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蛙声入夏来
作者: 鲍安顺
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在一候节气中听到的蝼蝈鸣叫声,就是指蛙鸣声。也就是说,在立夏后,青蛙率先聒噪起来,接着是蚯蚓翻松泥土。之后,那乡间田埂上的野菜开始争相攀长。
我曾听人说,立夏的蛙鸣序曲是入夏的登场大戏。也就是说,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池塘溢满,到了晚上,月上中天,蛙鸣登场。那蛙叫声,开始是一声、两声,稀疏寥落,时断时续,很快便是众蛙齐鸣,叫声此起彼伏,汇成合唱,如一首交响曲。青蛙叫久了,会骤然停止,当四野归于静谧时,一片寂寞,让人心慌。在短暂的休息后,再次有蛙率性起鸣,随后便是蛙鸣如鼓,潮水般汹涌起来。小时候,我常走近池塘,侧耳细听,阵阵蛙鸣像热情的夏天问候,让我心生雅兴。更多的时候,我是枕着蛙鸣声酣然入眠的。
贾弇在《状江南·孟夏》中云:“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那孟夏,指初夏,夏季的第一个月,在农历四月,阳历五月,也有阴月、梅月之称。此时,天光折射,在半空中显现出迷人幻象,如若伴有蛙声齐鸣,犹如管弦配乐,美不胜收。
张耒在《夏日七首·其一》中云:“千蛙鸣噪污池水,万蚁奔驰一腐虫。得丧世间能几许,冥冥高处有飞鸿。”千蛙鸣于污水池中,数以万计的蚂蚁,拼命拖着一只死掉的虫子。那情境让诗人想到他的人生命运,好运不多,看不见宏大的生命气象。
南宋诗人张良臣在《夏夜》里云:“恰则黄昏雨便晴,青塘迤逦尽蛙鸣。月明已在芭蕉上,犹有残檐点滴声。”诗人写得心绪美好多了,那雨后黄昏,天气放晴,池塘里的青蛙齐鸣,绵延不绝。当夜色降临时,诗人透过芭蕉叶间的缝隙,看天空一轮明月,犹如听残缺的房檐下雨声嘀㗳,断断续续,内心惬意极了。
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首词词意清新,写到天边明月高挂树梢,惊飞了栖息枝头的喜鹊,在徐徐的清爽晚风里,远方传来了蝉鸣声,气息迷人。人们在稻花的香气里诉说着丰收的好年景,耳边传响的蛙鸣声一阵又一阵,汇成一片海浪般的喜悦。诗人的描述正如俗语所说:“立夏听蛙声,以卜丰歉年。”那蛙鸣,是农人心底的呼声,他们视青蛙为田间卫士、丰收的预兆,是生命的喜悦与希冀,犹如会心的笑容、舒展的眉头。
刘基在《五月十九日大雨》中云:“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疾风骤雨里,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倾轧高城。一会儿,云雨作停,当乌云弥散时,感觉席卷雷雨的苍龙去向不明,完全消失了。此时,眼前出现的是池塘水溢,青草滴翠,万蛙齐鸣。诗人的描述让我想到立夏听蛙鸣,万物蓬勃生,还有“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正如《莲生八戕》中写的那样:“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那蛙鸣声,并秀天地,与日月歌舞。
在立夏的雨后月夜里,雨蛙鸣声,唤醒了我曾经的记忆,穿透了我的心灵,让我灵魂变得安宁,没有了丝毫烦躁,皆为一片静谧的世界,广袤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