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乃一声山水绿
作者: 覃福香在江南水乡的清晨,江上烟雾笼罩,随着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云雾渐渐散尽,江水悄无声息地流淌着。忽然听见渔翁的摇橹声,从碧绿的山水间传出。
让我们穿越千古江山,与唐代柳宗元的《渔翁》相遇:“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这首山水小诗,情趣盎然。当时,柳宗元处于人生低谷期,被贬永州,寄情于山水之间,为灵魂寻找一个庇护所,汲取大自然的疗愈力量。徜徉在空阔的江面上,柳宗元感受到大江的包容,“欸乃”一声格外清亮,回响在青山绿水间。诗人向我们展现了一种山高水远、幽深寂寥的神秘境界。
“欸乃”是一个象声词,一般指开船时的摇橹声,起源于唐代元结的《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还有“舻声催欸乃,既有晓行船”,出自清代黄遵宪的《夜宿潮州城下》。舟行碧波中,隐于山水之间,是诗人排遣内心苦闷的方式之一。“野花满髻妆色新,闲歌欸乃深峡里”是唐代刘言史《潇湘游》中的诗句,其中“欸乃”就表示开船的摇橹声。南北朝谢朓在政界备受排挤后,在《往敬亭路中》中写道:“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初夏的敬亭山,在阳光下连绵起伏。波光粼粼的河流如锦缎一般,丝滑明丽,碧波荡漾。铺天盖地的绿色,冲淡了诗人心中的烦闷,洗去了诗人心中的尘埃。拥有一双清澈的眼睛,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让自己活得通透清醒。
“欸乃”也表示棹歌,即划船时歌唱之声。宋代陆游在《南定楼遇急雨》一诗中写道:“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一天,陆游在泸州游玩,在蜿蜒的大江上泛一叶小舟,沿江东下,驶向吴地,江边重重叠叠的青山似乎争着闯进眼帘。突然天降大雨,四顾茫然。途遇少数民族,陆游不懂他们的语言,只闻鼓桨发出的号子声和摇橹声。“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橹咿哑”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中的名句。欸乃曲,也就是渔歌。
一把橹划破岁月的沉寂,江上飞来渔歌阵阵,在海天一色的湛蓝中,我们仿佛看见古人的身影,听到时光深处的橹声回响:古人驾驶着简陋的渔船,渔舟唱晚,歌声欸乃。船儿随着波涛起伏,阳光随着奔腾不息的江水滚动,渔夫们的歌声随着江风飘荡。歌声高亢激昂,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渔夫们不慌不忙划着小船,心满意足,满载而归。他们世世代代,在搏击风浪中成长,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作桨,游走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之中。
《欸乃》是中国古琴名曲,存谱初见于明代汪芝辑的《西麓堂琴统》,也有人称其《渔歌》或《北渔歌》,乐曲音调悠扬,清新隽永。
刘三姐歌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山清水秀的广西,刘三姐的《山歌好比春江水》 ,唱出了桂林山水的神韵,如清泉潺潺,流入人们的心田。她的歌谣内容广泛,包含生活、情感、神话传说等方面。刘三姐唱歌起头时常用“欸乃”,歌声美如天籁,激荡人心。“欸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一声嘹亮的呼唤,一如鸟鸣春涧中,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欸乃”一声,便见满眼的青绿,渔翁的悠闲,时间的流转。回望天边,一江碧水滚滚东流。山上白云,舒卷自如,相互追逐。