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水
作者: 谢素军一座城市,无论怎么演绎它的繁华和发展,都离不开水,昔日汴梁如此,如今的开封也是如此。
早在公元前360年,魏惠王为加强汴、汝、泗一带的灌溉,改善百姓生活,安排自荥阳北引黄河水入颖水,开通著名的鸿沟。他特别提及在开封一带蓄水建池,但因为沟深水长,暂不具力而搁置了下来。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派遣大将王贲攻打魏国,因大梁城坚墙高,久攻不下的王贲接受了智者谢逾的计谋,引河沟水灌大梁,魏王因城破而降。这是历史上记载开封第一次毁灭性的水灾,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引水与拒水的观点在开封争论了几个世纪。
不过,历史逐渐偏向引水的一方,水不可拒,因民离不开水。隋朝大业元年,隋炀帝为方便南北交流,拓展中原农耕文化,征集一百余万农夫修通济渠(也称汴渠),引黄河水入汴水、淮河,水源的顺达为开封奠定了繁华千年的基础。
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本来不关注水利,但在公元955年修建东京外城的时候,精于攻守城池的他发现如果能在城外建立一道更深的护城河,那这座城市便可以成为难以攻破的城池,于是下令在东北一带筑坝蓄水。
成功将开封外围的水作为军事手段的,还有赵匡胤。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的他其实军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独大,回军开封之所以能够逼迫周恭帝退位,主要在于他占据了水路要道,且重演了当年王贲的撒手锏——不成功,则水淹开封。最后,他成功了。
后来的各朝各代,包括明太祖都曾在重修开封城墙的时候,考虑过在开封外围筑坝控水。可能是因为技术原因,又或者是财力原因,他们都没有成功。
但无论是哪种原因,在宋、元、明、清,甚至近现代,黄河水灾对开封造成的灾难都时有发生,老百姓既深爱着这座名城,又和这座城市共同经历着水灾。不过,老百姓的灵魂深处始终有一个执念,“黄河水泛滥,却不可否认黄河水年复一年灌溉着中原众多良田”。
直到今天,开封西湖怡然现身,不仅在于现代化技术的进步、经济实力的发展,更得益于人们对这座城市认识的提高。开封西湖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它不但在引水、防水上有历史性优势,而且造就了一个更美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封,就像历史长河中的水,源源不断,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