
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变浓,其探究欲望才会不断增强,才会越学越有意思,才会主动探究,不达目的不罢休。
(一)以情境“催萌”
兴趣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动机,才能积极参与活动,才能学到“带得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为数学具有极强的抽象性,所以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距,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此,教师要基于小学生的立场,从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出发,设法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进而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数学内容感兴趣。其中,创设情境是“激趣促学”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创设带有情绪色彩的具体场景,能让抽象、理性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和感性化,进而能“催萌”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一个“选举班干部”的情境,呈现出学生投票的场景,引出学生对投票箱的观察,让学生猜一猜小马、小丽、小虎三个人是从哪一面进行观察的。
(二)以任务驱动
小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兴趣难以持久,他们起初是因为好奇、好玩而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事物失去了最初的新奇,他们的兴趣会逐渐降低,学习热情也随之减退。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注入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了趣化教学内容、趣化活动形式之外,还有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任务驱动,给学生设计一个又一个富有层次的任务链,用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一系列的梯度性小任务:(1)找一找。观察投票箱,找出相同的面。(2)连一连。投票箱的前面、上面和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3)指一指。指出数学书的上面、前面和右面。(4)摆一摆。用正方体木块摆出图中的形状。一次次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三)以评价“注力”
评价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不仅具有诊断作用,还具有激励作用,可以给学生注入学习动力,激励学生不断地深入探究。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要以赏识性评价为主,即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多表扬学生的优点,多进行正面的评价,少进行批评与责备。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当学生完成每个活动任务后,笔者都会给予赏识性评价,表扬他们的胜利,肯定他们的成功,鼓励他们勇敢地迎接下一个挑战性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进行及时性评价,还为学生建立评价系统,给每个学生设计一张赏识成长卡,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性奖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践探究
深度学习的课堂需要学生在“做中学”,而不是坐在那儿空想、空谈,需要学生实践探究,进而获得真切的感知和深度的体验,形成深刻的理解。在学生的实践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由扶到放”,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减少对学生探究的干预,给学生充裕的实践时间。
(一)观察初感知
观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想获得知识,就要勤观察、会观察。观察主要是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触摸,是借助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了解事物的特征,洞悉事物的属性,剖析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认识事物。观察分浅观察与深观察,浅观察是指对事物表面的观察,如形状、颜色、软硬等方面的特征;深观察是指对事物内在特征进行审视,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本质。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多提供观察的机会,还要多指导学生观察,教给他们各种观察的方法,尤其是深观察、细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学生的深度学习积聚潜能。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笔者就设计了丰富的观察活动,通过对投票箱、数学书、文具盒等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物体的面,感受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二)操作深体验
“做中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要少一些讲授,少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就是借助实物或模型,将一些设想转化为现实,进而获得更多信息。操作既是取证的过程,也是验证猜想的过程,能让学生眼见为实,感受到其中的变化;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和真实的数据,为规律的发现、结论的推导提供有力的证据。操作性活动有多种,如动手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遵从学生的实际,灵活选用,让学生多操作,多体验。为了提高操作的效率,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其次组织学生操作,指导学生讨论怎么做,设计操作步骤和方法;最后,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这样,学生的体验就更深入,理解就更深刻。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笔者让学生亲手操作,用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形状,感受物体形状的变化,体会物体与平面图形的转换,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三、互动交流
学习如果只有外在的行动,没有思维的参与,就不能算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课堂是深度思维的课堂,既是深度体验的过程,也是深度思考加工的过程。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可以从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自我反思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笔者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安排了三次主题活动。一是小组讨论,对问题进行加工。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活动方案;二是集体交流。首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以便达成一致的方案。其次,各小组在实践操作后进行汇报展示,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进行补充和完善;三是自我反思。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对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回顾,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总结,对自己的不足进行修正与改进,对数学方法和学习经验进行提炼。
参考文献:
[1]王桂东.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8):134.
[2]田高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策略[J].华夏教师,2022(8):57-58.◆(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长江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